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元 羅天益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風中腑兼中髒治驗

順德府張安撫。字耘夫。年六十一歲。於己未閏十一月初。患風證半身不遂語言謇澀。心神昏憒。煩躁自汗表虛惡風。如灑冰雪。口不知味。鼻不聞香臭。聞木音則驚悸小便頻多。大便結燥。若用大黃之類下之。卻便飲食減少不敢用。不然則滿悶。盡夜不得瞑目而寐。最苦。於此約有三月餘。凡三易醫。病全不減。至庚申年三月初七日。又因風邪。加之痰嗽咽乾燥。疼痛不利。唾多。中脘氣痞似噎。予思內經有云。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氣傷髒乃病。髒病形乃應。又云。人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此風氣下陷陰中。不能生髮上行。則爲病矣。又云。形樂志苦。病生於脈。神先病也。邪風加之。邪入於經。動無常處。前證互相出見。治病必求其本。邪氣乃覆。論時月則宜昇陽、補脾胃。瀉風木。論病則宜實表裏。養衛氣瀉肝木。潤燥元氣。慎喜怒。是治其本也。宜以加減沖和湯治之。

加減沖和湯

柴胡黃(各五分)升麻當歸甘草(炙。各三分)半夏黃柏黃芩人蔘陳皮芍藥(各二分)上十一味。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如自汗。加黃半錢。嗽者加五味子二十粒。晝夜不得睡。乃因心事煩擾。心火內動。上乘陽分。衛氣不得交入陰分。故使然也。以硃砂安神丸服之。由是晝亦得睡。十日後。安撫曰。不得睡三月有餘。今困睡不已。莫非他病生否。予曰。不然衛氣者。晝則行陽二十五度。夜則行陰亦二十五度。此衛氣交入陰分。循其天度。故安撫得睡也。何病之有焉。止有眼白睛紅。隱澀難開。宜以當歸連翹湯洗之。

當歸連翹湯

黃連黃柏(各五分)連翹(四分)當歸甘草(各三分)上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時時熱洗之。十三日後。至日晡。微有悶亂不安。於前沖和湯中。又加柴胡三分。以升少陽之氣。飲三服。至十五日。全得安臥。減自汗惡寒躁熱。胸膈痞。元小便多。服藥之後。小便減少。大便一二日一行。鼻聞香口。知味。飲食如常。脈微弦而柔和。按之微有力。止有咽喉中妨悶。會厭後腫。舌赤。早晨語言快利。午後微澀。宜以玄蔘升麻湯治之。

玄蔘升麻湯

升麻黃連(各五分)黃芩(炒。四分)連翹桔梗(各三分)鼠粘子玄蔘甘草白殭蠶(各二分)防風(一分)上十味。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渣。稍熱噙漱。時時咽之。前證良愈。止有牙齒無力。不能嚼物。宜用牢牙散治之。

牢牙散

羊筒骨灰升麻(各三錢)生地黃黃連石膏(各一錢)白茯苓人蔘(各五分)胡桐淚(三分)上爲極細末。入麝香少許。研勻。臨臥擦牙後以溫水漱之。安撫初病時。右肩臂膊痛無主持。不能舉動。多汗出。肌肉瘦不能正臥。臥則痛甚。經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予思內經雲。虛與實鄰。決而通之。又云。留瘦不移。節而刺之。使經絡通和。血氣乃復。又言陷下者灸之。爲陽氣下陷陰中肩膊時痛。不能運動。以火導之。火引而上。補之溫之。以上證皆宜灸刺。謂此先刺十二經。之井穴。於四月十二日右肩臂上肩井穴內。先針後灸二七壯。及至瘡發。於枯瘦處漸添肌肉。汗出少。肩臂微有力。至五月初八日。再灸肩井。次於尺澤穴各灸二十八壯。引氣下行。與正氣相接。次日臂膊又添氣力。自能搖動矣。時值仲夏。暑熱漸盛。以清肺飲子肺氣。養脾胃。定心氣

清肺飲子

白芍藥(五分)人蔘升麻柴胡(各四分)天門冬麥門冬去心。各三分)陳皮(二分半)甘草(生)黃芩黃柏甘草(炙。各二分)上十一味。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後。汗多者加黃五分。後以潤腸丸治胸膈痞悶。大便澀滯。

潤腸丸

麻子仁(另研)大黃(酒煨。各一兩半)桃仁泥子當歸枳實麩炒白芍藥升麻(各半兩)人蔘甘草陳皮(各三錢)木香檳榔(各二錢)上十二味。除麻仁桃仁外。爲末。卻入二仁泥子。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溫水食前送下。初六日得處暑節。暑猶未退。宜微收實皮毛。益衛氣。秋以胃氣爲本。以益氣調榮湯主之。本藥中加時藥。使邪氣不能傷也。

益氣調榮湯

人蔘(三分臣)益氣和中。當歸(二分佐)和血潤燥陳皮(二分佐。去白)順氣和中。熟地黃(二分佐)養血潤燥。瀉陰火白芍(四分臣)補脾胃。微收。治肝木之邪。升麻(二分使)使陽明氣上升。滋榮百脈。黃(五分君)實皮毛。止自汗。益元氣半夏(泡三分佐)療風痰。強胃進食。白朮(二分佐)養胃和中。濃腸胃。甘草(炙。二分佐。引用)調和胃氣。溫中益氣柴胡(二分使)引少陽之氣。使出於胃中。乃風行於天上。麥門冬(三分。去心。佐)猶有暑氣未退。故加之。安肺氣。得秋分節不用。上十二味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忌食辛熱之物。反助暑邪。秋氣不能收也。正氣得復而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