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注》

清 柯琴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附子湯證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少陰主水,於象爲坎。一陽居其中,故多熱證。是水中有火,陰中有陽也。此純陰無陽,陰寒切膚,故身疼。四肢不得稟陽氣,故手足寒寒邪自經入藏,藏氣實而不能入,則從陰內注於骨,故骨節疼。此身疼骨痛,雖與麻黃證同,而陰陽寒熱彼此判然。脈沉者,少陰不藏,腎氣獨沉也。口中兼咽與舌言,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故少陰口乾、舌燥、咽痛等證。此雲和者,不燥幹而渴,火化幾於息矣。人之生也,負陰而抱陽,故五臟之俞,皆繫於背。背惡寒者,俞氣化薄,陰寒得以乘之也。此陽氣凝聚而成陰,必灸其背俞,使陰氣流行而爲陽。急溫以附子湯壯火之陽,而陰自和矣。附子湯附子(二枚,炮)白朮(四兩)人蔘(二兩)芍藥茯苓(各三兩)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此傷寒溫補第一方也,與真武湯似同而實異。倍術、附去姜加參,是溫補以壯元陽真武湯還是溫散而利腎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