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集成》

清 陳復正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口瘡證治

經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又曰∶脾氣通於口,脾和口能知五味矣。故口者脾之外候。凡鵝口者,口內白屑滿舌,如鵝之口。此肺熱而心脾爲甚,故發於口也。內服沆瀣丹,外以保命散吹之。口瘡者,滿口赤爛。此因胎稟本濃,養育過溫,心脾積熱燻蒸於上,以成口瘡。內服沆瀣丹,外以地雞擂水搽瘡上。地雞即扁蟲,人家HT下有之。口糜者,滿口生瘡潰爛,乃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爲口糜。以導赤散小腸之熱,五苓散膀胱之熱,當以二方合服。口瘡服涼藥不效,乃肝脾之氣不足虛火泛上而無制。宜理中湯收其浮游之火,外以上桂末吹之。若吐瀉後口中生瘡,亦是虛火理中湯。昧者以爲口瘡悉爲實熱,概用寒涼,必不救。上有脹起如懸癰者,此名重。由脾胃挾熱,氣血不能收斂而成。用針刺去惡血,內服沆瀣丹,外以碧雪吹之。小兒兩頤流涎浸漬胸前者,此名滯頤。蓋涎者脾之液,口爲脾竅,脾胃虛寒,不能收斂津液,故涎從口出而滯於頤,宜溫脾丹。小兒口頻撮者,氣不和也。蓋脣應乎脾,氣出於肺,脾虛不能生肺,故口頻撮。異功散補脾生肺愈矣。小兒口撮,面青多哭,此陰寒之至,肝脾虛冷臍下痛也。理中湯溫之。小兒急欲吮乳而口不能吮者,心脾有熱,舌不轉運。瀉黃散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