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砷

化驗及醫學檢查 尿液檢查 體液和排泄物檢查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niào shēn

2 英文參考

urine arsenic

3 概述

人體內砷總量爲15~20mg,主要分佈在頭髮、指甲骨骼皮膚中。進入體內的砷先在血中轉化,再分佈至全身組織,體內砷主要從尿排出。砷中毒與砷對體內巰基有強大結合力有關,使大量含巰基酶類失活,從而阻礙細胞生化代謝,並使機體抗氧化能力明顯減退。

4 尿砷醫學檢查

4.1 檢查名稱

尿砷

4.2 分類

體液排泄檢查 > 尿液檢查

4.3 化驗取材

尿液

4.4 尿砷的測定原理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分光光度法:尿樣經消化後,在碘化鉀和酸性氯化亞錫存在下,使五價砷還原成三價砷,三價砷與新生態氫皮應,生成砷化氫氣體,該氣體與溶於三乙醇胺-氯仿的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銀(DDC-Ag)作用,生成棕紅色絡合物。根據顏色深淺比色定量。

4.5 試劑

(1)分光光度計。

(2)砷化氫發生裝置。

(3)硫酸,ρ20=1.84g/ml。

(4)硝酸,ρ20=1.42g/ml。

(5)高氯酸,ρ20=1.67g/ml。

(6)氯仿

(7)無砷鋅粒,10~20目,蜂窩狀。

(8)飽和草酸溶液

(9)碘化鉀溶液,150g/L。

(10)氯化亞溶液溶解40g氯化亞錫(SnCl2·2H2O)於40ml鹽酸中,加水至100ml。

(11)乙酸鉛棉花:將脫脂棉浸入乙酸鉛溶液(100g/L)中,瀝乾並烘乾備用。

(12)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銀-三乙醇胺氯仿吸收液:溶解0.25g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銀於20m[氯仿中,加1ml三乙醇胺,再用氯仿稀釋至100ml,放置過夜,過濾,存於棕色瓶中。

(13)砷標準溶液:稱取1.320g三氧化二化二砷(As2O3,預先在105℃烘乾2h)於5ml氫氧化鈉溶液(200g/L)中,用水稀釋至1000ml,此液1ml約含1mg砷。臨用前稀釋成1ml約含0.01mg砷的標準使用液。

4.6 操作方法

(1)採樣、運輸和保存:用潔淨的塑料瓶或玻璃瓶收取接觸砷化物工人班末尿至少100ml,儘快測定比重,在冰箱(4℃)中可保存2周。

(2)樣品處理:取25ml尿樣於錐形瓶中,加2ml硫酸、3ml硝酸後,加熱至液體出現棕黃色,冷卻後加1ml硝酸,0.5ml高氯酸加熱至冒白煙,溶液呈無色透明,否則應補加硝酸,繼續加熱消化。冷卻後,加2ml水和4ml飽和草酸溶液,加熱至冒白煙,持續數分鐘,但不得蒸乾。放冷。

(3)標準曲線的繪製:取0.00,0.10,0.30,0.50,1.00,1.50ml砷標準使用液(含0,1,3,5,10,15μg砷),分別置於6個150ml錐形瓶中,加水至30ml,加5ml 1+1硫酸,加2ml碘化鉀溶液,混勻,放置5min,再加1ml氯化亞錫溶液,混勻,放置15min,然後加4g無砷鋅粒,立即塞上裝有乙酸鉛棉花導氣管,使產生的砷化氫氣體通入盛有5ml吸收液的離心管中,反應45min後,取下離心管,用氯仿補足至5ml。用10mm吸收池在520nm波長處測其吸光度,以砷質量爲橫座標,吸光度值爲縱座標,繪製標準曲線。

(4)樣品測定:樣品消化處理後並放冷,加30ml水,3ml 1∶1硫酸然後按標準曲線的繪製操作步驟進行,測定吸光度,在標準曲線上查出砷的含量。

4.7 正常值

1.8~1.9μmol/L (0.135~0.139mg/L)。

4.8 化驗結果臨牀意義

升高:砷中毒砷化氫中毒、可反映砷的吸收,但不能反映砷在體內蓄積中毒程度。

4.9 附註

(1)慢性砷中毒1.34~6.68μmol/L;急性砷中毒8.00~12.42μmol/L。

(2)發砷對診斷砷中毒很有價值,即使離砷接觸數月至數年仍可測知。發砷參考值<7.07μmol/kg。

(3)取樣容器要經10%硝酸浸泡過夜,以去除干擾離子

(4)反應適應的酸度範圍爲含0.75~1.6mol/L硫酸,以1.25mol/L硫酸時,結果最佳。本法選用1+1硫酸,用量5ml。尿樣消化後殘留一定量硫酸殘渣溶解後加1+1硫酸3ml。

(5)金屬鋅的表面積樣品中砷還原爲AsH3的效果有明顯影響,鋅粒較鋅片或鋅粉爲好,蜂窩狀鋅粒其粒度在10~20目,效果最佳。

(6)銻對砷的測定干擾較明顯,當銻的量高於50μg時,結果明顯增高;六價鉻高於30μg時,會產生負干擾

(7)尿樣消化時,溫度應保持無泡溢出或液體濺到瓶壁,並防止碳化。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