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陽

穴位特效按摩 經穴 足陽明胃經經穴 經穴別名 足背部腧穴 腧穴學 特定穴 原穴 鍼灸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chōng yáng

2 英文參考

Chōngyáng ST42[中國鍼灸學詞典]

Yíngxiāng LI20[中國鍼灸學詞典]

Qūchí LI11[中國鍼灸學詞典]

chōngyáng[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42[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T42[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衝陽:1.經穴名;2.經穴別名。

4 經穴名·衝陽

穴位衝陽
漢語拼音Chongyang
羅馬拼音Chungyang
美國英譯名Flushing Yang
各國代號中國ST42
日本42
法國莫蘭特氏E42
富耶氏E42
德國M42
英國S42
美國St42

衝陽經穴名(Chōngyáng ST42)[1][2]。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別名會原[2]會骨[2]趺陽[2]會湧會屈。屬足陽明胃經[2][2]衝陽足陽明胃經原穴[2][2]。衝指衝要、衝動,陽爲陰之對,此指足背,穴在足背動脈搏動處,故名衝陽[2]。主治胃痛腹脹口眼㖞斜面神經麻痹,足痿無力,腳背紅腫,足背腫痛,足扭傷,足緩不收,頭重頭痛面腫,前額痛,牙痛齒痛頰腫,癲狂齒齦炎,癲癇脈管炎,頭痛嘔吐胃脘痛不嗜食胃痛胃痙攣胃炎腹脹眩暈風溼性關節炎等。

4.1 別名

會原(《鍼灸甲乙經》),趺陽(《鍼灸逢源》)會湧[3]會骨[3]會屈[3]

4.2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胃出於厲兌……過於衝陽衝陽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爲原,搖足而得之。

4.3 特異性

衝陽足陽明胃經原穴

4.4 穴名

衝指衝要、衝動,陽爲陰之對,此指足背,穴在足背動脈搏動處,故名衝陽[3]

衝,有衝要之義。陽,與陰相對,指足背。凡人舉足邁進,或揚腳撩踢之時,足跗首當其衝,穴在足背最高當跌陽脈搏動處,其位高而居脈之衝要處,即衝陽之意也。《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載:“衝陽絕,死不治。”[3]

4.5 所屬部位

足背[4]

4.6 衝陽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衝陽在足背最高處,當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足背動脈搏動處[5][6]

衝陽在足背,第2蹠骨基底部與中間楔狀骨關節處,可觸及足背動脈。正坐取穴[6]

衝陽位於足背最高點,解溪穴下1.5寸,當第二、三蹠骨與楔狀骨間凹陷處[6]

衝陽穴在足陽明胃經中的位置

衝陽穴在足陽明胃經中的位置

衝陽穴的位置

衝陽穴的位置

衝陽的位置

衝陽穴的位置(足陽明胃經

衝陽的位置

衝陽穴的位置(肌肉

衝陽的位置

衝陽穴的位置(骨骼

4.7 取法

正坐垂或仰臥位,距陷谷穴3寸,當足背動脈搏動處取穴

在足背,第2蹠骨基底部與中間楔狀骨關節處,可觸及足背動脈。正坐取穴[6]

仰臥或正坐位,在足背的最高處,動脈搏動處取穴[7]

快速取穴:足背最高處,兩條肌腱之間,按之有動脈搏動感處即是[8]

4.8 穴位解剖

衝陽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短伸肌、第二楔骨。有足背動、靜脈及足背靜脈網。分佈着腓淺神經的足背內側皮神經,深層爲腓深神經皮膚由腓淺神經分佈。皮下有足背靜脈網,外側引出小隱靜脈,內側則有大隱靜脈的起始。足背深筋膜淺層薄而堅韌。針由皮膚、皮下組織,避開足背動脈,在(踇)短伸肌的上方深進,可達第二楔骨表面的骨膜。以上諸肌均受腓深神經支配。

4.8.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踇短伸肌→中間楔骨[8]

皮膚→皮下組織→𧿹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𧿹短伸肌[8]

4.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足背內側皮神經分佈;深層有腓深神經和足背動脈經過和分佈[8]

布有腓淺神經的足背內側皮神經,深層爲腓深神經,並有足背動、靜脈及足背靜脈[8]

4.9 衝陽穴的功效與作用

衝陽和胃化痰,通絡寧神的作用

衝陽健脾化溼和胃寧神的作用[8]

衝陽治口㖞齒齲、腹堅、寒熱以及跗腫足緩等症,以經絡所在導引下行也[8]

4.10 治病

衝陽穴主治胃痛腹脹口眼㖞斜面神經麻痹,足痿無力,腳背紅腫,足背腫痛,足扭傷,足緩不收,頭重頭痛面腫,前額痛,牙痛齒痛頰腫,癲狂齒齦炎,癲癇脈管炎,頭痛嘔吐胃脘痛不嗜食胃痛胃痙攣胃炎腹脹眩暈風溼性關節炎等。

衝陽穴主治胃痛腹脹口眼㖞斜面腫齒痛、足痿無力、腳背紅腫[8]

衝陽主治頭面、脾胃及局部等疾患:如頭重頭痛口眼㖞斜齒痛頰腫、嘔吐胃脘痛不嗜食、足緩不收、足背紅腫、癲狂[8]

現代又多用衝陽治療齒齦炎、癲癇脈管炎等[8]

衝陽主治頭痛牙痛口眼㖞斜胃脘痛,足背腫痛,足緩不收等[8]

衝陽穴主治胃痛腹脹;口㖞,面腫頭痛,前額痛,齒痛;足背腫痛,足痿無力[8]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面神經麻痹眩暈

消化系統疾病:胃痙攣胃炎

運動系統疾病:風溼性關節炎,足扭傷

其它:牙痛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避開動脈直刺0.3~0.5寸[8][8][8][8],局部有酸脹感[8]

避開動脈直刺0.2~0.3寸,局部痠痛

4.11.2 灸法

可灸[8][8]

艾條灸5~10分鐘[8]

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4.12 配伍

衝陽豐隆,有豁痰寧神的作用,主治狂妄行走,登高而歌,棄衣而走。

衝陽足三裏僕參飛揚復溜完骨,有補益氣血,潤養經筋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

衝陽足三裏僕參飛揚,治足痿[8]

衝陽豐隆太沖,治癲狂[8]

衝陽厲兌三間偏歷小海合谷內庭復溜,治齲齒[8]

衝陽天樞豐隆厲兌陷谷,治面水腫[8]

衝陽足三裏僕參飛陽復溜完骨,治足痿失履不收[8]

衝陽豐隆,治狂妄行,登高而歌,棄衣而走[8]

4.13 特效按摩

中指指腹用力按壓衝陽,每天早晚各按1次,每次1~3分鐘,可治消化系統疾病[8]

4.14 文獻摘要

黃帝內經素問》:刺跗上,中大脈出血不止,死。

鍼灸甲乙經》: 善齧頰齒脣,熱病汗不出,口中熱痛;胃脘痛,時寒熱

鍼灸甲乙經》:熱病汗不出,口中熱痛,衝陽主之。胃脘痛,時寒熱皆主之。風水面浮腫,衝陽主之。腹大,不嗜食衝陽主之。足下緩失履,衝陽主之。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偏風口眼㖞斜,肘腫。

備急千金要方》:主瘧先寒洗淅,甚久而熱,熱去汗出。

4.15 研究進展

4.15.1 治療三叉神經痛

衝陽太溪,用30號毫針直刺入5~6分深,提插捻轉時,有電擊感後立即出針,1~2 d一次。療效標準如下。痊癒疼痛完全消失,日常生活無誘發,隨訪1年以上無復發。好轉:術後疼痛消失,2個月後復發,但疼痛程度減輕。無效:治療後疼痛如前。結果,本組30例,痊癒15例,好轉11例,無效4例。[8]

4.15.2 治療失眠

陰虛火旺患者取雙側太沖、雙側太溪、右側神門、左側衝陽心脾兩虛型取雙側神門、雙側衝陽肝鬱化火型取雙側太沖、右側衝陽;痰熱內擾型取雙側衝陽、右側太沖;心膽氣虛型取雙側神門、雙側太沖、右側衝陽。取斑蝥生薑大蒜按1:2:5的比例搗碎混合貼敷發泡,各型貼敷時間都爲24 h,一次發泡。治療4周後統計療效(發泡後,自然痊癒需要3~4周),各種證型共計215例,痊癒161例,顯效26例,有效13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爲93.2%。[8]

4.15.3 衝陽伏安特性與人體氣血盛衰

在對97名正常人、25名獻血者和10具屍體衝陽伏安曲線的檢測中觀察到,正常人衝陽伏安曲線具有非線性和慣性特徵;屍體衝陽伏安曲線的慣性面積顯著小於正常人,其非線性和慣性特徵程度明顯降低,而正常人衝陽伏安曲線具有的非線性和慣性特徵在獻血者衝陽上依然明顯存在,獻血者衝陽的慣性面積和伏安面積僅於獻血後第4日明顯大於正常人,至第7日即得到恢復。結果提示,存在於人體活體腧穴的某些功能特徵在屍體上不復存在;人體獻血後的功能恢復是迅速的,獻血對機體的影響是短暫而輕微的;衝陽穴能較敏感地反映機體氣盛衰的變化。[8]

5 經穴別名·衝陽

衝陽經穴別名[8]

5.1 曲池的別名·衝陽

衝陽曲池[8]。《備急千金要方》:“衝陽……在肘外屈文頭。”

穴位曲池
漢語拼音Quchi
羅馬拼音Chuchih
美國英譯名Bent Pond
各國代號中國LI11
日本11
法國莫蘭特氏GI11
富耶氏GI11
德國DI11
英國Li11
美國LI11

曲池經穴名(Qūchí LI11)[9]。代號LI11[10]。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別名陽澤鬼臣鬼腿。屬手陽明大腸經[10][10]曲池手陽明大腸經五輸穴合穴五行屬土[10]。曲即彎曲,池即池塘,指體表凹陷,屈肘取穴,在肘橫紋橈側陷中,故名曲池[10]。主治熱病半身不遂風疹,手臂腫痛無力,臂肘疼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瘰癧傷寒發熱,流感,頭痛眩暈耳鳴耳聾咽喉腫痛胸中煩悶,咳嗽氣喘肺炎扁桃體頸腫胸膜炎,肋間神經痛齒痛,目不明,目赤痛,腹痛,吐瀉,泄瀉痢疾便祕腸癰高血壓消渴水腫月經不調丹毒瘡瘍疔瘡疥瘡溼疹癮疹蕁麻疹麻疹皮膚乾燥癲狂瘛瘲善驚中暑高血壓神經衰弱等。

5.2 別名

鬼臣(《備急千金要方》),陽澤(《千金翼方》),鬼腿[10]

5.3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大腸上合手陽明,出於商陽……入於曲池,在肘外輔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爲合。

5.4 特異性

手陽明大腸經五輸穴合穴五行屬土。

5.5 穴名

曲即彎曲,池即池塘,指體表凹陷,屈肘取穴,在肘橫紋橈側陷中,故名曲池[10]

《書·洪範》“木曰曲直。”曲有屈曲不直之義;《廣韻》:“停水曰池。”穴在肘外側,屈肘時當肱骨外側與肘橫紋橈側端之中點陷凹中,屈肘穴處凹陷,其形如池,故名曲池[10]

5.6 所屬部位

[11]

5.7 定位

標準定位:位於肘橫紋橈側端凹陷處,屈肘取穴[11][12]

曲池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12]

曲池在肘區,尺澤( LU5)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處[12]

曲池位於肘橫紋橈側端凹陷處,屈肘取穴[12]

曲池在手陽明大腸經中的位置

曲池手陽明大腸經中的位置

曲池穴的位置

曲池穴的位置

曲池穴的位置

曲池穴的位置(手陽明大腸經

曲池穴的位置

曲池穴的位置(肌肉

曲池穴的位置

曲池穴的位置(骨骼

5.8 取法

屈肘成直角,當肘彎橫紋盡頭處。

在肘區,尺澤( LU5)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處[12]

屈肘成直角,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處取穴[13]

5.9 穴位解剖

曲池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前臂筋膜橈側腕長、短伸肌、肱橈肌、肱肌。有橈側返動、靜脈的分支。分佈着前臂背側皮神經,內側深層爲橈神經皮膚由臂後神經分佈。皮下筋膜內還有前臂外側皮神經經過。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經前臂筋膜,深進橈側腕長、短伸肌,由肱橈肌的後而進入該肌肉,穿過橈神經幹可抵肱肌。以上諸肌除肱肌由肌皮神經支配外,其他肌肉則由橈神經深支支配。

5.9.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橈側腕長伸肌和橈側腕短伸肌→肱橈肌[13]

皮膚→皮下組織橈側腕長、短伸肌→肱橈肌→肘肌[13]

5.9.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前臂後皮神經分佈;深層有橈神經千經過,並有橈神經肌支、肌皮神經肌支、橈側動脈(肱深動脈分支)和橈側動脈分佈[13]

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內側深層爲橈神經;並有橈側返動、靜脈的分支通過[13]

5.10 功效與作用

曲池有清熱和營,降逆活絡的作用

曲池清邪熱、調氣血、祛風溼、利關節作用[13]

陽明經多氣多血,陽氣隆盛,曲池穴爲手陽明合穴行氣活血、通調經絡的作用較強,又本穴配五行屬土,土乃火之子,瀉之具有清熱作用,所以本穴既可清本經之熱,治療頭面五官病,清大腸腑熱,治泄瀉痢疾腸癰等,又可清全身之熱而用於熱病[13]

陽明經多氣多血,又與手太陰肺經表裏,故曲池調和氣血疏風解表,治療風邪蘊於肌膚所引起的癮疹皮膚[13]

曲池疏風解表調和氣血之功,治偏風喉咽、肩臂肘腕等處之症,以經絡之所過也[13]

癲狂多由於心肝火盛,挾痰上攻所致,陽明經屬燥金,金克木曲池穴配五行屬土,乃火之子,故調之可化痰濁之邪,瀉之可去心肝之火,故有清心、抑肝、化痰作用,可用於癲狂的治療[13]

曲池還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作用,以治療手臂腫痛、半身不遂[13]

5.11 治病

曲池穴主治熱病半身不遂風疹,手臂腫痛無力,臂肘疼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瘰癧傷寒發熱,流感,頭痛眩暈耳鳴耳聾咽喉腫痛胸中煩悶,咳嗽氣喘肺炎扁桃體頸腫胸膜炎,肋間神經痛齒痛,目不明,目赤痛,腹痛,吐瀉,泄瀉痢疾便祕腸癰高血壓消渴水腫月經不調丹毒瘡瘍疔瘡疥瘡溼疹癮疹蕁麻疹麻疹皮膚乾燥癲狂瘛瘲善驚中暑高血壓神經衰弱等。

曲池穴主治熱病半身不遂風疹、手臂腫痛無力、咽喉腫痛齒痛目赤痛、腹痛吐瀉、痢疾高血壓瘰癧癲狂[13]

主治發熱咽喉腫痛目赤齒痛,臂肘疼痛,上肢不遂,腹痛,吐瀉,痢疾瘰癧丹毒瘡瘍溼疹蕁麻疹;以及中暑高血壓神經衰弱[13]

曲池主要用於外感頭面五官、胸腹及運動系疾患等:如傷寒發熱頭痛眩暈耳聾目赤咽喉腫痛齒痛胸中煩悶、咳嗽氣喘腹痛吐瀉、痢疾便祕腸癰消渴水腫、手臂腫痛及月經不調丹毒麻疹瘰癧癲狂[13]

現代又多用曲池治療流感、肺炎扁桃體胸膜炎、肋間神經痛高血壓貧血[13]

曲池主治發熱咽喉腫痛目赤齒痛,臂肘疼痛,上肢不遂,腹痛,吐瀉,痢疾瘰癧丹毒瘡瘍溼疹蕁麻疹;以及中暑高血壓神經衰弱[13]

曲池調和氣血通經活絡作用較強,以治療經脈病、皮膚病效果最好[13]。主治頭痛眩暈咽喉腫痛齒痛,目不明,目赤痛,耳鳴耳聾腹痛泄瀉痢疾便祕腸癰癮疹蕁麻疹丹毒疔瘡疥瘡皮膚乾燥癲狂瘛瘲善驚;上肢不遂,手臂腫痛,肩背疼痛瘰癧發熱月經不調感冒消渴水腫瘧疾頸腫[13]

曲池爲強壯穴之一,每日如按壓曲池1~2 min,使酸脹感向下擴散,有預防高血壓作用[13]

運動系統疾病:急性腦血管病後遺症,肩周炎,肘關節炎

呼吸系統疾病:流行性感冒肺炎扁桃體炎

五官系統疾病:咽喉炎,牙痛麥粒腫甲狀腺腫大;

其它:乳腺炎,高血壓皮膚病,過敏性疾病。

5.12 刺灸法

5.12.1 刺法

直刺1~1.5寸[13][13]

一般直刺0.5~1.0寸[13]深刺可透少海,局部有酸脹感,或向上放散至肩部,或向下放散至手指[13]

直刺0.8~1.2寸,深刺可透少海穴,局部酸脹或向上放散至肩部或向下放散至手指。

治肘部疼痛時,可用“合谷刺”、“齊刺”、三棱針點刺放血[13]

注意曲池穴禁用於腦血栓形成、伴有血壓穩定患者。針刺時不可強刺激,以防腦出血[13]

5.12.2 灸法

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13]

可灸[13]

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13]

艾炷灸溫鍼灸5~7壯,艾條灸5~20分鐘。

注意:禁用直接灸[13]

5.13 配伍

曲池穴配風池外感[13]

曲池大椎十宣高熱[13]

曲池配肩髑、合谷上關節疾患[13]

曲池足三裏人迎高血壓[13]

曲池支溝足三裏三陰交,治月經不調[13]

曲池肩髃合谷手三裏中渚陽穀,治上肢不遂[13]

曲池神門魚際,治嘔血[13]

曲池少澤合谷太沖,治瘛瘲、癲疾[13]

曲池血海足三裏,治皮膚[13]

曲池人迎內關風池,治高血壓[13]

曲池合谷外關,有疏風解表,清熱止痛作用,主治感冒發熱咽喉炎,扁桃體炎目赤

曲池合谷血海委中膈俞,有散風清熱,調和營衛作用,主治丹毒蕁麻疹

曲池內關合谷血海陽陵泉足三裏太沖崑崙太溪阿是穴,有溫陽散寒,活血止痛作用,主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曲池合谷血海三陰交,有扶正解毒作用,主治冬眠靈藥物反應

5.14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傷寒餘熱不盡,曲池主之。胸中滿,耳前痛,齒痛目赤痛,頸腫寒熱,渴飲輒汗出,不飲則皮乾熱,曲池主之。肩、肘中痛,難屈伸,手不可舉,腕重急,曲池主之。目不明,腕急,身熱,驚狂,躄痿痹,瘛瘲曲池主之。癲疾吐舌曲池主之。

鍼灸大成》:主繞踝風,手臂紅腫,肘中痛,偏風半身不遂惡風邪氣,泣出喜忘風癮疹喉痹不能言,胸中煩滿,臂膊疼痛筋緩捉物不得,挽弓不開,屈伸難,風痹,肘細無力,傷寒餘熱不盡,皮膚乾燥瘛瘲癲疾,舉體痛癢如蟲齧,皮脫作瘡,皮膚痂疥,婦人經脈不通。

針經標幽賦》:肩井曲池甄權臂痛而復射。

備急千金要方》:耳痛。舉體痛癢如蟲噬,癢而搔之,皮便脫落作瘡,灸曲池二穴,隨年壯,發即灸之神良。

千金翼方》:癮疹,灸曲池二穴,隨年壯神良。

醫宗金鑑》:主治中風,手攣筋急,痹風瘧疾,先寒後熱等症。

5.15 研究進展

血壓作用:針刺曲池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收縮壓及舒張壓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對腦血流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降壓機制與腦內阿片受體部分介導及降心率效應有關[13]

血糖作用:以曲池三陰交陽陵泉三穴爲主穴,結合分型配穴治療糖尿病,2個月爲一療程, 75%患者血糖有不同程度降低。[13]

血液循環系統有明顯影響:針刺曲池可增強冠心病患者心肌收縮力,使其心率減慢,對房性期前收縮心房顫動有一定的治療作用[13]

血氧飽和度有調整作用:動物實驗表明,針刺組血氧飽和度比對照組(不針)提高6.31%。在開胸術中可以看到,手術中雖有開放性氣胸存在,且肺臟萎縮,但動脈血氧分壓仍升高,沒有缺氧[13]

刺家兔“曲池”,可使人工氣胸後的血氧飽和度有明顯增高;對皮層活動抑制性影響;並能提高痛閾[13]

針刺曲池陽陵泉,觀察急性中風患者腦血流圖,可見患者腦血流量增加,腦血管阻力降低,起針腦血流量增加仍可維持35 min,腦血管阻力降低卻不顯著。這說明電針曲池足三裏能減小腦梗死面積,並對梗死邊緣區神經細胞提供一定的保護作用[13]

血液的影響:觀察脾切除術後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經針刺足三裏曲池等穴後,全部患者血小板數目隨針刺治療而漸趨下降,直至恢復正常。針刺曲池炎症白細胞的游出有一定抑制作用[13]

對胃腸蠕動的影響:針刺曲池等穴,可見空腸、迴腸蠕動有即時性的改變,蠕動弱者增強,蠕動強者減弱。另外對闌尾炎患者針刺足三裏曲池,無論在X線下觀察或直接手術觀察,均可見闌尾蠕動明顯加強,緊張度增加,或闌尾弧度變動、移位,呈捲曲擺動,或見分節氣泡移動加快,內容物排出,有的闌尾血管收縮,原來充血者變爲缺血狀態。[13]

針刺曲池等穴,對胃腸蠕動胃蛋白酶胃酸含量有良性調整作用[13]

神經體液調節功能的影響:針刺曲池可使多數正常人空腹血糖升高,說明腎上腺髓質分泌功能增強。對血糖的影響因手法不同而效果各異,如用燒山火手法可使血糖上升、用透天涼手法可使血糖下降。[13]

體溫的影響:電針家兔的“大椎”、“曲池”可使大部分發熱家兔的體溫降低,同時觀察腦脊液中鈣離子含量,發現電針腦脊液中鈣離子含量明顯升高,血清鈣離子也相應升高,這說明電針腦脊液中鈣離子含量升高是針刺降溫的重要機制之一。[13]

抗過敏作用:用胎盤組織液腧穴注射,或針刺曲池血海足三裏等穴,可治療蕁麻疹

曲池穴注射胎盤組織液,或加服撲爾敏治療蕁麻疹有較好效果。

治療斑禿:曲池足三裏注射維生素B12治療斑禿取得良好效果。

5.16 迎香的別名·衝陽

衝陽經穴別名[13][13]。出《鍼灸甲乙經》。即迎香[13][13]

穴位迎香
漢語拼音Yingxiang
羅馬拼音Yinghsiang
美國英譯名Welcome Fragrance
各國代號中國LI20
日本20
法國莫蘭特氏GI20
富耶氏
德國DI20
英國Li20
美國LI20

迎香經穴名(Yíngxiāng LI20)[14]。出《鍼灸甲乙經》。別名衝陽。屬手陽明大腸經[14]迎香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交會穴。迎即迎接,香即香氣,此穴善治鼻病,以恢復嗅覺,故名迎香[14]。主治鼻塞不通,口眼㖞斜鼻衄鼻淵鼻息肉嗅覺減退,喘息不利,面癢浮腫面神經麻痹面神經痙攣,鼻息肉膽道蛔蟲症便祕等。

5.16.1 別名

衝陽(《鍼灸甲乙經》)。

5.16.2 出處

鍼灸甲乙經》:迎香,一名衝陽,在禾髎鼻孔旁。

5.16.3 特異性

迎香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交會穴[14][15]

5.16.4 穴名

迎即迎接,香即香氣,此穴善治鼻病,以恢復嗅覺,故名迎香[15]

《說文》:“迎,逢也。”“香,芳也,從黍從甘。”《春秋傳》曰:“黍稷馨香。”凡香物統謂之香,故名迎香。《黃帝內經靈樞·脈度》“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金針梅花詩鈔》迎香條:“善通鼻塞號迎香。”肺開竅於鼻,與大腸表裏鼻塞得通,則爲香爲臭自可迎而知之矣。[15]

5.16.5 所屬部位

[15]

5.16.6 迎香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迎香鼻翼緣中點旁,當鼻脣溝中[15][16]

迎香位於鼻脣溝內,橫平鼻翼緣中點處[17]

迎香位於面部,鼻翼緣中點旁,鼻脣溝中[17]

迎香在手陽明大腸經中的位置

迎香手陽明大腸經中的位置

迎香穴的位置

迎香穴的位置

迎香穴的位置

迎香穴的位置(手陽明大腸經

迎香穴的位置

迎香穴的位置(骨骼神經血管

迎香穴的位置

迎香穴的位置(肌肉

5.16.7 取法

鼻翼緣中點旁開,當鼻脣溝中取穴

迎香位於面部,鼻翼緣中點旁,鼻脣溝中[17]

正坐仰靠位,於鼻脣溝與鼻翼緣中點平齊處取穴[18]

5.16.8 穴位解剖

迎香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提上脣肌。皮膚由上頜神經的眶下神經分佈。有面動、靜脈及眶下動、靜脈分支。分佈面神經與眶下神經吻合支。皮下組織內有面神經的分支和麪動脈的鼻外側動脈經過。針由皮膚、皮下筋膜而達提上脣肌,該肌由面神經的頰支支配。

5.16.8.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提上脣肌[18]

皮膚→皮下組織→提上脣肌[18]

5.16.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眶下神經分佈;深層有面神經頰支、顴支和麪動脈分佈[18]

布有面神經與眶下神經吻合支;並有面動、靜脈及眶下動脈分支通過[18]

5.16.9 迎香穴的功效與作用

迎香祛風通竅理氣止痛作用

迎香通鼻竅、散風熱作用[18]

肺開竅於鼻,職司嗅覺,本穴又位於鼻旁,刺之能宣利鼻竅,恢復嗅覺迎香而入,治療鼻病[18]

迎香穴位於面部,又爲手、足陽明經之交會穴(二經均分佈於面部),所以是治療面部疾病的主穴,諸如風襲經脈經筋弛緩之口眼㖞斜,風襲肌膚的面癢症,風水相搏、流溢於肌膚的面腫,均可取本穴以散風通絡、宣肺利水[18]

迎香穴治療膽道蛔蟲病經驗之法[18]

迎香穴在鼻翼傍五分,主治鼻鼽不利,窒洞閉塞。《玉龍歌》載:“不聞香臭從何治,迎香兩穴可堪攻。”蓋肺開竅於鼻大腸爲肺之府,本穴屬大腸而位近鼻竅,有宣肺通竅之功,治鼻病嗅覺不敏,極效。[18]

5.16.10 治病

迎香穴主治鼻塞不通,口眼㖞斜鼻衄鼻淵鼻息肉嗅覺減退,喘息不利,面癢浮腫面神經麻痹面神經痙攣,鼻息肉膽道蛔蟲症便祕等。

迎香穴主治鼻塞不通、口㖞、鼻衄、面癢、鼻息肉[18]

迎香主要用於口鼻疾患等:如面癢浮腫面神經麻痹或痙攣、鼻炎鼻塞鼻衄嗅覺減退及喘息不利、膽道蛔蟲症[18]

迎香主治鼻塞鼻衄鼻淵鼻息肉口眼㖞斜,面癢浮腫;以及膽道蛔蟲症[18]

迎香穴是治療鼻病要穴,主治鼻塞鼻衄鼻息肉,口㖞,面癢,面腫頭痛膽道蛔蟲病[18]

五官系統疾病:鼻炎鼻竇炎嗅覺減退,鼻出血鼻息肉

產科系統疾病;膽道蛔蟲症便祕

其它:面神經麻痹

5.16.11 刺灸法

5.16.11.1 刺法

直刺或向上斜刺0.2~0.5寸[18]

一般向鼻根部斜刺0.3~0.8寸[18]

斜刺0.2~0.3寸;或沿皮刺0.5~1寸[18]

直刺0.1~0.2寸,局部脹痛

沿鼻脣溝向內上平刺0.5~1寸,透鼻通[18]

膽道蛔蟲病時應向外上平刺1~1.5寸,透四白[18]。局部有酸脹感,可擴散至鼻部,有時有眼淚流出[18]

5.16.11.2 灸法

不宜灸[18]

迎香穴不宜直接灸[18]

鍼灸大成》:禁灸,恐火氣傷氣道,肺惡熱也[18]

5.16.12 配伍

迎香穴配合谷治面癢浮腫[18]

迎香上星印堂合谷鼻炎[18]

迎香風池外關外感鼻塞流涕[18]

迎香水溝合谷,治鼻塞不聞香臭[18]

迎香水溝膽囊足三裏中脘四白,治膽道蛔蟲病[18]

迎香頭臨泣太沖合谷,治目赤腫痛[18]

迎香合谷上星印堂,治鼻塞鼻衄[18]

迎香印堂合谷,有宣肺氣,通鼻作用,主治急慢性鼻炎

迎香四白地倉陽白,有祛風活血通絡作用,主治面神經癱瘓面肌痙攣

迎香陽陵泉丘墟,有驅蛔鎮痛作用,主治膽道蛔蟲症

5.16.13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鼻鼽不利,窒洞氣塞,喎僻多涕,鼽衄有癰,迎香主之。

太平聖惠方》:鼻息不聞香臭偏風面癢及面浮腫。

鍼灸大成》:主鼻塞不聞香臭偏風,口㖞,面癢浮腫,風動面癢,狀如蟲行,脣腫痛,喘息不利,鼻㖞,多涕,鼽衄骨瘡,鼻有息肉

百症賦》:面上蟲行有驗,迎香可取。

5.16.14 研究進展

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臨牀療效統計表明,針刺迎香慢性支氣管炎臨牀有效率可達70%~90%,與中藥比較,無論近期療效或遠期療效均較中藥組優越[18]

治療鼻炎:針刺迎香能夠恢復鼻腔黏膜纖毛清除功能,對慢性鼻炎等黏膜疾患具有治療作用[18]

迎香是治療鼻病首選穴。有報道用潑尼松龍穴位注射治療過敏性鼻炎鼻前庭炎氦氖激光照射治療過敏性鼻炎,埋線治療慢性鼻炎,針刺治療慢性鼻炎等均取得滿意效果。

膽道蛔蟲症迎香透刺四白穴治療膽道蛔蟲症,一般針刺約30分鐘疼痛即可緩解,約2小時疼痛消失。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12.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74.
  3. ^ [3]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4. ^ [4]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9.
  5.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6. ^ [6]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6.
  7.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89.
  8. ^ [8]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9. ^ [9]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47.
  10. ^ [10]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10.
  11. ^ [11]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7.
  12. ^ [12]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4.
  13. ^ [13]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59-160.
  14. ^ [1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89.
  15. ^ [1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228.
  16. ^ [16]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46.
  17. ^ [17]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906.
  18. ^ [18]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64.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