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腑證治圖說人鏡經

明代 鍼灸學 中醫學 書籍 古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āng fǔ zhèng zhì tú shuō rén jìng jīng

2 註解

臟腑證治圖說人鏡經》爲書名[1]。簡稱《人鏡經[1][備註]《中國鍼灸辭典》:明·王宗泉等編。成書於1606年。。原撰人不詳[1][2]。8卷[2]。內容根據十二經及奇經八脈次序,分別聯繫論述臟腑功能、病狀及治法[2]。後經明·錢雷補充2卷,名《人鏡經附錄[2]。清初張俊英補充2卷,名《人鏡經續錄[2]。原書8卷、附錄2卷、續錄2卷,共凡10卷,合稱《人鏡經附錄全書[2]。清代有重刻本[3]

3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55.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84.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0.

古籍中的臟腑證治圖說人鏡經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