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輸穴

腧穴學 經穴分類名 五輸穴 特定穴 鍼灸學 經穴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ǔ shū xué

2 英文參考

five shu point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five-shu point[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五輸穴經穴分類[1]。出《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指十二經脈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經氣出、溜、注、行、入之處的名爲井、滎、輸、經、合的五類特定穴[2]。《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所出爲井,所溜爲滎,所注爲腧,所行爲經,所人爲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腧也。”這是以水之源流,比喻脈氣流行有從小到大、由淺入深、自遠而近的特點[3]

4 五輸穴的位置及名稱

4.1 五輸穴的命名

五輸穴,是十二經脈各經分佈於肘膝關節以下的五個重要腧穴,即井、滎、輸、經、合。各經的五輸穴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並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稱命名,比喻各經脈氣自四肢末端向上,象水流一樣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的特點。

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淺。楊玄操難經〉注:"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處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義也。"用以形容四肢各經的末端穴。

滎:指小水成流。《說文解字》:"滎,絕小水也。"楊上善明堂》注:"水溢爲滎,謂十二經脈從指出已,流溢此處,故名爲滎。"用以形容位於井穴之後的第二穴。

輸:指水流漸大可輸送、灌注。《說文解字》:"輸,委輸也。"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注:"輸,送致聚也。《難經·八十一難》曰:五藏輸者,三焦行氣之所留止。故肺氣三焦之氣送致聚於此處,故名爲輸也。"用以形容位於滎穴之後的第三穴。

經:指水流行經較直、較長。《爾雅·釋水》:"直波曰經。"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注:"經,常也。水大流注,不絕爲常。血氣流注此,徐行不絕,爲之常也。"用以形容位於輸穴之後的第四穴

合:指水流匯合入深。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注:"如水出井以至海爲合,脈出指井,至此合於本藏之氣,故名爲合。"用以形容位於經穴之後肘膝關節附近的第五穴。

六府下合穴六腑中,胃、膀胱、膽屬足三陽經,各有合穴大腸小腸三焦手三陽經,因臟器位於腹部,應於下肢,故除在手陽經各有合穴外,在有關的足陽經上也各有一合穴之說。

4.2 五輸穴

五輸穴表(表出自《中醫大辭典》)

4.3 五輸穴的位置

手三陰、手三陽五輸穴

三陰、手三陽五輸[3]

足三陰、足三陽五輸穴

三陰、足三陽五輸[3]

5 五輸穴的主治特點

五輸穴在主治上各有特點[3]。《難經·六十八難》曰:“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黃帝內經靈樞·順氣一日分爲四時》:"病在藏者取之井,病變於色者取之滎,病時間隔時甚者取之輸,病變於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合。"二者立論有相通處。

井穴多在四肢末端,“主心下滿”,可治療神志昏迷滎穴多在指(趾)掌(蹠)關節附近,“主身熱”;輸穴多在指(趾)掌(蹠)關節後方,“主體重節痛”;經穴多在腕踝關節附近,“主喘咳寒熱”。合穴多在肘膝關節附近,“主逆氣而泄”。[3][3]

井穴:多用於昏迷厥證井穴十二經脈之"根",陰陽經脈之氣相交之所,有疏通氣血、開竅醒神、泄熱清神作用

滎穴:主要用於清泄各經熱證陽經外熱陰經內熱

輸穴:位於腕踝關節附近,陽經輸穴主治各經痛症及循經遠道病症;陰經輸穴即各經原穴,主治及反應所屬臟器病症。

經穴:主要用於循經遠道作爲配穴,用於寒熱喘咳等。

合穴陰經合穴用於胸部及腹部病症;足陽經合穴主要用於腑病;手陽經合穴多用於外經病症。

6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88.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31.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