先天性垂直距骨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iān tiān xìng chuí zhí jù gǔ

2 概述

先天性垂直距骨又稱爲先天性凸形外翻足,主要畸形原發性跟距舟關節脫位,舟骨移向距骨頸的背側,將距骨鎖在較垂直的位置,形成船形足畸形

3 治療措施

由於本畸形比較僵硬,故治療越早越好。通常認爲出生後的三週內,是治療本病的最佳時機,採取手法整復有可能成功。手法整復的順序是,先被動牽拉腓腸肌和跟腓韌帶,操作者一手向遠端和內側牽拉足跟,另一手推擠跟骨前端,需維持10秒鐘,繼之將前足向蹠側、內翻和內收方向牽拉,使背伸、外翻肌拉長;然後向遠端牽拉前足,以牽長脛舟、距舟韌帶,並逐漸使前足內收和內翻。每個動作要技術10秒鐘,每次應堅持15分鐘。最後用長腿石膏固定,保持前足蹠屈、內翻及後足背伸的位置上固定。一般每2~3天更換一次石膏,並依上述步驟反覆進行手法整復,牽拉攣縮的軟組織。大約4~6周之後,可試行閉合復位。開始沿足畸形方向牽引前足和舟骨,使舟骨位於距骨頭之上,跟骨位於距骨之下。然後從足內側向背側推擠距骨頭,牽拉足跟使其內翻,同時把前足蹠屈、內翻,使距舟關節恢復正常的解剖關係。經X線片證實復位成功後,從第一、二趾間閉合穿入一枚克氏針,把楔骨、舟骨與距骨固定,並用長腿石膏固定。開始保持前足蹠屈、內翻,後足和踝關節蹠屈位固定。每2~3周更換一次石膏,並使患足逐漸背伸。通常用石膏固定8~10周。

閉合復位不滿意,患兒已三個月,應採取切開復位。手術鬆解攣縮的關節囊韌帶,主要包括:①距舟韌帶背、外側部分;②脛舟韌帶、分岐韌帶;③跟骰關節囊背、外側部分;④跟腓韌帶、距跟骨韌帶。與此同時,延長攣縮的肌腱,如跟腱、脛前肌腱、趾長伸肌腱和腓骨長短肌肌腱。繼之在直視下將距舟關節復位,恢復足的正常力線後,用一枚克氏針將楔、舟和距骨固定。然後緊縮縫合跟舟蹠側韌帶、距舟關節囊蹠側及內側部分,將脛後肌腱向遠端移位,固定在第一楔骨的蹠側。術後用長腿石膏固定8~12周。通常在術後六週拔出克氏針。

當患兒4歲之後方開始治療,其足內側柱已明顯變長,阻礙距舟關節復位,需在切開復位時,切除脫向背側的舟骨,使第一楔骨與距骨頭相關節。以後通過生長和塑型,距骨頭可佔據切除舟骨所留下的空間。如患兒已大於8歲仍未治療者,採取切開復位、舟骨切除治療,不僅難以成功,且易併發距骨壞死。所以應推遲到10歲之後,再作三關節固定術

4 病機

一般認爲本畸形是在胚胎前三個月內業已形成。臨牀上有弧立型和伴髮型兩種。後者多是脊膜脊髓膨出、多發性關節攣縮症、神經纖維瘤病、三染色體病13~15,18等先天性疾病中的一個畸形。弧立型垂直距骨的發病原因尚不清楚。有人提出是足胚胎髮育受阻所致。Bitsila用幼兔做實驗,同時切斷趾長伸肌、脛前肌和小腿韌帶,並造成腓腸肌短縮,結果成功地建立了垂直距骨的動物模型。因此,他提出原發性組織病變是致本畸形的主要因素。另有一些學者發現某些家庭和孿生者發病率明顯高於普通人羣,認爲與遺傳因素有關。

病理改變可分爲骨性畸形和軟組織病變。骨性畸形主要爲舟骨與距骨頸的背側形成關節,把距骨鎖在垂直狀態。距骨頭上方呈扁平狀或卵圓形,距骨頸發育不良而變短,背側形成關節面。舟骨近端關節面向蹠側傾斜。跟骨向後外側移位。跟骨前部向外側偏斜並屈向蹠側。載距突發育不良而失去支撐距骨的作用。足外側柱凹陷,內側柱相對變長。

組織也有明顯的改變。脛舟韌帶、距舟背側韌帶攣縮,是影響復位的主要因素。分岐側韌帶攣縮引起足外展。跟距骨間韌帶和跟腓韌帶攣縮,則阻礙跟骨向後外側移位的整復。而跟舟蹠側韌帶、距舟蹠側及內側關節囊則被拉長。脛前肌、趾長、長伸肌、腓骨短肌及小腿三頭肌因攣縮而張力增高。腓骨長肌、脛後肌肌腱移向踝前方,起着背伸肌的作用(圖1)。

圖1 先天性垂直距骨肌腱的異常改變(1.趾伸肌腱  2.三角韌帶  3.脛骨  4.脛前肌  5.腓腸肌  6.比目魚肌  7.趾長屈肌  8.脛後肌  9.長屈肌  10.跟腱  11.長伸肌  12.第一蹠骨  13.脛前肌腱  14.十字韌帶  15.第一楔骨  16.舟骨  17.跟舟蹠側韌帶  18.距骨頭  19.脛後肌腱  20.趾長屈肌腱  21.長屈肌腱  22.跟骨

5 臨牀表現

患兒出生後即能發現這個具有特徵性畸形足。足底凸出呈“搖椅”樣外觀。前足外展並背伸,距骨頭突向足底內側,後足則固定在蹠屈、外翻的位置上。脛前肌、趾長伸肌和腓骨長短肌張力增加,限制前足蹠屈和內翻活動小腿三頭肌攣縮加重跟骨外翻和足蹠屈畸形,並妨礙踝關節背伸活動

患兒開始行走的年齡多不被推遲,但步態笨拙。站立時前足明顯外展,距骨頭及跟骨在外翻的位置上負重,但跟骨後部多不能觸及地面。

X線檢查側位片可見距骨呈垂直狀態,幾乎與脛骨縱軸相平行。距骨處於蹠屈的位置,前足在中跗關節有明顯背伸。由於舟骨在3歲以前骨化中心尚未出現,則需用第一楔骨中軸線來估計舟骨的位置。如該線向後延長在距骨頭的背側,表明舟骨向背側脫位。在強力背伸的側片上,正常兒童足的距骨中軸線經過骰骨下半部,跟骨中軸線經過骰骨上半部。而先天性垂直距骨的距骨中軸線移向骰骨的後下方,有時在跟骨的前方通過,跟骨中軸線也移向骰骨的蹠側(圖2)。正位片上可見跟距角明顯增大(正常值爲20°~40°)。當舟骨出現骨化後,可顯示出其移位到距骨頸的背側。

圖2 A.正常足側位片所顯示的跟距角及脛距角

圖2  B.先天性垂直距骨跟距角及脛距角均明顯減小,跟骨軸線向骰骨蹠側移位

6 鑑別診斷

先天性垂直距骨具有特徵性表現,其足底凸出似船形,並有前足外展,而且出生後即可發現,容易與常見的先天性馬蹄內翻足相鑑別。由於某些神經肌肉性疾病,如脊髓灰質炎,多發性關節攣縮症,也可產生凸形外翻足畸形。但是,後天性凸形外翻足出現較晚,且有原發性疾病的其它表現,也不難與本病相區別。

治療先天性垂直距骨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