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水藨葉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huáng shuǐ biāo yè

2 《*辭典》:黃水藨葉

2.1 出處

《貴州民間藥物

2.2 拼音名

Huánɡ Shuǐ Pāo Yè

2.3 來源

薔薇科植物山泡刺藤的葉。

2.4 形態

山泡刺藤,又名:光葉高梁泡、倒盤龍、黃水藤、小米藨、酸藨、黃莓刺、黃花藨、光蓬虆。

半常綠蔓性灌木,莖有棱,散生鉤狀刺,幼時有密氈毛或近無毛。葉互生,卵形至長橢圓狀卵形,長7~12釐米,先端漸尖,基部心形,邊緣有圓齒牙及波狀淺裂,有時微3裂,近於平滑無毛;葉柄長2~5釐米。圓錐花序長8~14釐米,花白色,直徑約3毫米;萼片被氈毛或近無毛,通常有腺體,宿存;花瓣少有大於萼片者。聚合果由多數小核果集合而成,近圓形,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2.5 生境分佈

生於山溝、林緣、路邊,分佈陝西、四川、浙江、江西、貴州、雲南、湖北等地。

2.6 性味

性涼,味苦澀。

2.7 功能主治

清熱,除溼,解毒

2.8 附方

①治黃水瘡黃水藨葉曬乾研末,撒於瘡上,未破者調麻油或菜油外塗;或用葉搗爛,兌米醋搽。

②治小兒口角周圍腐爛黃水黃水藨葉搗敷之,幹則另換鮮藥。(性味以下出《貴州民間藥物》)

2.9 摘錄

《*辭典》

用到中藥黃水藨葉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