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正宗》

近代 王德宣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九、《傷寒補天石》

(一)溫病者,冬月伏寒之所變也。冬月伏陽在內,感寒不即病,伏藏於肌膚之間,至春時溫氣將發,又受暴寒,故春變爲溫病,既變之後,不得復言爲寒矣。又傷寒汗下後,過經不解,亦名溫病。並不可發汗,蓋過經而發,不在表也;已經汗下,亦不在表也。《經》曰∶不惡寒而渴者,蓋言溫病也。不惡寒則病非外來,渴則明其熱自內達外,因無表證明矣。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隨其經之所在而取之。如太陽病頭痛身熱,汗後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浮者,太陽病溫也。如身熱目疼,汗下後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弦長者,陽明病溫也。如胸脅痛,汗下後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弦者,少陽病溫也。如腹滿嗌幹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沉者,太陰病溫也。如舌幹口燥,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微沉者,少陰病溫也。如煩滿囊縮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微緩者,厥陰病溫也。要在隨其經而取之。凡溫病發於三陽者多,發於三陰者少。若發於陰,必有所因也,或因飲食內傷而得之,或因欲事先傷腎經而得之。(《溫病傷寒第四十八》)(二)熱病者,冬月伏寒之所變也。冬月伏陽在內,感寒不即病,伏藏於肌膚之間,至夏時暑熱將發,又受暴寒,故夏變爲熱病。既變之後,不得復言爲寒矣。凡熱病所起所因所感所發證脈治法,並與溫病同。(《熱病傷寒第四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