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不應期

心理學與精神病學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īn lǐ bú yìng qī

2 英文參考

psychological refractory period

3 註解

心理不應期是人的感受器官對某些刺激信號作出抑制反應的時間。它是指反應過程中的一段時間,不是全部反應時間。例如,假定某一感受器F對1秒的預備期作出預測反應並形成了習慣,那麼在1秒以外的其它時間內再給予刺激信號,則不再作出反應,或者使反應時誤差擴大。這是心理不應期現象起作用的結果。

這種現象對研究和掌握運動技術動作,進行準確預測具有重要意義。如防守隊員要想準確無誤地預測並防禦對手的攻擊,就要在事先測定對手攻擊動作反應時間的長短,然後在不應期控制反擊動作,使自己的動作處於反應的“適意區”和對手實際攻擊動作時間一致,以進行有效的回擊。而進攻者又要研究和掌握防守者的防守動作反應時間的長短,並且按心理不應期控制自己的進攻動作反應時,使自己的進攻動作恰好落在對方的心理不應期裏,利用對手防守的遲頓或誤差取勝。在訓練運動技術的預測反應時,要考慮個體習慣性的不應期特點,並根據不同專項技術動作的不應期特點去考慮訓練的方案。實驗研究發現心理不應期可能在兩個刺激物間隔很短的時間內出現。例如,乒乓球員作爲第二次攻擊時,反應時間會延長,因爲第一次擊球反應後,馬上再做二次進攻,會碰到心理不應期的阻礙。籃球補籃意識的訓練也會遇到類似問題。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