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

心理學與精神病學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ì bēi

2 英文參考

inferiority

3 註解

自卑(inferiority)自我評價偏低。

自卑感是阿德勒理論中最爲人所熟知的概念之一。早在1907年,當阿德勒還是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成員之一時,他就寫下了《器官的缺陷及其生理補償》一文。隨後,他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不斷加深,提出了自己系統的有關自卑、補償與超越的理論。

在早期理論中,阿德勒是把自卑感與身體缺陷聯繫起來的。他所探討的是由身體缺陷所造成的自卑及其補償的問題。他指出,如果一個人某種器官功能不足或有缺陷,就會產生自卑感。

在產生自卑感後,個人就想通過爭取權力或變得更爲有力量以補償機體之不足。作爲一個整體單位而活動的個體,可以通過兩種基本途徑進行補償。一種是覺知到自己的生理缺陷後,集中力量在低劣的器官上發展其功能。例如體弱者通過持久的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當個體通過極大的努力使原來的缺陷改變成爲自己的優勢,對此阿德勒稱爲“超補償”。例如古希臘名人狄摩西尼原有口喫毛病。他口含一石子對着大海演講,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而成爲一位偉大的演說家。另一種是承認自己的某種缺陷,發展自己的其他機能以彌補有缺陷的機能。例如失明者通過發展聽覺觸覺來進行彌補,或者一個體弱的人轉向思想領域,以筆代劍尋求補償(如尼采),都屬於後一類補償方式。

後來,阿德勒將自卑感的範圍加以擴大,提出社會自卑心理自卑。如一個人出身低微的人可能會因此而產生社會自卑。不過,更具普遍性的是心理自卑概念。這一概念可以適用於任何一個人。因爲任何個體出生後在很長一段時間中,都處於無力、無能和無知狀態。整個嬰幼兒時期完全依賴成人才能生存。這就決定了人從生命之初就有自卑感。在個體成長過程中,由於真實的或想象的障礙,個體就會有不完全或不完美的感覺,從而產生自卑感。這就是心理自卑。當阿德勒把自己對客觀的生理缺陷或功能不足的強調轉向了對“主觀的自卑”的強調時,他的自卑概念就不再是生物學的,而是心理學的了。

在阿德勒看來,自卑感不是變態象徵,而是完全正常的,正是它的存在才促使人尋求補償。 它是人格發展的動力。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此心理上的自卑是每個人要面對的基本處境。自卑會造成緊張,人們因而要努力擺脫這種處境。每個人都會做出這種努力。只是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其擺脫之徑或方式可能不同罷了。一種方式是:使用不正確的方式改進自己的環境。另一種方式是:因爲氣餒放棄任何改進情境的努力。後兩種方式下個體雖然因爲無法忍受自卑感,而努力設法要擺脫自卑,但由於採用的方法卻註定使他的努力不可能獲得成功。當一個人的自卑感愈積愈多,而造成自卑感的情境仍然一成未變,問題也依舊存在時,個體“所採取的每一步都會逐漸把他導入自欺之中,而他的各種問題也會以日漸增大的壓力逼近着他。……他以各種方式麻醉自己,但是真正的自卑感仍然原封未動。它們依舊是舊有情境所引起的舊有自卑感。它們會變成精神生活中長久潛伏的暗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便能稱之爲自卑情結”。自卑情結作爲個體心理學的重大發現之一是爲人所熟知的概念。阿德勒在不同的地方對這一概念給出過不同的解釋。在晚年《生活對我們意味着什麼》一書中,他對自卑情結下了一個定義:“當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適當應付的問題時,他表示他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此時出現的便是自卑情結”。自卑情結的存在意味着一個惡性循環的出現:一個自卑的人想努力擺脫自卑,但他所採用的方式卻只能使他的努力失敗,從而加重自己的自卑。於是一個循環又出現了,並不斷重複下去。 與之相對,只有使用正確的方式(阿德勒認爲與社會合作的方式是唯一正確的方式)改進自己的環境,纔能有效脫離這種感覺,並且改善自己的處境。對這些人來說,通過尋求正確的補償之徑彌補自己的不足,從而使自卑成爲人格發展的動力。

簡單說,自卑既能摧毀一個人,使人自甘墮落或發生精神病,也能使人發奮圖強,力求振作,以補償自己的弱點。 關於自卑的說法不但適用於每個人,而且可以說還適用於整個人類。在阿德勒看來,自卑感“是人類地位之所以增進的原因。例如,科學的興起就是因爲人類感到他們的無知,和他們對預測未來的需要:它是人類在改進他們的整個情境,在對宇宙作更進一步的探知,在試圖更妥善控制自然時,努力奮鬥的成果。事實上,依我看來,我們人類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爲基礎的”。

任何人都有自卑,有了自卑人就會努力尋求補償以擺脫補償(只不過由於補償之方式不同,有的會陷入自卑情結的漩渦,有的會以之爲動力發展自己的人格而已)。每個人都具有“補償的精神上層建築”,藉助這個上層建築進行着個體在克服自身缺陷方面的生命活動的無意識擴展。補償機制刺激着個體的生命活動,是人一切活動的基礎。但“補償僅僅是指明瞭人的活動自我擴展的潛在可能性,而要想解釋個體行動的方向性,還必須理解人的最終目的,這個最終目的,便是任何人活動都以此爲目標的那個方向”。

換句話說,一個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不斷產自卑感,同時又不斷地進行補償的人,他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呢?

最初,阿德勒認爲,在一個男性占主導地位的社會中,男性價值被高估。因而人們追求的是更多的攻擊、力量或者說是追求具有更多的男性品質。他把這種追求更多男性品質稱爲“男性欽羨”。在他看來,女性會由於自己性別的低等而產生“男性欽羨”。但即使男性也往往覺得自己男性品質不足,也會產生“男性欽羨”。在男性欽羨下,個體追求支配別人的一種權力意志

1912年,他發現用“男性欽羨”來解釋正常人的動機不太合適,於是便用“追求優越”來取代“男性欽羨”。這樣,在阿德勒的理論中,每個人奮力追求的目標就成了優越, 阿德勒認爲人格的每一方面都在追求優越: 它與身體的生長並行地發展着。它是生命自身的一種固有的需要……。我們所有的機能都遵循着這個方向前進;不論是正確的或是錯誤的,它們總是爲了征服、安全、增長而鬥爭。從負到正的衝動是永不停止的。從“低級”到“高級”的欲求永不停止。我們的哲學家和心理學家不論想出什麼樣的前提,――自我保存、快樂原則、平等――所有這一切,雖然表達得不清楚,但都是力圖表現這種巨大的上升的內驅力……表示一種思想的基本範疇,表示我們推理結構……表示我們生命的基本事實。

在阿德勒後來的理解中,追求優越並非一種要超過他人的慾望,而是求得自身完美所做的一種努力。他晚年思想中認爲,渴望達到“個性理想”是人的最終目的。“渴望完善”是以個性的完善性、完整性和整體性爲前提的,是人生活的最重要的部分,證明在個體發展過程中個體內部發生的進步的演化。阿德勒把渴望完善表達爲“心理學原理”,即“沒有它,生命活動就成爲不可思議的”,還表述爲“在個體和人類的進步的意義上,渴望解決生命問題”。阿德勒相信,人認識自己的缺陷使他能夠通過“渴望完善”的補償而達到人的存在的最終目的,即作爲每一個性自我創造的“自我”。 這樣,他對人的最終目標的觀點就從權力慾開始,到追求優越,最後歸結到力求或渴望完善上。

在阿德勒看來,追求優越是“我們生活的基本事實”,追求優越是人的活動背後的一種動力力量,追求優越是人的本性,追求優越是每一個人生來就有的基本動機。任何人都有追求優越的傾向。“追求完善是天生的,就是說,它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一種追求,一種驅力,若沒有它,生活是不可想象的。” 每個人都有追求優越的向上意志,但每個人各自具體的優越感目標是屬於個人獨有的,它取決於個人賦予生的意義。阿德勒認爲,每個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與他最終的優越感目標相聯繫,都是有意識潛意識地爲了達到這個目標。

阿德勒後來把這種具體個體的優越感目標稱爲“自我理想指南”。 同擺脫自卑感一樣,追求優越感由於採用不同方式也會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一種情況下, 一個人一心只追求自己的優越而忽視其他人和社會的需要,那麼這個人就產生了一種優越情結。這種人言過其實,驕傲自大、自以爲是。他們缺乏社會興趣,令人討厭。另一種情況下,追求優越感導致積極的發展,成爲促進人格發展的積極力量。

總結:自卑感是人的一種生存情境。自卑感的存在使人產生緊張感,從而人要努力通過補償來擺脫它。在此意義上,自卑感成爲一種動力。 有了自卑感,就有了補償的需要。人的自卑感使人希望通過補償克服之。而若沒有自卑感,人就不會確立追求優越的目標,從此而言自卑感驅使人產生對優越的渴望。簡單說,人一旦體會到自卑感,就會力求補償此不足而獲得優越感,併力求完善。

從一種意義上可以說,追求優越是一種補償自卑感的方式。從另一層更重要的意義上看,由於在阿德勒看來,人又是受目標牽引的。追求優越就是每個人之目標。因而從每個人都受這種目標引導這一層上說,追求優越亦是一種動力。兩者可以說都是人發展的基本動力。自卑感作爲動力是從後面推動人,追求優越是從前面引導人。人一方面感到自卑,一方面又有優越目標的引導,在這種一推一拉的過程中,人格得以發展。當一種補償得以完成時,個體會發現新的自卑,受到新的優越目標的牽引,從而向更高的優越努力。如此持續不已。

於是,我們看到一幅動態的圖像:爲自卑感所推動的個體,而優越感目標的牽引之下,不斷努力克服和彌補自身現實的和想象的侷限而朝向完善發展。 然而,上述不斷完善自己的過程只發生在走在人生正確道路上的人們。對於誤入人生歧途者而言,卻是一幅完全不同的圖像:一個人在克服自卑過程中形成了自卑情結,在補償中形成了過度補償,在追求優越時形成了優越情結。在此情況下,他也想克服自卑,但卻在自卑中越陷越深。他也會爲爭取優越而作出補償行爲,但這種努力卻指向與其目的完全相反的一面,結果只是適得其反。當無法真正有效解決問題時,他用一種虛假的優越感來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最終,他完全陷入到自卑情結、過度補償與優越情結的漩渦中而不能自拔。

我們可以說,自卑感、追求優越是每個人都固有的。只是由於使用的方法有正誤之分才造成了人生活之差異。在阿德勒看來,只有那些發展了社會興趣,與社會進行合作的人才走在了正確的人生之路,而那些未能發展自己的社會興趣,不能與社會進行合作的人都是把努力指出了生活中毫無用處的一面。

“在每件人類的創作之後,都隱藏着對優越感的追求,它是所有對我們文化貢獻的源泉。人類的整個活動都沿着這條偉大的行動線――由下到上,由負到正,由失敗到成功――向前推進。然而,真正能夠應付並主宰其生活問題的人,只有那些在奮鬥過程中,也能表現出利人傾向的人,他們超越前進的方式,使別人也能受益。……人類所有對價值和成功的判斷,最後總是以合作爲基礎的,這是人類種族最偉大的共同之點。我們對行爲理想、目標、行動性格特徵的各種要求,都是它們應該有助於人類的合作。我們絕不可能發現一個完全缺乏社會感覺的人、神經症患者和罪犯也都知道這個公開的祕密。這一點,可以從他們拼命想替他們的生活樣式找出合適的理由,和把責任往別處推等行動中看出來。可是,他們已經喪失了往生活中有用的一面前進的勇氣。自卑情結告訴他們:“在合作中獲取成功是沒你份的”。他們已經避開了真正的生活問題,而和虛無的陰影作戰,以向他們自己重新肯定自己的力量。 每種目標都可能含有少許的錯誤在裏頭。……但是假使其優越感目標中包含有高度的社會感覺,那麼它所犯的錯誤便不會太大。”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