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隆

絡穴 腧穴學 特定穴 鍼灸學 中醫學 小腿部腧穴 十五絡穴 穴位特效按摩 經穴 足陽明胃經經穴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fēng lóng

2 英文參考

Fēnglóng ST40[中國鍼灸學詞典]

Fenglong (S40)[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fēnglóng[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40[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T40[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豐隆
漢語拼音Fenglong
羅馬拼音Fenglung
美國英譯名Rich and Prosperous
各國代號中國ST40
日本40
法國莫蘭特氏E40
富耶氏E40
德國M40
英國S40
美國St40

豐隆經穴名(Fēnglóng ST40)[1]。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屬足陽明胃經,爲足陽明胃經絡穴[1]。豐即豐富,隆即隆起,足陽明脈谷氣充足,氣血旺盛,至此溢入大絡,故名豐隆[1]。主治痰多,哮喘咳嗽氣喘急性支氣管炎,慢性咽喉炎,胸痛頭痛眩暈,耳源性眩暈咽喉腫痛便祕癲狂癇證癲癇,下肢痿痹,嘔吐,胸腹痛四肢腫,咳吐痰涎,肢體懈墮,傷寒吐蛔大小便難,痰飲,狂癲,面目浮腫喉痹,卒喑,經閉血崩腳氣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神經血管頭痛高血壓腓腸肌痙攣,下肢浮腫,腿膝痠痛水腫精神病癔病失眠腦溢血腦血管病後遺症,胸膜炎,肝炎,闌尾炎,尿瀦留,煙癖,肥胖病肩周炎等。

4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根結》:足陽明根於厲兌,溜於衝陽,注於下陵,入於人迎豐隆也。

6 穴名

豐即豐富,隆即隆起,足陽明脈谷氣充足,氣血旺盛,至此溢入大絡,故名豐隆[1]

豐,有盛多之義。《說文》:“隆,大也。”豐隆,豈滿也。肌肉豐滿的意思。該穴所處肌肉豐滿隆盛,爲足太陰陽明絡穴,有地氣豐隆、雲雷所生之意,猶雷起地下,行雲施雨,雨後天晴,故名之。[2]

本穴司氣分之升降,於體則豫,於用則復。猶地氣升爲雲,天氣降爲雨。觀本穴所治,爲胸膈痰滯,沉昏頭痛。一切頭腦不清,有如雲霧矇蔽之狀,均屬天陽失律、陰氣瀰漫之證,藉此下陽上達,而消在高在上之陰翳也。故本穴寓有云雷之意,名以“豐隆”。再以字義測之,既豐且隆,乃豐年大有之象。本穴治症頗多,且多治豐盈充滿之症,頗具豐隆含意。[2]

豐者大也,隆者盛也。考足陽明爲多氣多血之經,爲谷氣隆盛之脈。是穴屬足陽明絡穴,從此別走太陰,而穴正當肌肉豐滿之隆起處,與條口不同,因名豐隆[2]

7 所屬部位

小腿[3]

8 豐隆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豐隆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距脛骨前緣二橫指(中指)。足陽明胃經絡穴[4][5]

豐隆位於小腿前外側,犢鼻穴與外踝尖連線的中點處;或於條口穴外側1寸取穴[6]

豐隆小腿外側,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肌的外緣。正坐或仰臥取穴[6]

豐隆穴在足陽明胃經中的位置.png

豐隆穴在足陽明胃經中的位置

豐隆穴的位置.png

豐隆穴的位置

豐隆的位置

豐隆穴的位置(足陽明胃經

豐隆的位置

豐隆穴的位置(肌肉

豐隆的位置

豐隆穴的位置(骨骼

9 取法

正坐屈膝或仰臥位,在條口穴後方1橫指取穴,約當犢鼻解溪的中點處。

豐隆小腿外側,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肌的外緣,正坐或仰臥取穴[6]

正坐屈膝或仰臥位,在犢鼻解溪連線的中點,條口外側1橫指處取穴[7]

快速取穴坐位屈膝,先找到足三裏(站位彎腰,同側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餘四指向下,中指指尖處即是),向下量6橫指凹陷處即是[8]

10 穴位解剖

豐隆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趾長伸肌、腓骨長肌、腓骨短肌。有脛前動、靜脈分支。分佈着腓淺神經皮膚腓腸外側皮神經分佈。針由皮膚、皮下組織進入趾長伸肌外側緣及腓骨長、短肌。前肌由伴行於脛前動、靜脈的腓深神經支配,後二肌由腓淺神經支配。

10.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小腿骨間膜→脛骨後肌。有和胃氣、化痰溼、清神志的作用[8]

皮膚→皮下組織→趾長伸肌→𧿹長伸肌→小腿骨間膜→脛骨後肌[8]

10.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分佈;深層有腓深神經和脛前動脈分佈小腿骨間膜深面有脛神經和腓動脈分佈[8]

布有腓淺神經及脛前動、靜脈分支[8]

11 豐隆穴的功效與作用

豐隆健脾化痰和胃降逆開竅作用

豐隆和胃氣、化痰溼、清神志的作用[8]

豐隆足陽明胃經絡穴,別走脾經,有祛痰降逆、疏經活絡之功[8]

豐隆穴是足陽明胃經絡穴,善調脾胃之氣,脾爲生痰之源,故本穴既可調太陰以運化水溼,又可瀉陽明以去火熱,廣泛用於治療痰溼內蘊、痰火上擾之病證[8]

足陽明經脈屬胃絡脾;足陽明經別,上通於心,足陽明絡脈,上絡頭項,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原理,凡痰阻清竅之頭痛眩暈痰飲阻肺之咳喘、痰多,痰蒙心竅癲狂癇證等取豐隆均可治療[8]

足陽明胃經行於下肢,豐隆穴位小腿外側正中,故取之既可健脾利溼,又可疏通經絡,以治療水腫、下肢痿痹[8]

12 治病

豐隆穴主治痰多,哮喘咳嗽氣喘急性支氣管炎,慢性咽喉炎,胸痛頭痛眩暈,耳源性眩暈咽喉腫痛便祕癲狂癇證癲癇,下肢痿痹,嘔吐,胸腹痛四肢腫,咳吐痰涎,肢體懈墮,傷寒吐蛔大小便難,痰飲,狂癲,面目浮腫喉痹,卒喑,經閉血崩腳氣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神經血管頭痛高血壓腓腸肌痙攣,下肢浮腫,腿膝痠痛水腫精神病癔病失眠腦溢血腦血管病後遺症,胸膜炎,肝炎,闌尾炎,尿瀦留,煙癖,肥胖病肩周炎等。

豐隆穴主治痰多、哮喘咳嗽胸痛頭痛咽喉腫痛便祕癲狂癇證、下肢痿痹、嘔吐[8]

豐隆豐隆主治脾胃、神志和小腿等疾患:如胸腹痛四肢腫、咳吐痰涎、肢體懈墮、傷寒吐蛔大小便難、痰飲頭痛眩暈、狂癲、面目浮腫喉痹、卒喑、經閉血崩腳氣[8]

現代又多用豐隆治療神經衰弱癲癇精神分裂症神經血管頭痛高血壓、耳源性眩暈支氣管炎、哮喘咽喉炎、腓腸肌痙攣等[8]

豐隆主治頭痛眩暈咳嗽多痰,氣喘胸痛癲狂癇證,下肢浮腫,腿膝痠痛,下肢痿痹以及高血壓[8]

豐隆穴主治咳嗽氣喘,痰多;頭痛眩暈癲狂癇證;下肢痿痹,水腫[8]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精神病癔病失眠頭痛

循環系統疾病:高血壓腦溢血腦血管病後遺症;

呼吸系統疾病:急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胸膜炎;

消化系統疾病:肝炎,闌尾炎便祕

其它:尿瀦留,煙癖,肥胖病,腿膝痠痛肩周炎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直刺0.8~1.2寸[8]

直刺1~1.5寸[8][8]針感可沿足陽明經至足[8]針尖微向上方斜刺針感可循經上行[8]

直刺0.5~1.2寸,針感可沿足陽明經至足腕,甚至足跗部第2、3足趾處,用於下肢痿痹、足腫等;

針尖微向上方斜刺針感可循經上傳至髀關天樞等穴處,少數可上至胃腑,甚至可上至缺盆、項部、頭部頭維處,用治上中三焦病變。

13.2 灸法

可灸[8][8]

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8]

艾炷灸溫鍼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14 配伍

豐隆衝陽,有豁痰寧神的作用,主治狂妄行走,登高而歌,棄衣而走。

豐隆照海陶道,有滌痰醒神的作用,主治癲癇

豐隆陰陵泉商丘足三裏,治痰溼諸證[8]

豐隆肺俞尺澤,有祛痰鎮咳的作用,治咳嗽痰多[8]哮喘

豐隆曲池內關,治高血壓[8]

豐隆膻中內關,治癲癇[8]

豐隆風池神門,治失眠[8]

15 特效按摩

當出現哮喘咳嗽、痰多時,宜多揉豐隆,用刮痧的方式更有效,可以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從而達到除溼化痰的效果[8]

16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厥頭痛面浮腫,心煩,狂見鬼,善笑不休,發於外有所大喜,喉痹不能言,豐隆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主胸痛如刺,腹若刀切痛。主大小便澀難。主不能食。主身溼。

鍼灸大成》:主厥逆,大小便難,怠惰,腿膝酸,屈伸難,胸痛如刺,腹若刀切痛,風痰頭痛風逆四肢腫,足青身寒溼喉痹不能言,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見鬼好笑。氣逆喉痹卒喑,實則癲狂,瀉之。虛則足不收,脛枯補之。

玉龍歌》:痰多宜向豐隆尋。

肘後歌》:哮喘發來寢不得,豐隆刺入三分深。

17 研究進展

17.1 對胃的影響

對慢性胃病患者,針刺豐隆可使萎縮胃炎、淺表性胃炎、胃竇部和胃體部偏低的胃電振幅恢復和接近正常,可使高酸性胃炎偏高的胃電振幅降至正常,說明針束豐隆可使胃電振幅的偏離狀態得到明顯糾正。[8]

17.2 降血脂作用

豐隆進針1~1.5寸,得氣後施徐而重手法,使針感傳至第2~3趾部,針感持續性增強至出針爲止。留針30 min,每日1次,10次爲一療程。結果:針後血總膽固醇(TC),血清B脂蛋白、血清三酰甘油(TG)均明顯降低,與針前比較有顯著差異,以TG變化最明顯。[8]

針刺雙側豐隆,經2周治療後,空腹血脂大多數恢復正常,其中甘油三酯恢復正常較β-脂蛋白、膽固醇更明顯。

17.3 血壓作用

針刺豐隆曲池原發性高血壓有明顯療效,針刺豐隆曲池4周後收縮壓平均下降34.2 mmHg,舒張壓平均下降19.4 mmHg,平均動脈壓下降23.6 mmHg。針刺8周停針觀察3~6個月,血壓下降到正常範圍沒有明顯反覆者佔80%,尤其對2期高血壓患者的療效更爲顯著。通過血流動力學觀察,初步表明,針刺組對高血壓患者的治療作用是通過末梢血管擴張而解除外周血管痙攣,降低了外周血管的阻力,從而減輕了心臟的負荷,改善了左室功能,在血壓下降後還增加了心排血量和全身血液灌注量,從客觀上反映了針刺的療效。[8]

17.4 治療哮喘

取左內關、雙豐隆等,直刺平補平瀉手法得氣留針20 min,其間行鍼3次,每日1次。結果:34例患者中臨牀控制9例,顯效19例,有效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爲94.1%。[8]

18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9.
  2. ^ [2]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3. ^ [3]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8.
  4.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5.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6.
  6.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0.
  7.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87.
  8. ^ [8]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