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人科

中國古代醫學分科 中醫婦科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fù rén kē

2 概述

婦人科醫學分科之一,專門治療婦女疾病的學科[1]。自北宋以來,婦科包括在產科之中。明太醫院設有十三科婦人科爲其中之一,相當於現在的婦產科[1]。清代沿襲明代設科經驗,仍將產科包括在婦人科之中。

3 關於十三科

十三科是我國古代官方衛生機構的醫學分科的合稱[2]

元代及明代的大部分時期太醫院都將醫學分爲十三科

元代十三科爲:大方脈、雜醫、小方脈、風、產、眼、口齒、咽喉正骨、金瘡腫、鍼灸祝由、禁[3]。並規定:諸醫人於十三科內,不能精通一科者不得行醫。”

明代醫學十三科爲:大方脈小方脈、婦人、瘡瘍鍼灸眼科、口齒、咽喉接骨傷寒、金鏃、按摩祝由。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十三科又改作十一科,增設了痘疹科,改瘡瘍外科接骨正骨,去金鏃、祝由按摩等科。[3]

最早將醫學分爲十三科可追溯至北宋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此時的十三科爲:大方脈風科小方脈、針、灸、口齒、咽喉、眼、耳、瘡腫、傷折、金瘡、書禁。元豐改制後又在嘉祐九科之基礎上進行調整仍爲九科。因此北宋時醫學劃分爲十三科爲時甚暫。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60.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1.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