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指掌》

清 吳坤安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噫噯(述古)

經雲。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爲噫。大抵此症。傷寒汗吐下後。或大病後多有。蓋汗下後。邪氣雖解。胃氣弱而不和。三焦失職。清不能升。濁不能降。是以餘邪留連於胃。噯酸作飽。胸脘不爽。仲景所謂心下痞硬噫氣不除是也。治以旋復代赭湯。所以宣陽氣而鎮陰逆。陽氣宣達。則陰邪不得阻格。升降順。痞硬散。而噫氣自除矣。邵評∶中陽虛弱。寒氣入胃。寒挾胃氣上逆。升而不降。氣從喉出有聲。爲噫氣也。噯氣者。因氣抑遏不宣。上逆作聲而噯氣。每有飽食之後而作者。可知其因於胃氣鬱滯也。二症不同。噫氣爲虛。噯氣爲實。當分別施治。惟噫氣每於汗下或大病後見者。是中虛胃弱。氣機不和。餘邪留伏。清濁升降。不得自如。氣逆爲噫也。若胃有停滯。而挾肝火。則噯酸飽悶。濁凝氣滯。則心氣痞硬而噫氣。此方補中通陽。軟堅開痞。而鎮濁逆。的是良法。若溼飲內傷。陰濁聚胃。以致胃陽受傷。濁陰上犯。噫氣噯酸。中焦格拒。治宜安益胃陽。以鎮陰逆。人蔘半夏茯苓乾薑旋復花代赭石主之。(此條參葉案)邵評∶溼飲陰濁內聚。胃陽虛弱失運。氣逆不降。中脘格拒而噫氣。乃陽虛濁逆之症也。當以開痞鎮逆。通補陽明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