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號—完形—期待理論

心理學與精神病學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fú hào —wán xíng —qī dài lǐ lùn

2 英文參考

sign-Gestalt-expectancy theory

3 註解

符號—完形—期待理論(sign-Gestalt-expectancy theory)亦稱“符號完形論”、 “符號學習論”。20世紀2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托爾曼提出的一種早期認知學習理論、即認爲學習是對情境所形成的完整認知地圖中符號與符號之間關係的認知過程。他根據一系列動物實驗的結果,證明動物在迷津中行爲是受一定目的指導的。動物並非像強化論主張者所預期的那樣.按一系列嘗試錯誤行動,以達到目標;而是根據對迷津中的顏色、聲音、氣味,以至通道的長度、寬度和轉角位量等特點的“認知”,把這些特點作爲力求達到目的的“符號”,並表現出有所期待的狀態,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符號—完形—期待”。故托爾曼認爲,學習者所學的東西並不是簡單的機械的運動反應,而是學習達到目的的符號及其意義。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