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陵泉

腧穴學 夏季養生要穴 特定穴 鍼灸學 中醫學 小腿部腧穴 足太陰脾經經穴 經穴 合穴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īn líng quán

2 英文參考

Yin Mound Spring[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Yinlingqua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Yīnlíngquán SP9[中國鍼灸學詞典]

yīnlíngquá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P9[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陰陵泉
漢語拼音Yinlingquan
羅馬拼音Yinlingchuan
美國英譯名Spring in Shady Mound
各國代號中國SP9
日本9
法國莫蘭特氏RP9
富耶氏RP9
德國MP9
英國Sp9
美國Sp9

陰陵泉經穴名(Yīnlíngquán SP9)[1]。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足太陰脾經[2][2]。別名陰之陵泉陰陵泉足太陰脾經五輸穴合穴五行屬水[2][2][3]。陰爲陽之對,陵指山陵,泉即水泉,內爲陰,穴在脛骨內側髁下緣陷中,如山陵下水泉,故名陰陵泉[3]。主治腹脹水腫小便不利或失禁,陰莖痛,婦人陰痛遺精陽痿,膝痛,黃疸腹痛,食慾不振,消化不良,霍亂吐瀉,泄瀉急性腸炎,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遺尿尿失禁,尿瀦留,月經不調痛經陰道炎,赤白帶下疝瘕腳氣腹膜炎尿路感染,腸疝痛,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疾患,膝關節炎,下肢麻痹,膝脛痠痛痢疾便祕腎炎腹水失眠等。

4 別名

陰之陵泉(《黃帝內經靈樞·本輸》)。

5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脾出於隱白……入於陰之陵泉陰之陵泉輔骨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爲合。

7 穴名

陰爲陽之對,陵指山陵,泉即水泉,內爲陰,穴在脛骨內側髁下緣陷中,如山陵下水泉,故名陰陵泉[3]

陰,《素問金匱真言論》:“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爲陽,內爲陰。”;陵,大阜也;泉,《說文》:“水源也,象水流出、成川形,凡泉之屬皆從泉。”《靈樞經·九針十二原》:“疾高而內者,取陰之陵泉。”《黃帝內經靈樞·本輸》載:“膝下爲陵。”《神應經》有:“在膝內輔骨下陷中。”又爲脾經腧穴,以脾爲陰中之陰,內爲陰,膝高突起似陵,穴屬合水,猶陰側陵下之深泉也,水出於泉,因名陰陵泉,與陽陵泉相對[4]

8 所屬部位

小腿[5]

9 陰陵泉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陰陵泉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5][6]

陰陵泉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6]。正坐或仰臥取穴[6]

陰陵泉位於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下緣,當脛骨後緣和腓腸肌之間凹陷處[6]。一法“取曲膝之橫紋尖頭處”(《扁鵲神應鍼灸玉龍經》)[6]

陰陵泉穴在足太陰脾經中的位置.png

陰陵泉穴在足太陰脾經中的位置

陰陵泉穴的位置.png

陰陵泉穴的位置

陰陵泉的位置

陰陵泉穴的位置(足太陰脾經

陰陵泉的位置

陰陵泉穴的位置(肌肉

陰陵泉的位置

陰陵泉穴的位置(骨骼

10 取法

正坐屈膝或仰臥位,在脛骨內側髁後下方約脛骨粗隆下緣平齊處取穴

陰陵泉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正坐或仰臥取穴[6]

正坐屈膝或仰臥位脛骨內側髁下緣,與脛骨粗隆下緣平齊處取穴;或用拇指沿脛骨內緣由下往上推,至拇指膝關節下時,脛骨向內上彎曲的凹陷中即是本穴[7]

快速取穴拇指沿小腿內側骨內緣向上推,抵膝關節下,脛骨向內上彎曲凹陷處即是陰陵泉[8]

11 穴位解剖

陰陵泉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縫匠肌(腱)、半膜肌及半腱肌(腱)、肌。前方有大隱靜脈,膝最上動脈,深層有脛後動、靜脈分佈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有脛神經皮膚由隱神經分佈。皮下組織內除隱神經之外,還有與神經伴行的大隱靜脈。該靜脈正行於該穴的皮下,針刺應注意避開。針穿小腿筋膜,經脛骨粗隆內側的縫匠肌、半膜肌及半腱肌等各肌附着處的肌腱,向後經脛骨內側緣進入膕肌。以上諸肌由股神經坐骨神經等支配。膝下動脈,發自膕動脈,向內下方,經脛側副韌帶脛骨內側髁之間,參加膝關節網,併發支營養脛骨及附近肌腱

11.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半腱肌腱腓腸肌內側頭[8]

皮膚→皮下組織→半腱肌腱腓腸肌內側頭[8]

11.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隱神經和大隱靜脈分佈;深層有膝下動脈分支和脛神經肌支分佈;再深層有脛神經本乾和膕動脈本幹經過[8]

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有脛神經;前方有大隱靜脈,膝最上動脈,深層有脛後動、靜脈通過[8]

12 陰陵泉穴的功效與作用

陰陵泉有清利溫熱健脾理氣,益腎調經通經活絡作用

陰陵泉有益腎利溼行氣消腫的作用[8]

陰陵泉穴有溫運中焦、清利下焦之功,主治脾、腎二經病,凡由中焦虛寒下焦溼熱所致的病症多選用此穴施治。

陰陵泉穴爲足太陰五輸穴合穴,配五行屬水,應於腎,因此具有健脾益氣利溼消腫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腹脹暴泄水腫黃疸[8]

遺精小便失禁或由於腎虛精關不固,膀胱失於約束,或由於氣虛下陷,氣不攝精而致,取陰陵泉健脾益氣、補腎固攝而治之[8]

足太陰經筋膝內輔骨,上循陰股,結於髀,聚於陰器陰陵泉穴又位於膝關節部,故取之可治療膝痛、陰莖痛、婦人陰痛[8]

陰陵泉足太陰脾經合穴,有健脾利溼、調補肝腎之功,大凡涉及內臟水溼之疾,如腹滿水腫小便不利,取之有消源導流利水之妙,亦治腹堅、喘逆疝氣癥瘕遺精遺尿暴泄飧泄,俱陰證[8]

13 治病

陰陵泉穴主治腹脹水腫小便不利或失禁,陰莖痛,婦人陰痛遺精陽痿,膝痛,黃疸腹痛,食慾不振,消化不良,霍亂吐瀉,泄瀉急性腸炎,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遺尿尿失禁,尿瀦留,月經不調痛經陰道炎,赤白帶下疝瘕腳氣腹膜炎尿路感染,腸疝痛,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疾患,膝關節炎,下肢麻痹,膝脛痠痛痢疾便祕腎炎腹水失眠等。

陰陵泉穴主治腹脹水腫小便不利或失禁、陰莖痛、婦人陰痛遺精,膝痛、黃疸[8]

陰陵泉主治脾胃、肝腎及少腹等疾患:如腹痛腹脹、食慾不振、水腫黃疸霍亂吐瀉、小便不利或失禁、遺尿月經不調痛經遺精陽痿疝瘕、膝痛、腳氣[8]

現代又多用陰陵泉治療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腹膜炎尿失禁、尿瀦留、尿路感染陰道炎、腸疝痛、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疾患等[8]

陰陵泉主治腹脹水腫黃疸泄瀉小便不利或失禁,遺精月經不調赤白帶下,膝脛痠痛[8]

陰陵泉穴主治腹痛腹脹泄瀉痢疾便祕水腫黃疸小便不利或失禁;婦人陰痛帶下陰莖痛,遺精;膝痛[8]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遺尿,尿瀦留,尿失禁尿路感染腎炎遺精陽萎

消化系統疾病:腹膜炎消化不良,腹水腸炎痢疾

產科系統疾病:陰道炎,月經不調

其它:失眠膝關節炎,下肢麻痹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一般直刺1.0~1.5寸[8][8]

直刺1.0~2.0寸[8][8],局部有酸、麻、脹感並沿着小腿內側向下擴散[8]

消腫利水可用子午搗臼法。

14.2 灸法

可灸[8][8]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5分鐘[8]

艾炷灸溫鍼灸5~9壯,艾條灸10~20分鐘。

16 特效按摩

雙手輕握膝下處,屈曲拇指,指尖由下向上出力揉按陰陵泉穴,每次揉按1~3分鐘,可緩解腹痛、膝痛等症[8]

夏季多雨,暑溼之邪阻滯經絡,故應謹防溼邪,可每天按摩陰陵泉10~15分鐘[8]

17 文獻摘要

黃帝內經靈樞·四時氣》:飧泄,補三陰之上,補陰陵泉,皆久留之,熱行乃止。

黃帝內經靈樞·熱病》:熱病挾臍急痛胸脅滿,取之湧泉陰陵泉

鍼灸甲乙經》:腹中氣盛,腹脹逆,不得臥陰陵泉主之。腎腰痛不可俯仰,陰陵泉主之。溏,不化食,寒熱不節,陰陵泉主之。婦人陰中痛少腹急痛陰陵泉主之。

鍼灸大成》:霍亂陰陵泉承山解溪太白

備急千金要方》:陰陵泉關元,主寒熱不節,腎病不可俯仰,氣癃尿黃;陰陵泉陽陵泉,主失禁遺尿不自知;陰陵泉隱白,主胸中熱暴泄

千金翼方》:水腫不得臥,灸陰陵泉百壯。

雜病穴法歌》:心胸痞滿陰陵泉小便不通陰陵泉

百症賦》:陰陵泉水分,去水腫之臍盈。

18 研究進展

18.1 膀胱的影響

針刺陰陵泉有調整膀胱張力的作用,鬆弛者使張力增加,擴張者緊張[8]。取雙側陰陵泉進針1~1.5寸,行提插瀉法,以針感向上傳導爲佳,施手法1~3 min,留針15~30 min,可治療尿瀦留[8]

18.2 治療骨性膝關節炎

選取陰陵泉陽陵泉內膝眼犢鼻髖骨梁丘兩側各旁開1.5寸)及阿是穴[8]。用28號1.5寸毫針,快速刺入腧穴,通過提插捻轉產生針感後,在每根針上套上事先準備好的中間帶有孔的小硬紙片,把2 cm長的艾條插在針柄上,然後點燃艾條,待艾條燃完後,將針取出[8]。每日1次,15次爲一療程。總有效率達96.7%[8]

18.3 神經系統的影響

針刺陰陵泉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有一定影響[8]。實驗表剪,強刺激多引起從屬時值增大,即大腦皮質運動區內發展抑制過程,但健康人抑制過程較慢較弱;給予輕刺激時,半數患者皮質引起興奮過程,半數患者引起抑制過程,但健康人多數爲興奮過程,只有少數人引起抑制過程,說明因功能狀態不同,針刺輕重不同,其效應也不同[8]

18.4 治療菌痢

針刺陰陵泉外陵等穴治療急性菌痢,結果發現針治組凝集素平均效值最高且增長最快,較電針組及藥治組爲優[8]

19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00.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46.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4. ^ [4]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5.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64.
  6. ^ [6]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61.
  7.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98-199.
  8. ^ [8]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