鰟魮魚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páng bǐ yú

2 《*辭典》:鰟魮魚

2.1 出處

姚可成《食物本草

2.2 拼音名

Pánɡ Pí Yú

2.3 別名

鱊鮬、鱖鯞(《爾雅》),婢聶、青衣魚(崔豹《古今注》),旁皮鯽(《爾雅翼》),鮬魚(《滇南本草》),文魮(《醫林纂要》)。

2.4 來源

爲鯉科動物中華鰟鮍魚的肉。

2.5 形態

體側扁,高而短,略呈卵圓形。體長約4~15釐米。頭小,眼大,口端位,鱗圓,側線不完全,鱗片30~40。背鰭Ⅲ9~10。臀鰭Ⅲ8~10,起點背鰭後部之下。尾鰭分叉。體背灰綠色,體側及腹部銀白色。

鰟鮍魚的種類很多,常見的尚有刺鰟鮍、石鮒魚及小須鱊等種。

2.6 生境分佈

棲於江河、湖泊、池沼中。以藻類植物爲食。多分佈華東、華南一帶。

2.7 性味

①《滇南本草》:"味甘。"

②《醫林纂要》:"甘,溫。"

2.8 功能主治

①《滇南本草》:"煮食令人下元有益。添精補髓,補三焦之火。"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益脾胃。"

③《醫林纂要》:"善發瘡,可用以起痘毒。"

2.9 摘錄

《*辭典》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