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侶山堂類辯》

清 張志聰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利論

(古文作利,今文作痢。)夫利有三因∶因於外感風寒暑溼,而爲下利膿血者,有死有生,有氣有血,宜補宜瀉,宜寒宜熱,具在《傷寒論》、《金匱要略》及《千金》諸方,各宜隨證而分別治之。又有陽中霧露之氣,陰中混濁之邪,血凝自下,狀如豚肝,陰陽俱厥,脾氣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闔,清便下重,令便數難,臍築湫痛,命將難全,詳論《辨脈篇》中。此外因下利也。有因食飲不節,起居不時,陰受之而入五臟,則填滿閉塞,下爲飧泄,久爲腸,此內因下利也。有因於奇恆下利者,乃三陽並至,三陰莫當,積並則爲驚,病起疾風,至如霹靂,九竅皆塞,陽氣滂溢,幹嗌喉塞,並於陰則上下無常,薄爲腸,其脈緩小沉澀,血溫身熱死,熱見七日死。蓋因陽氣偏劇,陰氣受傷,是以脈小沉澀。此證急宜大承氣湯瀉陽養陰,緩則遂成不救。醫者不知奇恆之因,見脈氣和緩,而用平易之劑,又何異於毒藥乎?予故曰∶服平和湯而愈者,原不死之病,勿藥亦可;服平和湯而後成不救者,醫之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