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褥感染臨牀路徑(2010年版)

2010年版臨牀路徑 臨牀路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chǎn rù gǎn rǎn lín chuáng lù jìng (2010nián bǎn )

2 基本信息

產褥感染臨牀路徑(2010年版)》由衛生部於2010年12月20日《衛生部辦公廳關於印發完全性前置胎盤產科7個臨牀路徑的通知》(衛辦醫政發〔2010〕206號)印發。

3 發佈通知

衛生部辦公廳關於印發完全性前置胎盤產科7個臨牀路徑的通知

衛辦醫政發〔2010〕206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局:

根據《醫藥衛生體制五項重點改革2010年度主要工作安排》的有關要求,我部繼續推進臨牀路徑管理試點工作,組織有關專家研究制定了完全性前置胎盤過期妊娠、醫療性引產、陰道產鉗助產、宮縮乏力導致產後出血陰道分娩胎盤因素導致產後出血產褥感染產科7個臨牀路徑。現印發給你們,請各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結合當地醫療工作實際,依照我部印發的臨牀路徑文件,指導各試點醫院制訂具體實施的臨牀路徑,並及時總結試點工作經驗,將有關情況報我部醫政司。

聯繫人:衛生部醫政司醫療處 鄧一鳴、胡瑞榮、焦雅輝

電  話:010-68792840、68792097

郵  箱:mohyzsylc@163.com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日

4 臨牀路徑全文

產褥感染臨牀路徑(2010年版)

4.1 一、產褥感染臨牀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4.1.1 (一)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爲產褥感染(ICD-10:O85/O86)入院者(第一次入院),行保守治療。

4.1.2 (二)診斷依據

根據《臨牀診療指南-婦產科學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

1.症狀:不同部位的感染有相應的症狀

(1)發熱:少數有寒戰高熱

(2)疼痛:局部傷口痛、下腹部痛或下肢痛伴行走不便,肛門墜痛。

(3)惡露不淨有異味。

2.體徵:

(1)局部感染會陰側切或腹部傷口紅腫、觸痛或有膿液

(2)子宮內膜炎、肌炎:子宮復舊差,有輕觸痛,惡露混濁並有臭味;

(3)子宮周圍結締組織炎、盆腔腹膜炎和瀰漫性腹膜炎:下腹一側或雙側有壓痛、反跳痛、肌緊張,腸鳴音減弱或消失,偶可觸及與子宮關係密切的包塊。

3.輔助檢查

(1)血常規、尿常規;

(2)C反應蛋白

(3)血培養及藥敏試驗:有條件加做厭氧菌培養;

(4)宮頸管或切口分泌物行細菌培養藥敏試驗

(5)B超

4.1.3 (三)選擇治療方案的依據

根據《臨牀診療指南-婦產科學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

1.一般處理:測量血壓體溫脈搏、呼吸,適當物理降溫,必要時半臥位,嚴重感染者行心電監護。

2.抗感染治療:致病菌常爲需氧菌與厭氧菌的混合感染,建議聯合用藥。

(1)經驗治療首選青黴素類或頭孢類藥物,同時加用甲硝唑

(2)青黴素類和頭孢類藥物過敏患者,可選用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必要時選用喹諾酮或氨基糖甙類抗菌藥物(應用時需停止哺乳)。

(3)根據細菌培養和藥敏結果及病情變化,適當調整抗菌藥物

3.引流通暢:

(1)會陰感染,應當及時拆除傷口縫線,以利引流;

(2)高熱不退,應當懷疑有盆腔膿腫子宮切口膿腫B超確診後行直腸陷凹引流或腹腔引流;

(3)嚴重子宮感染保守治療無效,可行子宮切除術。

4.1.4 (四)標準住院日爲7-10天

4.1.5 (五)進入路徑標準

1.第一診斷符合ICD-10:O85/O86產褥感染疾病編碼

2.當患者合併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間不需要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牀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

4.1.6 (六)檢查項目

1.必需的檢查項目:

(1)血常規、尿常規;

(2)血沉、肝腎功能C反應蛋白血型

(3)感染性疾病篩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4)盆、腹腔B超心電圖、胸片;

(5)宮頸管、切口分泌物或外周血細菌培養藥敏試驗

2.根據患者病情選擇:

(1)電解質酸鹼平衡血糖凝血功能D-二聚體大便常規;

(2)下肢靜脈超聲檢查

4.1.7 (七)抗菌藥物選擇與使用時間

抗菌藥物使用:按照《抗菌藥物臨牀應用指導原則》(衛醫發〔2004〕285號)執行,並根據患者的病情決定抗菌藥物的選擇與使用時間,應當聯合用藥,並根據細菌培養和藥敏結果調整抗菌藥物,一般療程在10天內。

4.1.8 (八)治療開始於入院當日

4.1.9 (九)出院標準

1.病人一般情況良好,體溫正常,子宮復舊正常。

2.無感染徵象。

3.沒有需要住院處理的併發症和/或合併症。

4.1.10 (十)變異及原因分析

1.因診斷不明確,導致住院時間延長。

2.因產褥感染導致的嚴重併發症需要進一步治療。

4.2 二、產褥感染臨牀路徑表單

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爲產褥感染(ICD-10:O85/O86)行保守治療

患者姓名:性別:年齡:門診號:住院號:

住院日期:年月日    出院日期:年月日     標準住院日:10天內

時間

住院第1天

住院第2天

住院第3-5天

□     詢問病史及體格檢查

□     完成病歷書寫

□     開化驗單

□     上級醫師查房(體溫脈搏血壓乳房子宮收縮、宮底高度、陰道出血量及性狀會陰等改變),初步確定診斷,進行鑑別診斷

□     抗感染、對症支持治療

□     若切口感染,進行引流換藥

□     向患者家屬交代病情、注意事項、簽署相關醫療文書

□     上級醫師查房

□     完成入院檢查

□     繼續抗感染、對症支持治療

□     完成必要的相關科室會診

□     完成上級醫師查房記錄等病歷書寫

□     向患者及家屬交待病情及其注意事項

□     上級醫師查房

□     複查血常規C反應蛋白血沉B超

□     根據病史、體檢、輔助檢查結果,確定診斷

□     根據其他檢查結果進行鑑別診斷,判斷是否合併其他疾病

□     根據宮頸管、切口分泌物或外周血細菌培養藥敏試驗及病情變化,選擇、調整抗菌藥物治療

□     若切口感染,繼續換藥

□     完成病程記錄

長期醫囑:

□     產後常規護理

□     一級護理

□     飲食

□     抗菌藥物治療

□     其他醫囑

臨時醫囑

□     血常規、尿常規

□     血沉、肝腎功能電解質C反應蛋白血型感染性疾病篩查

□     宮頸管、切口分泌物或外周血細菌培養藥敏試驗

□     B超心電圖、胸片

□            D-二聚體凝血功能(必要時)

長期醫囑

□     產後常規護理

□     一級護理

□     飲食

□     抗菌藥物治療

□     其他醫囑

臨時醫囑:

□     其他醫囑

長期醫囑:

□     抗菌藥物治療(根據細菌培養藥敏試驗及病情變化,適當調整)

□     對症支持治療

□     二級護理

□     其他醫囑

臨時醫囑:

□     複查血常規C反應蛋白血沉

□     複查B超(有盆腹腔感染時)

□     對症支持

□     其他醫囑

主要護理

工作

□     入院護理評估

□     測體溫脈搏4次/日

□     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如子宮復舊惡露量及性狀

□     產後心理、生活、乳房會陰護理

□     測體溫脈搏4次/日

□     觀察患者病情變化

□     產後心理、生活、乳房會陰護理

□     觀察患者病情變化

□     產後心理、生活、乳房會陰護理

病情變異

記錄

□無  □有,原因:

1.

2.

□無  □有,原因:

1.

2.

□無  □有,原因:

1.

2.

護士

簽名




醫師

簽名




時間

住院第6-10天

出院日

□     上級醫師查房

□     複查血常規C反應蛋白血沉B超

□     繼續抗菌藥物治療,根據病情變化,適當調整

□     若切口感染,繼續換藥,必要時再次縫合

□     若爲血栓性靜脈炎,有條件同時行抗凝溶栓治療

□     完成病程記錄

□     上級醫師查房,進行產後子宮復舊惡露切口乳房評估,尤其對有無感染進行評估,確定無感染徵象及併發症,明確是否出院

□     完成出院記錄、病案首頁、產假證明、填寫圍產期保健卡等

□     向產婦及家屬交代出院後的注意事項,如返院複診的時間、地點、發生緊急情況時的處理等

長期醫囑:

□     抗菌藥物治療(根據病情變化,適當調整)

□     對症支持治療

□     二或三級護理

□     其他醫囑

臨時醫囑:

□     複查血常規C反應蛋白血沉

□     複查B超(有盆腹腔感染時)

□     對症支持

□     其他醫囑

出院醫囑:

□     出院帶藥

□     定期門診隨訪

主要護理

工作

□     觀察患者病情變化

□     產後心理、生活、乳房會陰護理

□     指導患者辦理出院手續

病情

變異

記錄

□無  □有,原因:

1.

2.

□無  □有,原因:

1.

2.

護士

簽名



醫師

簽名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