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疥

中醫病證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dà jiè

2 註解

大疥爲病名,出《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五。其瘡有膿汁,焮赤癢痛,即疥瘡之形大者。[1]疥瘡是一種傳染性瘙癢性皮膚病。出《劉涓子鬼遺方》卷五。多因風、溼、熱邪鬱於皮膚,接觸傳染而成。《諸病源候論》卷五十:“疥瘡多生於足指間,染漸生至於身體,癢有膿汁……其瘡裏有細蟲,甚難見。”已分辨出疥蟲爲其病源體。本病以手指縫最爲多見,亦常見於腋下、肘窩、臍周圍、腹股溝、臀腿等處,甚則遍及全身。呈粟米樣的丘疹和水泡,劇烈瘙癢,夜間尤甚。體表常見有抓痕和結痂;如因搔抓破皮引起繼發感染化膿者,則稱膿窩疥。治療以外治爲主。先以花椒9g,地膚子30g煎湯燻洗,再選用蛇牀子散臭靈丹一掃光硫黃軟膏等外搽。建國後,由於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衛生條件改善,本病已少見。[2]

諸病源候論·疥候》分疥爲:大疥馬疥水疥乾疥溼疥等。大疥係指除一般疥所共有的“多生手足,乃至遍體”外,其疥瘡有膿汁,焮赤癢痛爲特點。似疥之繼發化膿性感染

3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4.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06.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