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社會性延緩

心理學與精神病學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īn lǐ shè huì xìng yán huǎn

2 英文參考

psychosocial moratorium

3 註解

心理社會性延緩這一概念最早是由E.H.埃裏克森提出來的。“延緩”原爲經濟學用語,指經濟危機時,採取延緩一定時期支付債務,以迴避危機的措施。埃裏克森引申其含義用以說明有些青年達到成年期以後,缺乏社會義務感,遲遲不願承擔成年人的社會責任。在發達國家中,近年來出現一些被稱爲患有“畢業恐怖症”的青年,他們無意完成大學的學業,不願選擇固定的職業,也不認真研究適應社會生活所必需的知識,而熱衷於旅遊等以享樂爲中心的自由生活。他們的理想不是做社會的創造者或繼承者,而是要當社會的“評論者”。他們批評、指責社會,但卻不積極參加社會的變革活動,甚至不願努力學習

青年中的心理社會性延緩現象的出現和現代社會的發展有密切的聯繫。由於現代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物質生活極爲優厚,爲青年一代創造了延長學習時間的可能性。另外,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國際信息傳遞較快,青年一代有可能對社會問題進行橫向比較,引起了社會價值觀的多樣化。再者,中產階級以上的家庭爲青年一代創造了較好的消費條件,卻很少向他們提出承擔家庭義務的要求。以上這些社會的、文化的和家庭的條件減輕了一些青年的社會責任感和義務感,這是造成心理社會性延緩的客觀原因。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