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鑑定學

學科名 中醫學 書籍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hōng yào jiàn dìng xué

2 英文參考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drug[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3 概述

中藥鑑定學:1.學科名;2.同類同名的科教書籍。

4 學科名·中藥鑑定學

中藥鑑定學爲學科名[1]。是鑑定中藥的品質和質量,研究尋找和擴大新藥源的應用學科[1]。它是在繼承祖國醫藥學遺產和傳統鑑別經驗的基礎上,運用現代自然科學的理論知識和鑑定方法,研究和探討中藥的來源、性狀、顯微特徵、理化鑑別以及尋找新藥等的理論和實踐問題[1]

4.1 中藥鑑定學的任務

4.1.1 發掘整理祖國藥學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在與疾病作鬥爭中積累了豐富的藥物學知識,僅本草著作中記載的藥物數就有近3000種,它總結了每種藥物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品種、栽培、採收、加工、鑑別、炮製貯藏和應用等多方面的經驗和知識,是一座光輝燦爛的寶庫,是今天中藥科學繼承和發展的基礎。對這些財富,我們應運用近代科學知識和技術加以分析、考證、發掘出有用的藥學史料和品種,以豐富和促進現代中藥科學的發展。

4.1.2 鑑定中藥品種的真僞

中藥品種的真僞是指中藥品種的真假而言。品種上出現僞品,不僅有損中醫藥的信譽,更使一切研究成果、生產、製藥、臨牀療效都告失敗,誤病害人,也造成經濟損失。當前中藥的真僞問題十分突出,不少常用中藥出現了僞品、混淆品,如半夏茯苓車前子牛蒡子金錢草等。究其原因:①無專業知識的人誤種、誤收、誤售;②個別人有意摻僞、做假,如金錢白花蛇,有用銀環蛇的成蛇縱剖成條,接上其他蛇頭後盤成小盤;也有用其他帶環紋的幼蛇或其他幼蛇在身上用白色油漆劃出環紋等僞充正品人蔘以往僞品較多,如商陸根、野豇豆根等;目前,有人從栽培的國產人蔘中選出類似西洋參外形者,加工成西洋參出售,這些僞品很難以肉眼鑑別出來。上面提到是品種的真僞問題。③多基源問題。如防己的商品品種已達十餘種,防己的原植物爲防己科植物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Moore,廣防己的原植物爲Aristolochia fangchi Y.C.Wu ex.Chou et Hwang。此外,有的地區使用木防己 、川防己等,川防己馬兜鈴科植物。

總之,要解決品種問題是一個長期的艱鉅任務。它不但需要藥學工作者通過研究、實驗, 努力做到中藥的名稱準確、品質可靠,而且還要求藥材生產、經營者,特別是中醫師學習、使用它們的名稱和功效時規範化。

4.1.3 尋找擴大新藥源

近年來我國醫藥衛生事業得到迅速發展,中藥生產雖然成倍增長,仍然不能滿足國內外需要,且中藥大多依靠野生資源,經逐年採集,有些品種的產量有所下降,造成常用中藥材的緊缺,如杜仲天麻厚朴等;一些多年生的道地栽培藥材,由於需要量很大,雖一再擴大種植面積,也不時形成缺貨現象,如黃連當歸、懷牛膝等;有些藥材牛黃麝香,本來產量就小,更顯得供不應求。

有些品種是國際、國內公佈的珍稀瀕危動、植物品種,必須保護和儘快尋找代用品,如羚羊角人蔘(野生)等,要解決上述問題,除發展野生藥材之外,必須家種家養,擴大栽培面積、增加圈養頭數,以彌補產量,努力尋找新的藥源。

中藥的新藥源尋找工作,已在原有成績的基礎上,取得了巨大的進展。

①通過普查,從生物的親緣關係上尋找野生資源。通過多次全國性藥源普查,發現了不少野生中藥資源,和某些進口藥材的國產品資源,如新疆的阿魏紫草貝母;青海的枸杞黨蔘;西藏的胡黃連;雲南的訶子、馬錢;廣西的安息香;海南的大風子降香等。通過深入研究,從生物的親緣關係上發現了丹蔘的同屬植物雲南鼠尾Salvia yunnanensis 和甘西鼠尾Salvia przewalskii根中有效成分含量較丹蔘爲高或較高;根據商品調查,作金銀花忍冬屬植物有13種1變種有效成分綠原酸的含量種間差別較大,如灰氈毛忍冬和菰腺忍冬的花蕾含量最高,比山東的正品金銀花還高。

②從有效成分篩選:發現麝鼠香(麝鼠雄性腺內囊的分泌物)中含有麝香酮,與天然麝香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相似,可能成爲麝香的代用品:具抗肝炎作用有效成分齊墩果酸木犀科植物女貞的果實龍膽科植物青葉膽川西獐牙菜等的全草中均有分佈,但現在工業生產的原料主要是五加科植物幾種楤木雪膽、中華雪膽等。

③以藥理篩選結合臨牀療效尋找新藥。如在抗腫瘤藥的藥理篩選中發現唐松草新鹼具有較好的抗腫瘤活性,後從10種東北產唐松草屬植物裏,找到展枝唐松草(Thalictrum Squarrosum),根中唐松草新鹼含量最高,目前唐松草新鹼的製劑已用於臨牀。

④從古本草中尋找。當今常用中藥絕大多數來自古代本草,還有不少品種歷代本草有記載而今天未使用,或來源多而今天只用了一、二 種,甚至同時代或不同朝代使用的品種有變化,即歷史上存在着混亂品。如常用中藥威靈仙,是治療關節炎良藥,但是它的原植物種類,因時代不同而使用不同,在明代以前的威靈仙是用玄蔘科植物,但自清代以後,大多數地方皆以毛茛科植物威靈仙 ( Clematis chinensis)爲威靈仙正品藥材,而《植物名實圖考》也指出“有數種”。說明歷代本草所使用的威靈仙有多種。在本草中類似例子很多,若能進行認真考證,逐一澄清基源,一定能發掘其用之有效的新資源種類。當然,要尋找新藥資源,必須多學科合作,如藥用植物學植物化學藥理學、有關中醫藥學科等。

4.2 中藥鑑定學發展史

4.2.1 古代中藥鑑定知識

一切真知都來源於實踐。中藥鑑別知識也是在長期的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我國人民在同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通過不斷嘗試,逐漸積累了醫藥知識和經驗,並學會運用眼、耳、鼻、舌等感官來識別自然界的植物、動物和礦物的形、色、氣味,從而鑑別出哪些可供藥用,哪些不可供藥用及有毒、無毒等,逐漸形成了“藥”的感性知識。相傳在公元前有神農氏“教民播種五穀,嘗百草之滋味”,《史記·補三皇本記》也有“神農……始嘗百草,始有醫藥”的記載。在無文字時代,這些藥物知識憑藉師承口傳豐富起來,它是本草學的萌芽。在文字產生以後,就有了關於藥物的記載,後經不斷積累、發展,編出了本草著作。從秦、漢到清代,本草著作約有400種之多。這些著作包含着我國人民與疾病作鬥爭的寶貴經驗和鑑別中藥的豐富的文字資料,是祖國醫藥學的寶貴財富,並在國際上產生了重大影響。

早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約公元前十一至六世紀)中就記載有治病藥物。如:採英(酸模)、採澤瀉)、採艾(苦艾)、益母草)、採卷耳蒼耳)等。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發掘了三號漢墓,墓葬年代是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出土藥物鑑定確定的共九種,桂皮花椒、姜、佩蘭茅香高良薑藁本牡蠣硃砂。出土有藥物和醫方的著作共6種,記載的藥名總數初步統計有394種。其中《五十二病方》有藥物 247種。據專家推論它是迄今爲止我國發現的最古醫學方書。該書主要內容雖是以臨牀醫療和“養生”爲主,非藥物學專著,但它提供了先秦時代醫藥學歷史知識的珍貴史料。

4.2.2 1949年以前的發展概況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國外醫藥學大量傳入我國,祖國醫藥學的發展受到了阻礙,這期間著名的著作和成績甚少。但中藥鑑定工作在國外科技和學術思想的影響下有一定的進展和新的著作。①曹炳章著《增訂僞藥條辨》(1927年),對110種中藥的產地、形態氣味、主治等方面作了真僞對比。②丁福保著《中藥淺說》(1933年),從化學實驗角度分析和解中藥,引進了化學鑑定方法。③1934年趙黃、徐伯等編著了我國第一本《生藥學》上編。④葉三多廣集西歐及日本書籍的有關資料,於1937年寫出了《生藥學》下編。“生藥”是指取自生物體(植物或動物體)的全部或一部分,或採用其滲出物與分泌物,經過簡單的加工處理後可供藥用的物質。“生藥學”則是研究生藥的來源、生產、鑑別、成分和功效的科學。上下兩編《生藥學》的內容,大多着重於介紹外國書中收載的或是供西醫應用的生藥。對我國常用中藥則收載較少。但是它引進了現代鑑定藥材的理論和方法,這對後來應用“生藥學”的現代鑑定知識和技術,整理研究中藥,起到了先導作用

4.2.3 建國以後的成績

近40多年來,黨和政府對中醫中藥事業十分重視,在中藥的管理、生產、醫療、教育、科研以及對外交流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現僅就中藥鑑定學科範疇的發展作回顧:

中藥鑑定學的產生

中藥鑑定學的產生是在全國成立了五所中醫學院後,有的院校1959年設立了中藥系,1964年就開出了具有中醫藥特色的中藥鑑定學(後改爲中藥鑑定學)。1977年正式出版全國協編教材,在全國20多所中醫學院使用,1980年、1986年又兩次編寫。

中藥品種整理和質量研究

國家在“七·五”、“ 八·五”期間組織專家已對200餘種(類)常用中藥進行了品種整理和質量研究,每種中藥包括文獻查考、藥源調查、分類學鑑定性狀鑑定顯微鑑定、商品鑑定、化學成分、理化分析、採收加工、藥理實驗、結論和建議等十項。

本草考證

本草學就是古代中國的傳統藥物學,是世界上迄今爲止保持得最爲完整的藥學體系之一。它是內容豐富有待發掘的寶貴藥學資源。現今已有專門從事本草史研究的專家先後對200多個中藥品種進行了全面考證並出版了《歷代中藥文獻精華》、《本草學》等專著,輯復了《唐·新修本草》等,出版了《本草綱目》校點本、《滇南本草》校訂本等著名本草

基源鑑定

基源鑑定通過多次藥源普查和品種整理研究,特別是“七·五”、品種質量研究的完成,對一些常用中藥基本上搞清了品種和多基源中藥全國使用的主流情況,如防風秦皮鉤藤大黃丹蔘木通貝母黃芪厚朴辛夷訶子黨蔘等。這說明目前已做了大量中藥品種鑑定和質量研究工作,有的還相當系統和深入。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中藥志》50年代末共出了4冊,現在正在再版已出了5冊。《全國中草藥彙編》上、下冊,《中藥大辭典》上、下冊,《新華本草綱要》,目前正在組織編寫的《中華本草》1~10冊已確定收載中藥8000種。50多年來國家先後出版了七部藥典,其中後六部已將中藥材、中成藥單編爲各版的一部,同時還出版了衛生部藥品標準、各省、自治區也出版了地方習用中藥標準。藥品標準得到不斷髮展和完善,使藥用的基源更明確、法定有效。其他論述中藥品種方面的著作也不少,如《中藥品種論述》、《中國藥用動物志》等。

性狀鑑定

性狀鑑定,是識別中藥傳統方法,過去全靠人的感觀來掌握,由於現代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使它更準確而有利學習和推廣。如1990年再版的《中藥材手冊》做了重大修改,加上學名,增加成分和僞劣品的記載,更適用於當今中藥鑑定工作的發展。性狀特徵在大量藥學著作中都佔有重要地位。如《藥材資料彙編》、《藥材學》、《中草藥學》、《生藥學》、《中藥鑑別手冊》《中藥材真僞鑑別》、《中藥材鑑別彩照集》、《動物藥材鑑別》等,性狀鑑別是廣大中藥工作者必須具備的基本功,性狀鑑定主要是用於定性,即解決真僞的主要手段,有的還能初步反映質量好壞,如木瓜烏梅要求越酸質量越好,這與它的有機酸含量高有關。大量科學實驗研究證明,中藥性狀特徵的好壞與有效成分含量的多少有密切關係,這是值得重視的。目前決定中藥商品的等級還主要取決於藥材性狀優劣程度。

顯微鑑定

顯微鑑定作爲鑑別中藥中成藥的手段之一,發展也是很快的。特別是在藥材及類似品、混淆品、外形相似或一些同屬的近緣植物的區別上離不了它。除有關的著作外還出版了專著多本,如《中藥粉末顯微鑑定資料》、《中藥粉末顯微鑑別手冊》、《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葉類藥材顯微鑑定》、《常用中藥組織粉末圖解》等。對貴重藥材的鑑別如麝香牛黃羚羊角,顯微鑑別也是非常重要的,如珍珠經磨片顯微鑑定研究發現珍珠結構環及珍珠虹光環,僞品則具平行排列的結構,或具有棱柱結構,爲珍珠鑑定提供了可靠依據,爲動物藥材的顯微磨片、切片鑑別走出了一條新路。在多基源和類似品的鑑定中解決了許多疑難問題。當前中藥顯微鑑定不僅用在單味藥,也大量使用在中藥複方方面。近十多年來應用掃描電鏡來鑑定中藥的報道不少。近年來應用電子計算機檢索中藥顯微特徵來鑑別中藥也取得一定進展。

理化鑑定

近30多年前中藥材的理化鑑定還處於初級階段,隨着中藥成分研究工作不斷髮展,儀器設備的不斷改進,新的理化方法不斷擴大和引用,使中藥的理化分析工作發展很快。有的過去只用在分析化學結構上的儀器,發展到對中藥及浸出物的分析,使許多手段成爲當前中藥鑑定工作的熱點。如紫外光譜、紅外光譜、氣相色譜、氣質聯儀、薄層色譜和薄層光密度法、高效液相色譜、原子吸收蛋白電泳微量元素分析、掃描電鏡等。在這個期間出版了不少專著,如《中草藥成分化學》《中草藥有效成分的研究》、《中草藥有效成分分析法》、《天然藥物化學》、《中成藥分析》、《中藥製劑分析》等。

4.2.4 國外生藥學科的發展概況

4.2.4.1 國外醫藥的發展,以埃及與印度爲最早

公元前1500年左右埃及的“紙草本”及其後印度的壽命吠陀經(Ajur Veda)中均已有藥物的記載。公元 77年前後,希臘醫生 Dioscorides編著“De Materia Medica”(藥物學)一書,記載了約600種生藥,此書直至 15世紀在藥物學及植物學上仍佔重要地位。古羅馬對藥學的發展也有推進,如 Pliny(公元 23~ 79年)所著“Historia”,簡略地記述了近1000種植物,其中很多可供藥用。

1815年德國人C. A.Seydler發表了“Analecta Pharmacognostica”一文以後,德國學者相繼出版了以討論植物和動物性藥物爲主的著作,稱 “Pharmacognosie”,後傳入日本譯爲“生藥學”。

本藥學的歷史,遠較我國爲遲。其本草學的書籍,大多引用和研究我國曆代本草。1803年小野籣山根據我國《本草綱目》著成《本草綱目啓蒙》一書,成爲日本研究我國藥物的重要依據。1828年巖崎常正著《本草圖譜》。明治維新以後,舊日的本草發展爲現代的生藥學。1890年下山順一郎編著的第一版“生藥學”出版。

1803年法國人發現生物鹼,1806年德國人自阿片中提出了嗎啡鹼,此後開始了生藥有效成分的研究。

1838年德國學者闡明瞭細胞是植物體構造的基本單位以後,顯微鏡也被用來研究生藥的內部構造,成爲生藥鑑定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此期間,化學的定性定量方法也應用到生藥鑑定工作中。其後,生藥學的研究沿着形態學宏觀微觀)和化學的兩個方向發展。19世紀後半葉至20世紀初相繼有了熒光分析和色層分析法等的應用,更加豐富了生藥學的研究領域。使早期主要依靠外形和氣味鑑定生藥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觀。

生藥顯微鑑定方面,自從1916年英國生藥學家 Wallis創立了石松孢子法,以石松子參考標準用來測定混合粉末生藥的比例量或粉末生藥中外界摻雜物的含量,使粉末生藥的純度鑑定獲得了顯微定量方法的有力武器。其後又發展了一系列生藥的顯微定量常數測定,如柵表比氣孔指數脈島數等。

4.2.4.2 生藥學研究的發展

近來國外對天然藥物的研究工作很重視我國的經驗注意從植物藥中尋找新藥源。由於新技術、新儀器的不斷出現,所以此方面工作進展很快。如透射電子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放射自顯影技術的應用,促進了現代細胞學的發展,在微觀上從顯微結構進入到亞微、超微結構分子水平。在測定天然藥物化學成分結構方面,有紫外光譜、紅外光譜、質譜及核磁共振儀、X射線衍射儀、氣相質譜聯用儀、酶免疫、放射免疫等新的分析手段,大大推進了生藥化學成分及其定性定量分析的發展,使化學成分分離、測定達到了快速、準確、精微和高效的水平。因此,擴大了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提高了研究的速度。生藥學的發展已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有些國家生藥學研究的重點已逐漸轉向以植物化學的理論爲基礎的生源、生物合成途徑,以及植物化學分類等方面,並且已開始以植物化學的研究方法來鑑別生藥

生藥有效成分的不斷闡明及其分析方法的迅速發展,推動了人們對影響生藥品質的各種因素進行科學探討。首先是對影響生藥品質的各種生物學因素進行了研究,並利用這些生物學因素來提高藥用植物的產量和質量。接着又開展了對生藥採收、加工、貯藏等方面的研究,力求提高並保持生藥的優良品質。近幾十年來,人們在這些方面都獲得了不少成就。此外,用人工方法造成藥用植物遺傳因素的突變多倍體植物的形成,利用示蹤原子來探索有效成分在植物體內的形成過程及其影響因素,利用細胞組織培養方法來生產藥用植物活性成分,也已獲得了很大進展。

4.3 中藥鑑定

當今中藥鑑定工作的意義和重要性,越來越顯得突出,也是一個急待解決的難題。一方面它是中藥的各項工作之首,直接關係到中藥各項研究工作結論的正確與錯誤,臨牀療效的好壞,經濟效益的獲得與損失等;另一方面又必須看到其艱鉅性。因爲,我國中藥使用的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地區習用品各異,類似品、代用品、民間用藥不斷涌現,同名異物、異名同物的現象普遍存在;多數藥材是植物體(或動物體)的某一部分,有的藥材外形很相似藥材之間難於區別,要將商品藥材準確鑑定出具體品種,尚具難度。因此,中藥鑑定是一項重要而艱鉅的工作。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將推動中藥鑑定的迅速發展。

4.3.1 依據

4.3.1.1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簡稱《中國藥典》,是國家藥品的法典。它規定了藥品的來源、質量要求和檢驗方法。全國的藥品生產、供應、使用、檢驗和管理部門等單位都必須遵照執行。五十多年來,《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先後出版了七版,從1963年版起,開始分一、二部,一部收載藥材成方製劑,二部收載化學藥品、抗生素生物製品和各類製劑。1986年衛生部頒佈了進口藥材標準,載藥31種。1992年衛生部又頒佈了藥品標準(中藥材)第一冊,載藥101種。國家藥典對藥品的品種和質量均有明確的規定,其鑑別和檢查手段不斷提高,如1995年版一部,收載中藥材522種,中藥成方及單味製劑398種。比 1990年版新增藥材17種,新增製劑125種。藥材規定檢驗方法在量和質上都明顯高於1990年版,如有顯微鑑別項目的有322種(包括橫切面和粉末),薄層鑑別的150種,含量測定的105種。有11個品種採用“高效液相色譜法”,3個品種採用了氣相色譜法。41個品種採用分光光度法,17個品種採用薄層掃描法

4.3.1.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品標準》

簡稱《部頒藥品標準》,對在同時期該版藥典中尚未收載的品種和內容有所補充,也是國家藥品標準,各有關單位也必須遵照執行。

4.3.1.3 地方藥品標準(現已取消不用

是省、自治區或直轄市衛生局批准執行的藥品標準,在該地區的藥品生產、供應、使用、檢驗和管理部門等單位必須遵照執行,對其他地區無約束力,但可作爲參照執行的標準,其所載品種和內容上若與國家藥典或部頒藥品標準有重複和矛盾時,應首先按國家藥典執行,其次按部頒藥品標準執行。新版藥典凡例還明文規定,對本版藥典收載的藥材及製劑,均應按規定方法進行檢驗,如需採用其他方法,應將該方法規定方法比較試驗,根據試驗結果掌握使用,但在仲裁時仍以新版藥典規定方法爲準。

值得指出的是,由於我國的中藥資源極其豐富,品種繁多,在鑑定時一定有許多品種不是國家藥品標準和地方藥品標準所收載的,沒有藥用的法定依據。但爲了確定其品質,爲進一步研究分析地區藥用的可能性打下基礎,還可以根據有關專著進行鑑定

4.3.2 取樣

藥材取樣是指選取供檢定用的藥材樣品取樣的代表性直接影響到檢定結果的正確性。因此,必須重視取樣的各個環節。

取樣前,應注意品名、產地、規格等級及包件式樣是否一致,檢查包裝的完整性、清潔程度以及有無水跡、黴變或其他物質污染等,作詳細記錄。凡有異常情況的包件,應單獨檢驗

從同批藥材包件中抽取檢定用樣品,原則如下:

藥材總包件數在100件以下的,取樣5件;

②100~1000件,按5%取樣

③超過1000件的,超過部分按1%取樣

④不足5件的,逐件取樣

⑤貴重藥材,不論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樣

對破碎的、粉末狀的或大小在1cm以下的藥材,可用採樣器(探子)抽取樣品,每一件至少在不同部位抽取2~3份樣品,包件少的抽取總量應不少於實驗用量的3倍;包件多的,每一包件的取樣量一般按下列規定

①一般藥材100~500g。

②粉末狀藥材25g。

③貴重藥材5~10g。

④個體大的藥材,根據實際情況抽取代表性的樣品。如藥材的個體較大時,可在包件不同部位分別抽取。

將所取樣品混合拌勻,即爲總樣品。對個體較小的藥材,應攤成正方形,依對角線劃“×”字,使分爲四等分,取用對角兩分;再如上操作,反覆數次至最後剩餘的量足夠完成所有必要的試驗以及留樣數爲止,此爲平均樣品。個體大的藥材,可用其他適當方法取平均樣品,平均樣品的量一般不得少於實驗所需用的3倍數,即1/3供實驗室分析用,另1/3供複覈用,其餘1/3則爲留樣保存保存期至少1年。

4.3.3 中藥的雜質檢查

中藥中雜質的混存,直接影響藥材的純度。這些雜質係指:

① 來源與規定相同,但其性狀或部位與規定不符;

② 來源與規定不同的物質,無機雜質,如砂石、泥塊、塵土等。檢查方法可取規定量的樣品,攤開,用肉眼或放大鏡觀察,將雜質揀出,如其中含有可篩分的雜質,應通過適當的篩籮將雜質篩出。然後將各類雜質分別稱重,計算出佔樣品的百分比。如藥材中混存的雜質與正品相似,難以用肉眼鑑別時,應用顯微、理化鑑別試驗,證明其爲雜質後,計入雜質重量中。對個體大的藥材,必要時可破開,檢查有無蛀蟲、黴爛或變質情況。雜質檢查所用的樣品量,一般按藥材取樣法稱取。

4.3.4 中藥鑑定

中藥鑑定樣品非常複雜,有完整的中藥;有碎塊、飲片和粉末。因此,中藥鑑定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常用的鑑定方法有:來源(原植物、原動物和礦物)鑑定性狀鑑定顯微鑑定理化鑑定方法。各種方法有其特點和適用對象,有時還需要幾種方法配合進行工作,這要根據檢品的具體條件和要求靈活掌握。

4.3.4.1 來源鑑定

應用植(動)物的分類學知識,對中藥的來源進行鑑定,確定其正確的學名;應用礦物學的基本知識,確定礦物中藥的來源。以保證在應用中品種準確無誤。

4.3.4.2 性狀鑑定

就是用眼觀、手摸、鼻聞、口嘗、水試、火試等十分簡便的鑑定方法,來鑑別藥材的外觀性狀。這些方法在我國醫藥學寶庫中積累了豐富的傳統鑑別經驗,它具有簡單、易行、迅速的特點。性狀鑑定和來源鑑定一樣,除仔細觀察樣品外,有時亦需覈對標本和文獻。對一些地區性強或新增的品種鑑定時常缺乏有關資料和標準樣品,可寄送少許樣品到生產該藥材的省、自治區中藥材部門或藥品檢驗所瞭解情況或請協助鑑定。必要時可到產地調查,採集實物標本,瞭解生產、加工、銷售和使用等情況,以便進行鑑定研究。直觀性狀鑑定是很重要的,也是中藥鑑定工作者必備的基本功之一。

4.3.4.3 顯微鑑定

顯微鑑定是利用顯微鏡來觀察藥材組織構造、細胞形狀以及內含物的特徵,用以鑑定藥材的真僞和純度,顯微鑑定常配合來源、性狀理化鑑定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當藥材的外形不易鑑定,或藥材破碎或呈粉末狀時,此法較爲常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已將顯微鑑定應用到很多中藥中成藥製劑的鑑別中。進行顯微鑑定鑑定者必須具有植物(動物)解剖的基本知識,掌握製片的基本技術。顯微鑑定方法,因材料和要求的不同而不同。

4.3.4.4 理化鑑定

利用某些物理的、化學的或儀器分析方法鑑定中藥的真實性、純度和品質優劣程度,統稱爲理化鑑定。通過理化鑑定分析中藥中所含的主要化學成分或有效成分的有無和含量的多少,以及有害物質的有無等。

5 同類同名的科教書籍·中藥鑑定學

中藥鑑定學泛指同類同名的科教書籍[1]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76.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