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近端杵臼狀外展截骨術

手術 骨科手術 先天性髖內翻的手術治療 先天性畸形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ǔ gǔ jìn duān chǔ jiù zhuàng wài zhǎn jié gǔ shù

2 英文參考

cup-and-ball valgus osteotomy of the proximal femur

4 分類

骨科/先天畸形手術/先天性髖內翻的手術治療

5 ICD編碼

78.4508

6 概述

股骨近端杵臼狀外展截骨術用於先天性髖內翻的手術治療。先天性髖內翻(congenital coxa vara)包括兩種類型的髖內翻畸形,第1種類型出生時就存在,少見,常併發股骨近端侷限性缺損或其他部位畸形,如鎖骨顱骨發育不全等;第2種類型通常直到開始走路時才發現,一般不併發其他部位畸形,較第1種類型多見,也有人稱其爲發育性髖內翻(developmental coxa  vara)。

股骨頸的軸線與股骨乾的軸線構成股骨的頸幹角。頸幹角的正常值,在兒童爲135°~145°,在成人爲120°~140°,頸幹角<120°者稱爲髖內翻(圖3.19.7.1-0-1)。也有人用HE角(Hilgenreiner′s epiphyseal angle)來反應髖內翻的程度。方法爲連接雙側髖臼Y形軟骨的(Hilgenreiner)線與股骨頭骨骺線(epiphysis)的延長線的相交角度。正常HE角0°~25°,說明股骨頭骨骺線近於水平,這點在髖內翻的矯正中非常重要(圖3.19.7.1-0-2~3.19.7.1-0-4)。

先天性髖內翻的特徵是頸幹角的進行性減小,肢體短縮,股骨頸內側部分缺損。鏡下所見缺損部主要由軟骨組織構成,細胞排列不規則,並有不典型骨化,毗鄰的幹骺端骨質疏鬆。隨着年齡的增長,畸形逐漸加重,股骨大轉子逐漸超過股骨頭水平,股骨頸形成假關節

除了對較輕的病人,非手術治療一般說來對先天性髖內翻沒有價值。對於頸幹角<110°,HE角>60°的病人,主要治療方法是經股骨轉子間或轉子下的截骨手術,糾正頸幹角畸形,將近於垂直的股骨近端骨骺線(HE角>60°)置於接近水平的位置(HE角<45°)。關於手術的年齡,一般認爲8歲以後手術療效較差,也有人認爲6歲以下手術複發率較高。選擇手術時機不應過分強調年齡因素,應對年齡、畸形輕重以及病情是否進展等因素綜合分析。對於頸幹角<110°,HE角>60°的患者即使年齡較小也應積極手術處理。先天性髖內翻的截骨方法有很多,不管用什麼方法都有可能復發,多數病人經長期隨訪,頸幹角較術後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有些病人尚需再次行截骨手術。單側病變伴股骨發育不良者,有可能引起肢體不等長,嚴重者需行肢體均衡手術。因此,截骨術後的病人應定期隨訪,直至骨骼發育成熟

7 適應

股骨近端杵臼狀外展截骨術適用於先天性髖內翻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髖內翻畸形,頸幹角<110°,HE角>60°。

8 禁忌症

全身情況不良或手術區域皮膚感染病竈者。

9 術前準備

1.術前攝髖關節正側位X線片,測量幹角及HE角。

2.準備好內固定用四孔鋼板。按截骨後股骨近端外側弧線預先彎好鋼板的弧度。

3.如雙側髖內翻一次手術矯正,應配血200~400ml。

10 麻醉體位

基礎麻醉加硬膜外麻醉或全麻。

仰臥位,患側臀部和背部墊高,使身體向健側傾斜30°。

11 手術步驟

11.1 1.內收肌切斷

如內收肌緊張,髖關節外展受限,應做內收肌切斷。在大腿內側近端從內收肌起點稍下方向遠側做一縱行切口長約4cm(圖3.19.7.1-1)。顯露、遊離並靠近恥骨附麗處,切斷內收肌(圖3.19.7.1-2),關閉切口

11.2 2.顯露股骨近端

股骨大轉子頂端沿股骨正側面向遠側做10cm切口(圖3.19.7.1-3)。切開闊筋膜和股外側肌,直達骨膜(圖3.19.7.1-4)。沿股骨上端外側切開骨膜,顯露股骨近端(圖3.19.7.1-5)。

11.3 3.截骨及內固定

截骨線起自股骨大轉子下方,呈弧形向上再轉向股骨小轉子下方呈杵臼狀截骨。內側弓骨壁厚度應保留0.5~0.7cm,且應略長於橫行的外側弓,以利於截骨矯正後增加骨端穩定性和骨端接觸面。在設計好的截骨線上鑽數個骨洞,定好方向防止劈裂,均從前向後鑽透前後骨皮質(圖3.19.7.1-6)。沿截骨線的骨洞,用銳利的弧形切骨刀截骨。截骨完成後,外展大腿至術前設計的角度,用術前預製的弧形四孔鋼板加螺絲釘內固定(圖3.19.7.1-7)。

11.4 4.縫合

沖洗傷口,徹底止血。分層縫合股外側肌、闊筋膜、皮下和皮膚。傷口內放引流條。

12 中注意要點

1.勿損傷股骨近端骨骺。剝離股骨近端、截骨及內固定時應避免損傷股骨頭骨骺和股骨大轉子骨骺,否則可引起骨骺早期閉合

2.確保截骨角度合適。

3.股骨頸病變區不宜植骨。

4.必要時術中攝X線片或C形臂X線透視定位,有利於避免損傷骨骺和準確矯正畸形

13 術後處理

1.單側手術者術後用單側髖“人”字石膏固定,固定於髖關節屈曲、外展30°,旋轉中位。雙側手術者,術後用雙側髖“人”字石膏固定。

2.術後24~48h拔引流條,術後10d拆線。

3.術後6~8周拆除石膏,在牀上活動下肢各關節。待X線片顯示截骨處完全癒合後方可下地行走。

4.術後1年可以取鋼板螺絲釘。

5.定期複查直至骨骼發育成熟

14 併發症

14.1 1.復發

年齡小術後易復發,病變重術後也易復發。如復發後髖內翻嚴重,頸幹角在110°以下,HE角>60°,應再次手術矯正,仍可取得較好療效。

14.2 2.股骨近端骨骺早期閉合

術中損傷股骨近端骨骺可引起股骨近端骨骺早期閉合,單側病變可引起下肢不等長,部分病人需行下肢均衡手術。如股骨頭骨骺早期閉合,而股骨大轉子骨骺正常,可引起大轉子相對高位,出現臀肌跛行,4~8歲可行大轉子骨骺抑制術,8歲以後則行大轉子下移術。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