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音障礙訓練

醫療技術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òu yīn zhàng ài xùn liàn

2 操作名稱

構音障礙訓練

4 禁忌

無特殊禁忌證。

5 準備

1.儀器與物品  錄音機及錄音帶、口形矯正鏡(可供兩人並排使用)、節拍器、秒錶、呼吸訓練用具(火柴、蠟燭、吸管等)、壓舌板消毒器械等。

2.訓練教材  對應的名詞、動詞圖卡與字卡各約300枚,情景畫與文句卡片約50枚,漢字偏旁、筆劃卡片,常用實物或模型,各類報刊、書籍,彩色紙張、顏料、各類筆紙等。

3.向患者說明訓練治療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項,以充分取得患者的合作。

6 方法

1.構音及相關障礙的評價與分析

2.選擇訓練課題

(1)重度障礙者:呼吸訓練、下頜訓練、舌訓練、脣訓練、軟齶訓練、簡單發音訓練、交流輔助系統的應用。

(2)中度障礙者:呼吸訓練、舌訓練、脣訓練、軟齶訓練、發音訓練。

(3)輕度障礙者:語調練習、會話練習

3.構音器官動功能訓練

(1)訓練前準備:

①調整坐姿:儘可能取端坐位(踝90°,膝90°,髖90°)。

②鬆弛訓練:頸肌放鬆,全身放鬆

(2)呼吸訓練

坐位:治療師站在患者身後,雙手置於患者第11、12肋部,令其自然呼吸,在呼氣終了時治療師予以適當擠壓,將殘留呼氣擠壓出。

仰臥位:治療師站在患者的一側,方法基本同①,擠壓時要向上推、向內收。

(3)下頜運動功能訓練:

①被動訓練:下頜關節被動上抬、下拉的運動訓練。

②主動訓練。

(4)口脣動功能訓練:可根據患者水平進行被動(壓舌板、冰刺激)、主動或抗阻(壓舌板)訓練。

口脣閉合:雙脣夾住吸管或壓舌板,逐漸延長保持時間。

口脣張大。

③噘嘴-呲牙:雙脣儘量向前噘起,然後儘量外展脣角做呲牙狀,反覆交替運動。

④鼓腮:鼓腮數秒,然後突然呼出。

(5)舌運動功能訓練:可根據患者水平進行被動(壓舌板、冰刺激)、主動或抗阻(壓舌板)訓練。

①舌伸縮:先做舌外伸訓練,然後做舌伸縮交替訓練。

舌尖上抬-下拉:在舌外伸的基礎上,進行舌尖向上、向下的反覆交替運動。

③舌左右運動:在舌外伸的基礎上,進行舌尖向左、向右的反覆交替運動。

④舌環行運動:舌尖沿上、下齒齦做環行運動。

(6)鼻咽腔閉鎖功能訓練(軟齶訓練):

①鼻吸氣-口呼氣:由鼻深吸氣,鼓腮維持數秒,然後呼出。

②吹氣:吹吸管、吹乒乓球、吹喇叭、吹哨子、吹奏樂器、吹蠟燭、吹氣球、吹羽毛、吹紙張。

③“推撐”練習患者在兩手掌向下、向上、相對推,同時發出“啊”音。

④發聲訓練:反覆發“a-a-a”音,每次發音後停頓3-5s,輔音-元音組合練習,如重複“pa-da”或“ci-chi”,鼻音-非鼻音組合練習,如“ma-ni”,舌後部音練習:如“ga-gei-ka-kei”。

軟齶抬高:用力嘆氣或打哈欠,用冰塊或細軟毛刷直接刺激軟齶。用壓舌板輔助軟齶抬高。

4.發音訓練

(1)音量訓練。

(2)構音點不同音的組合訓練:如“pa-da-ka”等。

(3)構音點相同音的組合訓練:如“ba-ma-pa”等。

(4)無意義音節組合訓練:如“ha-hu”、“mi-ki”等。

(5)有意義音節組合訓練:將患者由問題的音組合入有意義音節(單詞)中,如“m”音有問題時,用“媽媽、棉帽、千里馬、開門紅”等組合練習

(6)句子水平的組合訓練:利用詩歌、兒歌、短文、會話等練習

(7)言語代償交流方法訓練:重度患者可依據現有的語言及非語言水平,選擇交流板(圖畫和/或文字)、交流手冊或電腦等進行言語代償或補充,以助交流。方法參見“失語症康復治療”中的“交流能力訓練”。

7 注意事項

1.訓練場所  基本同言語評定時的要求。

2.訓練前準備  每次訓練前應根據患者的評價及上次訓練的反應,制定具體訓練計劃。預先準備好訓練用品,應儘量減少患者視野範圍的雜亂及不必要的物品。

3.訓練時間  每週3~5日(慢性期每週1~3日),1~2次/d,每次30~60min,耐受力差者也可從15~20min開始。

4.治療師的態度

(1)充分理患者

(2)尊重患者人格

(3)讓患者對自身障礙有正確的認識。

(4)注意正面引導,避免直接否定患者。增強患者自信心,提高訓練慾望。

5.不宜進行訓練的情況

(1)全身狀態不佳、病情進展期或體力差難於耐受檢查者。

(2)意識障礙者。

(3)嚴重癡呆難以合作者。

(4)拒絕檢查或完全無訓練動機及要求者。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