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伯華

人物百科 現代 中醫學家 中醫學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kǒng bó huá

2 註解

孔伯華(1885~1955)爲現代醫家[1]。名繁棣[1]。號不龜手廬主人。山東曲阜人[1]。其祖父爲當地名醫,孔氏深受其影響。幼年時攻讀經書,並隨父宦遊各地。後以母病,遂立志學醫。16歲時,移居河北易州行醫,於當地與名醫狄虎堂等人交善。後又於25歲時在北京外城官醫院任職,於當時名醫張菊人、陳伯雅等共事,砌磋學問。他熱愛中醫事業,曾於1929年被推選爲全國醫藥團體聯合會臨時主席,反對國民黨政府消滅中醫的政策[1]。曾在1934年與肖龍友合辦北京國醫學院,前後達15年之久,爲培育中醫人才做出貢獻。[1]善於治療溫病,尤擅長於用石膏,故有“石膏孔”之稱[1]。所著有《時齋醫話》等[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全國政協第二屆委員。所著有《八種傳染病證治析疑》、《臟腑發揮》等,尚未見付梓。人稱“北京四大名醫”之一。

3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11.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