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罐氣

拔罐療法 鍼灸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huǒ guàn qì

2 英文參考

cupping therapy[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火罐氣指拔火罐法[1]。爲拔罐法的古代名[2]。出《本草綱目拾遺》卷二。

參見火罐法火罐法拔罐法的一種[2]。系利用點火燃燒法排除罐內空氣使成負壓,以吸附在體表上,造成局部充血、鬱血來治療疾病的方法[2]。所用的火源,以往多采用小紙條點火,稱投火法[2]。如《本草綱目拾遺》載:“以小紙燒見焰,投入罐中,即將罐合於患處。”近代多用酒精點火[2]。以鑷子夾住蘸有95%酒精的棉球點燃後,伸入罐內一轉,隨即退出,迅速將罐口罩在應拔罐的部位上,稱閃火法[2]

其操作方法,有下列幾種[2]

1.閃火法:用鑷子夾住蘸有95%酒精的棉球(或以粗鉛絲一端裹以紗布蘸取酒精)點燃後,伸入罐內緩動片刻,隨即退出,迅速將罐口復罩在應拔罐的部位上,讓罐吸緊後再鬆手[2]。應用此法時,蘸取的酒精不宜太多,以免燃燒時滴下;也不要使蘸有酒精的棉球碰觸罐口燃着,燙傷皮膚[2]

2.投火法:用小紙片(最好用帶蠟油的紙片)點燃後投入罐內,待火旺而紙片尚未燒盡時,迅速將火罐的罐口罩合在擬拔的穴位皮膚上,讓罐吸緊後再鬆手[2]。應用此法時,須注意不要將火罐燒得發燙,且動作要快,防止燙傷皮膚[2]

3.架火法:取一直徑約2~3釐米而不易燃燒和不易傳熱的塊狀物,作爲點火架墊在穴位上,上面平放一個小酒精棉球,燃着後,隨即將罐罩上,火熄滅後火罐就吸住了[2]。在應用時扣罩要準確,不要將燃燒着的點火架碰翻[2]

4.滴酒法:將酒精滴1~2滴在罐內中段,再將罐轉動幾下,使酒精均勻地附在罐壁上,但不要沾染在靠近罐口的罐壁上,然後用火柴點燃,迅速扣在應拔的部位上[2]

5.貼棉法:用一小塊薄薄的藥棉,沾以酒精(不要太溼,以免燃燒時,酒精滴下,燒傷皮膚)。貼在罐內壁上中段,用火點燃後,迅速扣上[2]

4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62.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79.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