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書籍 古籍 醫經著作 戰國時期 鍼灸學 醫史文獻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huáng dì nèi jīng

2 英文參考

Huangdi Neijing[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Inner Canon of Huangdi[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Inner Canon of Yellow Emperor[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黃帝內經》爲書名。簡稱《內經》。包括《黃帝內經靈樞》及《黃帝內經素問》。成書約於戰國至秦漢時期,託名黃帝所傳,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理論著作。原書十八卷,即《黃帝內經素問》和《針經》(唐以後的傳本改稱《黃帝內經靈樞》)各9卷。書中以醫藥理論爲主,兼及鍼灸、方藥的治療。書中有關鍼灸經絡的論述,爲後世鍼灸學發展奠定了基礎[1]

4 主要內容

黃帝內經》以黃帝岐伯等問答的形式寫成。《內經》具有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舉凡人與自然、攝生、防病、生理、臟腑經絡、病證、診斷治療、中藥方劑、針刺灸熨、導引、按撟,以及五運六氣等等學說莫不賅備,堪稱中醫理論的淵源,歷代醫家均將其奉爲圭臬。除醫學理論外,又廣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氣象物候、歷算、哲學等許多方面,因此有人把它說成我國先秦時代的百科全書。《黃帝內經》繼承了“氣一元論”的哲學思想,其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發展並豐富了《內經》以前的古代哲學。

5 流傳版本

黃帝內經》,流傳甚廣,傳本也較多,其中以《黃帝內經素問》、《九卷》兩個傳本系統最具代表性。公元六世紀,全元起對《黃帝內經素問》進行了全面註釋。但由於第七卷早佚,全氏也只注了八卷。唐寶興元年(公元762年)啓玄子王冰對《黃帝內經素問》重新加以編次,加上大量注語,並根據其先師張公所藏的祕本等補入七篇,作爲亡佚的第七卷內容。由於王冰所加的註文甚多,於是《黃帝內經素問》由原來的九卷,擴充到二十四卷。從此《黃帝內經素問》一書流佈日廣。

北宋政府設立校正醫書局林億等對王冰所注的《黃帝內經素問》進行了認真細緻的校勘註釋,遂稱爲《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又稱“新校正”本《黃帝內經素問》。成爲後世研究,註釋《黃帝內經素問》的主要版本。《九卷》一書傳到公元6世紀前後,出現了《針經》、《九墟》、《九靈》和《黃帝內經靈樞》等多種書名的傳本,但後來均已失傳。

南宋紹興乙亥(1135年)史崧氏將家藏《黃帝內經靈樞九卷重新校訂,也擴爲二十四卷,予以刊行。從此《黃帝內經靈樞》成了《九卷》的唯一勘本。其後儘管出現過十二卷本等各種刊本,但皆以此爲據。

黃帝太素》是流傳下來的另一種《內經》古傳本。隋·楊上善對《黃帝太素》又進行了整理和註釋,命名爲《黃帝內經太素》。由原來的二十卷擴爲三十卷,但迄今只存二十五卷。

皇甫謐所撰《鍼灸甲乙經》一書就是將《黃帝內經素問》、《針經》和《明堂孔穴鍼灸治要》三書合編而成,因此也應作爲《黃帝內經》的又一古傳本

世醫家十分重視對《黃帝內經》的學習與研究。除上述外,還有許多註釋《黃帝內經》的醫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醫家和著作有:明·馬蒔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明·吳崑素問注》,明·張介賓類經》,清·張志聰黃帝內經素問集註》、《黃帝內經素問直解》,高世栻黃帝內經素問直解》,黃元御素問懸解》、《靈樞懸解》,張琦《素問釋義》,周學海內經評文》等。還有節要註釋《內經》的,如元·滑壽《續素問鈔》,黃俅黃帝內經素問節文註釋》,明·李中梓內經知要》,清·汪昂素問靈樞類纂約注》,陳念祖靈樞素問節要淺注》,以及唐宗海中醫匯通醫經精義》等。

6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18.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