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動機

心理學與精神病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fàn zuì dòng jī

2 英文參考

crime motive

犯罪動機指促使行爲人進行犯罪活動的內心起因。犯罪動機行爲人企圖以非法手段滿足其需要的具體表現。一般情況下,它歷經犯罪意向(朦朧的犯罪意圖)、行爲動機(有明確的指向和侵害目標)、犯罪決意(由意志決定轉向意志執行)三個階段。

3 犯罪動機作用

犯罪動機有三個作用

(1)引發作用,即引起和發動個體的犯罪行爲

(2)定向作用,使主體的犯罪活動指向一定的目標和方向。

(3)維持作用,維持或增強主體的犯罪活動

在特定情況下,犯罪動機呈現多方向發展的惡化趨勢。當外界條件不利於實施犯罪活動或犯罪人的良心尚未泯滅時,犯罪動機也會受到抑制或放棄。

犯罪動機的產生,依賴於行爲人非法需要的水平和強度及侵害對象的存在。爲避免犯罪動機的產生,應加強個人修養,培養和發展良好的需要,避免接觸外界不良誘因。

4 犯罪動機體系

犯罪動機體系指犯罪人由各種不同的犯罪需要產生的犯罪動機以一定的相互關係構成的體系。

犯罪動機體系可分爲兩大類型:

一是爲滿足非份物質享受和超常性慾望等生理性需要引起的犯罪動機

二是由愛、友誼、自尊榮譽畸形需要,反社會的政治信念、領袖慾、權力慾等社會性需要引起的犯罪動機

犯罪動機體系中,也存在着作案與不作案、畏懼刑罰與僥倖心理以及正確與錯誤動機的鬥爭。

5 犯罪動機的轉移

犯罪動機的轉移行爲人在實施犯罪過程中,因感受到一定情境的刺激而產生新的犯罪動機。新的犯罪動機與原犯罪動機之間並無衍生的關係和必然的聯繫。

犯罪動機的轉移往往是犯罪嚴重性的發展。又可分爲:

(1)主動的動機轉移。如,盜竊犯入室行竊過程中,見到室內只有1名青年婦女熟睡,即萌生強姦動機,進行強姦犯罪。這種動機轉移帶有明顯的主動性。

(2)被動的動機轉移。如,盜竊犯入室行竊,突然被事主發現並發生對抗,出於恐懼感而產生新的犯罪動機傷害和殺害事主。這種動機轉移反映出一定的被動性。

(3)有意識動機轉移。無論主動的或被動的動機轉移,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主體明確意識到的,故稱有意識動機轉移

(4)無意識動機轉移。有些時候,犯罪人處於激情應激狀態,沒有意識到或不能清晰地意識行爲的性質,只是在一種下意識傾向的支配下行動,故稱無意識動機轉移。例如,盜竊犯被人發現追逼,由於極端恐懼處於應激狀態,對事主亂砍亂打,迅即奪路而逃,至於是傷害或殺害對方,當時沒有意識到,屬於下意識行爲。又如,行爲人起初對本單位領導不滿,因上告未成,迅即移情遷怒於社會,在激情狀態下開車上街軋死無辜羣衆多人,當時意識狀態比較模糊,亦屬無意識動機轉移

6 犯罪動機的受阻

犯罪動機的受阻亦稱犯罪動機的未遂。就是在實施犯罪動機時,由於遇到外界阻力和困難,犯罪人被迫放棄原犯罪動機

動機的受阻,又可分爲3種情況:

(1)知難而退,被迫停止犯罪;

(2)迅速轉化爲另一種犯罪動機。如行爲人闖入私宅報復行兇,企圖傷害事主,因事主不在家無法實現,但怒氣未消,遂搗毀其家中物品,並刺傷其家屬離去;

(3)在實施犯罪動機時,罪犯突然被人抓獲,從而使犯罪動機未能得逞。

犯罪動機的受阻行爲人主動停止犯罪活動是有區別的,而是由外力作用的結果,並不表明其主觀上有停止犯罪活動的意圖。

7 犯罪動機的實現

犯罪動機的實現亦稱犯罪動機的既遂。即在犯罪過程中,按原有犯罪動機,實現了預定的犯罪計劃,達到了犯罪目的,以完成犯罪活動而告終。這時,犯罪動機犯罪目的已經達到而暫趨消失。此乃犯罪動機實施過程中最常見的一種情況。

8 犯罪動機的派生

犯罪動機的派生指在實施某一犯罪的過程中,遇到了新的刺激與情境,從而萌生與原犯罪動機有關聯的新的犯罪動機,稱爲犯罪動機的派生

又可分爲兩種類型:

(1)同一犯罪動機下侵害對象的變化。例如,盜竊犯潛入倉庫行竊,原來只打算竊取倉庫物品,恰巧碰到一對男女在庫內行奸,隨即冒充公安人員對其進行訛詐,獲取財物。這時,財物動機並未發生變化,但獵取的對象發生了變化,故屬於犯罪動機的派生

(2)與原犯罪動機相聯繫,衍生出新的犯罪動機。例如,某共同犯罪參與者出於掩飾動機,打算與同案犯訂立攻守同盟,但發現對方思想支援有坦白自首之意,遂將其騙至隱蔽處,殺人滅口。這時,掩飾動機衍生出殺人動機

雖然犯罪動機犯罪方式發生了變化,但犯罪的深層原因未變,都是爲了掩蓋罪行,故仍屬於犯罪動機的派生

9 犯罪動機的良性轉化

犯罪動機的良性轉化指犯罪人逐漸放棄犯罪動機,而減少和終止犯罪活動的過程。犯罪人由於外界因素的積極影響、主體的良心和惻隱之心的再現以及道德和法律觀念的恢復,在動機鬥爭中,自動放棄犯罪動機而停止犯罪,這就是犯罪動機的良性轉化

犯罪動機的良性轉化,標誌着主體犯罪心理結構的解體。

犯罪動機的良性轉化的條件

促使犯罪動機良性轉化的條件有:

(1)外界的積極影響,如黨的政策感召,刑罰的威懾力,社會、家庭、親友的規勸教育等。

(2)犯罪人自身的積極因素,如主體的犯罪心理結構尚不完善、不鞏固,主體尚未完全喪失道德觀念,主體對榮譽、前途、家庭的一定程度的正確認識及對刑罰的恐懼感等。

10 犯罪動機的惡性發展

犯罪動機的惡性發展指犯罪人犯罪動機強化,犯罪習慣定型化,犯罪行爲多方向化的發展過程,即由初犯到慣犯,偶一失足到犯罪職業化的過程。犯罪人在犯罪活動中,由於增加了犯罪體驗,受犯罪環境、氣氛以及團伙的影響,而造成的一種結果,是主體內外因素交互作用而造成的一種惡性趨勢。犯罪動機的惡性發展,是犯罪心理惡性發展的重要標誌。

犯罪動機的惡性發展,使犯罪主體表現出如下特徵:

(1)犯罪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增強。

(2)個人非份慾望更爲強烈。

(3)作案經驗更加豐富。

(4)犯罪活動向多方向性發展。

(5)反社會心理的增強。

(6)形成了頑固的犯罪定型。

11 犯罪動機的放棄

犯罪動機的放棄亦稱犯罪動機的中止。行爲人在實施犯罪過程中,由於受到偶然因素的影響,良心發現或道德法制觀念萌生,主動放棄犯罪動機而中止犯罪。例如,盜竊犯看到被害人呼天喚地,十分可憐,突然產生憐憫之心,而詭稱拾到錢包歸還失主。又如報仇者本想殺害對方,但舉起刀時看到對方與年幼兒女相偎而睡,頓生惻隱之心,放棄了報復動機犯罪動機放棄(犯罪中止)與犯罪動機受阻(犯罪未遂)的區別是,前者是主動地放棄,是由於內在的原因;後者是被動地停止,是由於外來的原因。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