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正宗》

近代 王德宣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八、伏溫論

伏溫之病,隨經可發,經訓昭垂,已無疑義。乃張石頑謂溫邪之發必由少陽;陸九芝謂溫熱病必發於陽明;陳平伯則以肺胃爲溫邪必犯之地;吳又可又以膜原溫疫伏邪之所。諸家所論,雖亦各有所見,但只舉溫病之一端,而不可以概溫病之全體。至吳鞠通《條辨》,橫分三焦,謂凡病溫者,必始於上焦手太陰,是以時感風溫之證,指爲伏氣發溫之病,彼此混而不分,其背謬爲尤甚。學人當本古聖經文,悉心參究,確知溫病之發,隨經可動,臨證時,始有真知灼見,而不至有他歧之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