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津液
津与液的合称·津液:津液为津与液的合称,是人体的正常水液。它是饮食水谷通过肺、脾、肾、三焦等脏腑的作用而化生,并借助它们而输布的营养物质。《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又《灵枢·决气》:“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从而说明尿与汗均由津液化生,并对体液有调节作用。
-
阳明三急下证
阳明三急下证是指阳明病急用下法的三种证型。即急下法适用于汗多津越于外,腹满津结于内,目睛不慧津枯于内三种情况。《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尚论篇》:“阳明经亦有急下三法,以救津液。
-
产后舌黑
概述:产后舌黑为病证名。出《肖山竹林寺妇科》。病因病机及症状:多因产后气血亏损,肾水涸渴,肺津耗枯,肾阴肺津不能上润,以致症见舌黑如尘,心闷发烧,口燥、耳焦、唇青。治疗:治宜滋养阴液,方用增液汤加知母、鲜不斛等。或可用春泽汤清热利湿、运中州。若舌有津回则可治,若舌无津则危。
-
心胃火燔
心胃火燔为证候名。指心营热盛,心神不宁,胃火烁津,津伤液燥的病理变化。心营热盛,又兼胃火铄津所致。症见高热,烦渴,心神不安,舌绛而中心干燥等。《温热论》:“再舌绛而中心干者,乃心胃火燔,劫铄津液。”治宜清气凉营。
-
舌干
舌干是指舌体干燥,扪之燥涩的舌象。若舌干无苔,光滑如镜者,为阴虚重证,常见于温病后期热入营血伤阴,或久病阴亏已极;若舌苔黄而干燥,甚则起芒刺者,为阳明胃火伤津,燥热内结;舌苔干燥粗糙如沙,常见于湿温病后期湿热伤阴,也有因于阳虚气化不行,津不上承,或燥气伤肺而致者。
-
唇口燥裂
口唇干燥,甚则裂开之证。因阴津不足,脾热炽盛所致。《温疫论·数下亡阴》:“津不到咽,唇口燥裂,缘其人阳脏多火而阴亏。今重亡津液,宜清燥养营汤。设热渴未除,里证仍在,宜承气养营汤。”治宜养阴清热,用清凉散、清热养营汤方。
-
疮疡辨痒
疮疡辨痒疮疡诊法之一。痒是指发生在皮肤上一种不适的感觉。根据疮疡发展的不同阶段古代医籍记载疮疡见痒可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凡肿疡初起,皮肤患处即见作痒者,为风热相搏;②如溃后作痒者,轻由脓沤,甚则由疮口感受风邪所致;④如病势近愈,疮口将敛作痒者,为血气渐充,以示肌肉生长,其痒如虫行者为善。
-
血汗·阴虚火旺证
血汗·阴虚火旺证(bloodysweatingwithsyndromeofexuberantfireduetoyindeficiency)是指阴津不足,虚火亢旺,以汗出色淡红如血,心烦身热,口渴咽干,唇红,或午后潮热,颧红,便秘尿短,舌红少津,脉细数常见症的血汗证候。
-
顿嗽
顿嗽病名。其证不咳则已,一咳则连续十数声至数十声,咳虽剧而痰不易出。多因燥热灼津而致。《医述》转引方星岩之说:“顿嗽症,大都肺燥津伤,故咳剧痰不易出,宜仿清燥救肺汤大意。”亦称顿呛,详见该条。
-
散襟汤
《辨证录》卷九:方名:散襟汤组成:黄连3钱,丹皮3钱,当归1两,麦冬1两,天花粉2钱。主治:心火太盛,大肠津枯,大便闭结,舌下无津,胸前出汗,手足冰冷,烦闷发躁,大眦红赤。用法用量:水煎服。
-
玉津丸
《普济方》卷一六三:组成:雄黄1钱,雌黄1钱,硫黄1钱,信砒1钱,南星7钱。主治:久年喘急,咳嗽困惫欲死者。服时含姜片,津满口去姜,以津下药讫,便眠。制备方法:上为末,姜汁调摊碗内,大皂角7-8条,烧烟,覆碗其上,碗极热,烟尽,冷,取出为丸,如梧桐子大。
-
唇槁
唇槁病状名。口唇焦干,无津无泽。属于热盛津伤的证象。《灵枢·刺节真邪》:“阳气有余则外热,……舌焦唇槁,腊干嗌燥。”
-
痉病·心营热盛证
痉病·心营热盛证(convulsivediseasewithsyndromeofexuberantheatinheart-nutrientphase)是指心营热盛,阴津耗伤,以高热烦躁,神昏谵语,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舌红绛,苔黄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痉病证候。
-
阴虚血燥证
阴虚血燥证为证候名。指阴液亏虚,津血被耗,以头晕目眩,口干咽燥,皮肤干涩、瘙痒,毛发不荣,午后潮热,颧红,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胃缓·胃阴虚证
胃缓·胃阴虚证(down-bearingstomachachewithsyndromeofstomachyindeficiency)是指阴津不足,胃腑失养,以面色略红,唇红而燥,口苦口臭,烦渴喜饮,嗳气频繁,或恶心呕吐,食后脘腹胀满,烦闷不舒,大便干结,舌红,津少,脉细数常见症的胃缓证候。
-
燥热咳嗽
燥热咳嗽病证名。指燥热伤肺,肺津受灼,肺气失宣而致的咳嗽。症见干咳无痰,或痰少粘稠,咯出不爽,鼻燥咽干,咳甚则胸痛,或恶寒发热,或痰中有血丝,舌尖红少津,苔薄黄而干,脉略细数。治宜清肺润燥止咳。方用桑杏汤、清金润燥天门冬丸等。参见咳嗽、伤燥咳嗽、肺燥咳嗽等条。
-
小儿泄泻·气阴两虚证
小儿泄泻·气阴两虚证(infantilediarrheawithsyndromeofdeficiencyofbothqiandyin)是指泄泻过度,热甚津伤,以泻下稀水,次数频多,眼眶、囟门凹陷,甚则腹凹如舟,皮肤干燥,神疲乏力,消瘦,心烦,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赤,甚则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为常见症的小儿泄泻证候。
-
白薄干苔舌
白薄干苔舌指舌苔白薄,津少而干的舌象。见于外感燥气或外感未解,肺津又伤。治宜辛凉甘寒,透表润肺(见《外感温热篇》)。
-
燥热伤肺
燥热伤肺为病机。指燥热犯肺,耗伤肺阴,致使肺气宣降失常的病理变化。症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缠喉难出,鼻燥咽干,舌红少津,苔薄白而干,脉浮细而数。常伴潮热、头痛、大便秘结等。治宜轻宣润燥。方如桑杏汤、清燥救肺汤。
-
白苔中红舌
白苔中红舌为舌象。舌四边有白苔,舌心无苔而红的舌象。无苔部分属气津耗损,舌边周有白苔,是邪在太阳或少阳见证(见《伤寒舌鉴》)。当于祛邪治法中照顾气津。
-
白苔黑根舌
白苔黑根舌为白苔而舌根黑苔的舌象,宜辨别寒热真假。《辨舌指南》:“若黑根无积腻,白苔薄滑,刮之即净,舌上多津,口不渴,或渴而不消水者,真寒假热也,宜十全辛温救补汤加减;若黑根黏腻粗涩,干厚刮之不净,燥苔无津,口渴引饮,真热假寒也,宜十全苦寒救补汤加减。”
-
秋燥·肺胃阴伤证
秋燥·肺胃阴伤证(autumndrynesswithsyndromeofinjuryoflungandstomachyin)是指燥邪耗伤肺胃阴津,以身热已退,或身有微热,干咳或痰少,口、鼻、咽、唇干燥乏津,口渴,舌干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秋燥证候。
-
牡蛎炮姜散
《杂症会心录》卷下:方名:牡蛎炮姜散组成:牡蛎1两(煅研),炮姜末1两。功效:通便消胀。主治:寒秘,大小便不通,作胀。用法用量:男病,用女人唾津调,手内擦热,紧掩2丸上;女病,用男人唾津,紧调手内,擦热紧掩二乳上。或内服半硫丸。
-
王光祐
王光祐为宋代人,于973年奉命与马志、翟煦、张素、吴复珪、刘翰、陈昭遇等校定本草,编成《开宝新详定本草》20卷。990)为宋代医官,临津(今河北临津)人。曾在后周任翰林医官。972年任尚药奉御。979年升为翰林医官使。
-
舌神
舌神为舌诊内容之一。指舌的神气。舌神有无标志人体正邪盛衰。表现在舌质的荣枯,荣是红润鲜明,活动灵敏,表示津液足,生机好;曹炳章《辨舌指南》:“荣润则津足,干枯则津乏。神也者,灵动精爽,红活鲜明,得之则生,失之则死。明润而有血色者生,枯暗而无血色者死。”
-
荣枯老嫩
荣枯老嫩是荣舌、枯舌、老舌、嫩舌4种舌象的合称,为望舌质的基本内容。荣枯是辨别津液和舌神。枯是指舌无光彩,枯晦干涩,活动迟滞,为津亏失神,预后较差。老嫩是辨别疾病的虚实。老是指舌质纹理粗糙苍老,多属实证;嫩是指舌质纹理浮胖娇嫩,多属虚证。
-
麻疹烦渴
麻疹烦渴病证名。《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凡出麻烦渴者,乃热毒壅盛也。”出现本证的不同时期应分别施治:麻疹尚未透出时,宜透疹生津,用升麻葛根汤加花粉、麦门冬;疹已出者,宜清热保津,用白虎汤;疹没后烦渴者,宜清余热,益胃津,用竹叶石膏汤。
-
小儿厌食·脾胃阴虚证
小儿厌食·脾胃阴虚证(infantileanorexiawithsyndromeofyindeficiencyofspleenandstomach)是指阴液亏虚,脾胃失濡,以厌恶进食,食少饮多,皮肤干燥,大便干、小便少,甚或烦躁少寐,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为常见症的小儿厌食证候。
-
小儿脱证·阴虚液脱证
小儿脱证·阴虚液脱证(infantilecollapsewithsyndromeoffluiddepletionandyindeficiency)是指津液耗损,阴精骤脱,以身热面赤,汗出如油,烦躁不宁,气促难续,口渴饮冷,目眶内陷,甚则昏迷谵语,舌干无津,脉细疾数等为常见症的小儿脱证证候。
-
决气
《决气》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决,分的意思;气,这里指精、气、津、液、血、脉六种物质而言。此名虽为六,而总由一气所化,即本于先天真元之气,而生于后天水谷之气,是一气而辨为六名,故名决气。本篇主要论述六气的来源、性质及其作用,以及在不足的情况下所发生的病变特征。
-
江含徵
江含徵即江之兰。江之兰为清代医生。字含徵。安徽歙县人。生平欠详。撰有《医津一筏》一卷,主要为对《内经》的注疏。刊行于世。
-
目劄·肺阴虚证
定义:目劄·肺阴虚证(frequentblinkingwithlungyindeficiencypattern)是指肺阴不足,以眼睑频频眨动,干涩刺痒,白睛淡红,泪少,畏光,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等为常见症的目劄证候。关于目劄:目劄(frequentblinking)为症状名、病名。是指以眼睑不自主频频眨动为主要表现的眼病。
-
天津市爱婴医院
爱婴医院是以促进母婴健康为中心,以提高产儿科服务质量为核心,为孕产妇和婴幼儿提供科学化、标准化、便利化的健康服务的一类医疗机构,包括妇幼保健机构、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妇产专科医院、儿童专科医院、民营医院等。
-
胃热渴
胃热渴证名。因脾胃实热灼津所致口渴之证。见《圣济总录》卷五十九。证见胸膈烦闷,口渴引饮。治宜清胃生津,用猪肚丸、赤茯苓散、玉女煎等方。
-
些悟子
些悟子近代医家。石阳(今江西吉水)人。谓《瘟疫明辨》乃“渡迷津之宝筏。”故所编《备急医方要旨》(1922年),多取其书,删繁就简,录其辨证及诸症诊法。
-
咽气
咽气气功术语。指咽下自然太和之气,使之归本返元。《素问遗篇·刺法论》:“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无数。”参见服气条。
-
吐黑水
吐黑水为症状名。呕吐黑水。为胃中津液枯竭之证。见《寓意草·面议倪庆云危症再生治验》。《张氏医通》卷四:“黑水为胃底之水,此水且出,则胃中之津久已不存。”
-
津脱
津脱为病机,即大汗亡阳。是指大汗伤津,或吐下伤津,造成津液大量脱失的病理变化。《灵枢·决气》:“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张景岳注:“汗,阳津也。汗大泄者津必脱,故曰亡阳。”
-
赤崩
赤崩病名。五崩之一。《脉经》卷九:“赤崩者形如绛津。”指崩下之血为纯绛红色。治疗参见血崩条。
-
灌舌丹
处方:熟地1两,麦冬1两,沙参5钱,地骨皮5钱。功能主治:日间口燥,舌上无津,至夜卧又复润泽。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六
-
黑纸拈
处方:密陀僧(煨)、黄连(去须)、沥青各等分。制法:上为末,用纸作拈子。功能主治:痔瘘久不愈。用法用量:以津唾蘸药未,拈入窍内。觉微微痒即住,不可尽拈也。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三
-
加味元冬汤
处方:元参1两,丹参3钱,麦冬1两,北五味子1钱。功能主治:心火g肺,口渴,舌上无津,两唇开裂,喉中干燥,遂致失音。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十
-
老子乳丹
别名:太乙神丹处方:蜜3升,新生儿乳3升。制法:上合煎1-2沸,以不津器盛之。功能主治:补益。主用法用量:每日空心服1中盏。摘录:《圣惠》卷九十四
-
鹿屑散
处方:鹿角。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骨梗。用法用量:含津咽下;或掺舌上,咽津。摘录:方出《证类本草》卷十七引《斗门方》,名见《普济方》卷六十四
-
唾调散
处方:五味子末功能主治:治风毒流行,谷道生泡,痒而复痛。用法用量:津唾调抹。备注:方中五味子《普济方》卷三○一作“五倍子”。摘录:《朱氏集验方》卷十五
-
天全散
《温氏经验良方》:组成:天南星1个,全蝎1个。主治:小儿急、慢惊风。用法用量:每用少许,以父母津唾调成稀膏,涂于囟上(俗呼为头信子)。移时惊止,不用再涂。否则再涂1-2次。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圣方痔药
《续本事》卷七:组成:白矾半两,血俞(即蛞蝓)半两,石竹(即瞿麦)半两,胡椒20粒。主治:痔疾。用法用量:五更时用不语津调敷痔头上。制备方法:上用瓦灌盛,泥固济,猛火煅通红,取出去泥用药,细研为末。
-
牛齿膏
《圣济总录》卷一三一:组成:水牛牙齿(煅赤)1分,太阴玄精石1分,乳香1钱(研)。主治:发背疮肿痛。用法用量:每用排绢量疮大小剪,以津唾调药,摊绢上贴之。制备方法:上为末。
-
石胆煎
《圣济总录》卷一一七:组成:石胆半钱(烧、研末),蜜1合,黄柏末1钱匕,蟾酥(研)半钱。主治:口疮疼痛。用法用量:每含如杏核大。吐津,不得咽。制备方法:先于铛中慢火煎蜜,次下药末,煎如饧。
-
生津方
《医碥》卷七:组成:兜铃4两,水芹4两,旋覆花4两,酱瓣草(俱鲜者取汁)4两,薄荷叶4两,五倍子4两。主治:口干涩,火盛津虚。用法用量:每用5厘,入口津液涌溢。制备方法:捣作饼,盦7日,出白毛,又采前4种取汁拌捣,待干,又拌汁捣,不拘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