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部血管損傷

普通外科 頸部損傷 頸部疾病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ǐng bù xuè guǎn sǔn shāng

2 英文參考

cervicular vascular injury

3 概述

槍傷、刺傷、切傷、爆炸傷和車禍,均可能造成頸動脈或合併頸靜脈損傷。常見的損傷類型爲側壁傷、撕裂傷或斷裂,亦可發生靜脈瘻。症狀有傷口出血腦神經功能障礙,局部可捫及血腫。頸部動脈橫斷傷,且伴有嚴重神經障礙體徵者,即使手術修復動脈裂口,終會因腦缺血時間過長而神經功能不得恢復。因此,只有對未引起嚴重腦神經功能障礙的頸動脈損傷病例,經做動脈修復術後才能取得效果。有些學者提出,術中阻斷頸總動脈血流後,可測定頸內動脈壓力,如果收縮壓在6.67kPa(50mmHg)以下者,說明同側腦半球血流不足,應該使用頸動脈內或外轉流法進行動修復。頸外動脈椎動脈或頸內靜脈損傷可做結紮術。如果頸內動脈挫傷缺損,可做頸外動脈與頸內動脈交叉吻合術。

4 疾病名稱

頸部血管損傷

5 英文名稱

cervicular vascular injury

6 分類

普通外科 > 頸部疾病 > 頸部損傷

7 ICD號

S15

8 流行病學

頸部血管損傷是頸部損傷的併發傷。多見併發於頸部穿入傷。Flint統計頸部血管損傷患者146例,97.8%爲穿入傷;Ruel統計,86%爲穿入傷;又Rubio等總結72例頸動脈損傷患者,除2例外,其餘均爲穿入傷。

據統計,頸部血管損傷以頸總、頸內、頸外、鎖骨動脈,以及頸外、頸內靜脈受傷的機會較多。

根據Ruel的統計受傷年齡7歲至68歲。其中以20~30歲較爲常見。在Sheely頸部穿入傷的632例中,男性爲537例,女性爲95例。年齡從2~70歲,平均年齡爲31歲。

9 頸部血管損傷病因

彈片傷、槍傷、刀傷、銳器傷及鈍性挫傷都能損傷頸部血管。刀傷及槍傷爲頸部穿入傷常見的原因。頸前三角區有頸動脈鞘及其他組織通過,故爲危險區。穿入傷易使該部位的血管損傷(圖1,2,3)。

10 病機

低速度的彈片與高速度的彈片穿入傷相比較,前者的損傷程度比較小,而高速度的彈片則對組織破壞性很大。

其次,對於各種不同原因的穿入傷,組織受傷的情況也有所不同。如刀傷一般呈直線的方向進入,如刀的長度和外形及進入的方向,行兇人和受傷者的位置,傷口的部位等都有一定的意義。彈片傷一般不呈直線,慢速槍彈和彈片穿入組織所經過的平面可因頸椎及下頜骨而發生偏斜。又血管結構如頸動脈鞘可使槍彈發生折轉。彈片所致大血管損傷並不常見,除非彈片接近頸部血管通過。當頸部偏轉或後仰時,血管被拉緊,槍彈也可直接擊中血管

頸部動脈損傷的病理變化與病因有直接關係,大部分動脈系直接損傷,如裂傷、穿入傷,但鈍挫傷也可造成動脈壁內的損傷。由於解剖關係,動脈常和靜脈神經伴行,因此血管損傷常伴有神經損傷。同時動脈損傷靜脈損傷嚴重得多。血管損傷可分爲3類:

10.1 血管損傷 

血管受到暴力打擊,管壁尚未破裂時,從表面看似乎完整,但實際上內膜層或肌層可能已經受損傷。這種損害雖然沒有立刻出血的危險,但可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如血栓形成,血栓脫落後在遠端動脈形成栓塞繼發性出血、假性動脈瘤動脈痙攣。

10.2 損傷動脈痙攣 

動脈受到鈍力打擊後,彈片在動脈壁擦過或存留,或動脈壁受到骨折片的刺激等,雖未使管壁破裂,但可使之痙攣。一般僅限於直接受傷部位,有時可波及動脈的全部及其分支,嚴重者可阻止血流通過。大多數痙攣在24h內自行消失。一般可用溫溼敷或1%~2%普魯卡因溼敷,不需特殊治療。如痙攣持久不消失,則應設法解除。可考慮使用節段性加壓擴張術,使痙攣血管逐段擴張。

10.3 血管破裂 

致傷物造成血管壁全部或部分裂斷時,按血管破壞的程度和性質,可分爲3種:

10.3.1 (1)切線破裂傷

切線破裂傷僅動脈壁一側破裂,因動脈壁的裂口被周圍彈力纖維平滑肌收縮所牽拉,裂口不但不能縮小,反而增大。故出血多而不易自行停止。

10.3.2 (2)穿入破裂傷

穿入破裂傷多爲彈片穿過動脈壁,動脈壁入口和出口兩處穿破傷,其出血的危險與切線破裂傷相同。

10.3.3 (3)完全橫斷

動脈完全斷裂時,開始出血劇烈而量大。但由於動脈的兩端發生蜷縮和損傷血管痙攣,同時伴有出血後血壓下降,易致血栓形成而使管腔閉塞,因此較小的動脈斷裂,也不一定立即發生嚴重出血致死。

11 頸部血管損傷的臨牀表現

由於穿入傷的類型及頸部損傷的部位各異,因此症狀不盡相同,尤其是合併有其他器官損傷時,更使症狀複雜化。

11.1 出血 

有大量出血或頸部周圍組織內有迅速形成的巨大血腫時,由於急性失血可致休克。但有時小的盲管傷或穿入傷合併有大血管斷裂或穿孔時,可僅有小量,甚至完全沒有外出血的體徵。

11.2 神經系統症狀 

根據Rubio 25年來對72例頸動脈急性損傷分析,其中25例有神經系統症狀,包括昏迷、輕偏癱、失語、單癱、全偏癱截癱面癱等,但以昏迷、輕偏癱單癱及輕偏癱加失語者較爲常見。

11.3 合併其他器官損傷 

血管損傷合併其他器官損傷,也比較常見。其中有氣管食管心臟胸膜、肺、胸淋巴導管、臂叢及喉等損傷。如系鎖骨動脈損傷,可在鎖骨動脈的部位出現血腫及臂叢的損害,同時失去外周的脈搏

11.4 呼吸困難 

由於頸部血管出血血腫的擴大,氣管或喉本身的損傷,可發生呼吸困難

11.5 血腫 

動脈椎動脈損傷,同時伴有或不伴有頸靜脈損傷時,其搏動性血腫症狀多在傷後第2天出現,有些在傷後第l~5天或更遲出現。動靜脈血腫一般比單純動脈血腫症狀出現爲早,有時在傷後幾小時可聽到雜音,而搏動的產生則在第3~4天后出現。

血腫和頸總動脈或頸內動脈相連通時,不僅在血腫部位可以聽到收縮期雜音,且雜音常沿頸總動脈和其分支向中樞和外圍傳播

動脈血腫的特點是有明顯的搏動,伴患側頭痛和放射性耳痛;頸內動脈血腫則有患側視盤水腫充血靜脈擴張,以及視力減退現象;椎動脈損傷時,則無這些症狀。又頸內動脈血腫可向咽腔突出,如誤診扁桃體周膿腫而作切開,患者可立即死亡。進食不慎也可使其穿破引起大量出血血腫若不及時處理,則可引起繼發感染,也可招致出血和腦部併發症。

一側頸總動脈和頸內靜脈血腫,由於循環障礙可發生偏盲,或有患側眼靜脈曲張,動脈收縮及視力減退的表現。動靜脈血腫的雜音比較明顯,不僅沿血管,而且可在遠離損傷的部位聽到雙雜音,患者自己也可聽到頸部有持續性雜音。這是由於顱骨鎖骨肋骨傳導所致。此外在局部還可以摸到持續性震顫。有時可以發生脈搏減弱和緩脈的現象,有的病例有前庭功能紊亂及嚴重頭痛

11.6 全身症狀 

出血嚴重者有心悸氣短口渴耳鳴頭昏、不安、驚慌、皮色蒼白、脈搏快、血壓低等症狀

12 頸部血管損傷的併發症

血管損傷有下列各併發症:

12.1 出血不止 

不能止住的出血是最嚴重的併發症,也是死亡最常見的原因。

12.2 血腫 

血腫形成後可逐漸擴大,壓迫呼吸道致發生呼吸困難

12.3 血栓形成 

血栓常發生血管修復移植術後。栓子脫落可引起大腦血液循環障礙,造成死亡或短暫性中樞神經系統的缺陷,如失語、偏癱視力減退或永久性失明

12.4 靜脈瘻 

頸部血管損傷因並列的動靜脈同時受傷所引起,在其上可聽到收縮期連續雜音。

12.5 假性動脈瘤 

假性動脈瘤血管壁部分裂傷或內膜層撕裂傷所致,血從動脈的缺損處流向周圍組織的空隙而形成血腫。含血的空隙可能擴大破裂,或血塊機化成爲結締組織的壁,而成爲具有收縮期搏動的腫塊(圖4)。

12.6 真性動脈瘤 

血管受傷後,其軟弱部位的動脈壁向外膨大,也具有收縮期搏動。但與假性動脈瘤不同點是血管壁並未破裂,只是向外逐漸膨脹而擴大。血管造影可以鑑別,假性動脈瘤充填後,排空延遲;而真性動脈瘤充填及排空比較快(圖5)。

13 輔助檢查

頸部血管損傷經急救處理,一般情況穩定後,可作X線檢查

13.1 頸部及胸部正、側位X線攝片

瞭解骨折和彈片、異物的存留與大血管的關係。上縱隔和咽後間隙陰影加寬及氣管移位等對診斷亦有幫助。

13.2 血管造影 

特別是對顱底及頸下段深處的血管損傷具有重要的診斷意義,因爲這些深部血管損傷不會有外出血及向外擴張的血腫血管造影一定要在患者情況穩定血壓正常,沒有活動出血的情況下進行。對於頸部他處沒有損傷體徵而有高度懷疑時,也可進行血管造影。對於血管損傷的併發症(如假性動脈瘤或動靜脈瘻)也是可靠的診斷方法,併發症有腦栓塞腦神經麻痹失明等。

血管損傷的診斷有很大幫助。

14 頸部血管損傷的診斷

14.1 病史 

有頸部外傷史。

14.2 臨牀表現

(1)頸部穿入傷可以找到入口及出口。盲管傷只有入口,沒有出口。鈍挫傷時頸部無傷口。

(2)有外出血休克症狀

(3)如有假性動脈瘤可聽到收縮性雜音。

14.3 輔助檢查診斷

14.4 以探查術確定診斷 

在Flint的146例、206根大血管損傷中,有45例(32%)無診斷性體徵,但因穿入傷的部位接近大血管,因此進行了探查術,結果確定了診斷。

15 頸部血管損傷的治療

頸部血管損傷的治療主要是制止出血,糾正休克保持血運及預防感染

15.1 一般治療原則

(1)糾正休克,迅速補充血容量。有酸中毒者,應同時糾正。

(2)對於頸部外傷出血,必須確定失血量的情況,如失血超過全身血量30%,並在繼續出血,需立即輸液,並補充失血量。

(3)必須作全面系統檢查,尤其是頭部、胸部及上肢。如上臂及頭部的脈搏情況良好,一般表示沒有大的動脈損傷。對於嚴重頸部損傷者,如單純處理頸部而忽略全身,常可發生殘疾或死亡。

(4)頸部損傷可牽涉其他器官,多與喉科、頜面外科及胸外科有關,必要時應請有關科室協助處理。

(5)急救及手術器械的準備,包括合適的縫線。

(6)良好的護理及嚴密的監護。

(7)注射破傷風抗毒抗毒素及大量抗生素,以控制感染

15.2 頸部血管損傷的處理原則 

頸部血管損傷一般以在手術室處理較好。外出血首先是用手指或用敷料壓迫止血。對深層的組織結構盲目地用血管止血,不僅不能達到止血的目的,反而會損傷鄰近的組織,如神經等;甚至還可進一步損傷血管,使失血更多,同時爲以後重建血循環帶來一定的困難。

15.2.1 (1)表淺的血管損傷

表淺的血管損傷可用結紮止血方法。當疑有或確有頸部大血管損傷時,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應避免在傷口操作以防止保護性血塊脫落,而發生無法控制出血

15.2.2 (2)大血管損傷的處理

①當頸總動脈無名動脈鎖骨動脈出血時,切不可忽視。首先應在急診室進行止血,壓迫其中1根或2根血管,以制止血液流入傷口,對止血及尋找與結紮出血血管都很有幫助。

②迅速輸入適量血液血漿

③維持呼吸道通暢亦極重要,如有呼吸道阻塞,可作氣管切開術或插管。爲了充分了解頸部血管損傷的情況,必須在氣管麻醉檢查和處理傷口。

④輸氧。

頸部血管損傷患者情況許可,必須採取緊急血管造影,以瞭解大血管情況,而作恰當的處理。

⑥經導管動脈栓塞是一種非外科手術的止血方法,暫時性球囊栓塞用於減少術中出血並可作爲動靜脈瘻的永久性治療。

手術療法休克已得到糾正,脈搏血壓穩定後,必須進行早期探查。

15.3 頸部損傷手術探查的適應

15.3.1 (1)血管損傷手術探查的適應

15.3.1.1 ①絕對適應

頸部傷口有活動出血;頸部傷口有過出血,同時血壓低下;口腔活動出血,但無口腔損傷;有油質清亮或牛奶狀液體從傷口流出(提示有乳糜瘻);頸部血腫擴大;上縱隔增寬;由於氣管移位使呼吸道受壓;頸部有收縮期雜音;上肢動脈、頸淺動脈、面動脈視網膜動脈脈搏;進行性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表示大腦血液循環障礙如頸動脈主幹栓塞);穿過頸闊肌的外傷。Sankran等認爲頸部血管受傷後,可能被血塊封住而無出血表現,一旦血塊脫落,可引起大出血而極危險,故建議凡穿過頸闊肌的外傷,應考慮探查大血管

15.3.1.2 ②相對適應

穿入傷的行徑接近大血管,有下列1種或2種以上情況者,必須進行探查。側位X線片,顯示咽側間隙增寬;X線片顯示頸椎橫突損傷(懷疑有椎動脈受累);血管造影陽性

15.3.2 (2)晚期併發症探查適應

頸部大血管栓塞,有神志改變、偏癱、失語、失明視野縮小;隱匿性出血,如頸部腫塊擴大、上縱隔增寬、鎖骨上飽滿、呼吸道受壓;動靜脈瘻(血管造影證實),出現脈壓寬(表示分流量大),加壓於血管時心動過速變慢(Branham徵),持續性收縮期及舒張期雜音;真性動脈瘤血管造影證實)頸部有收縮期雜音;假性動脈瘤血管造影證實);椎動脈損傷血管造影證實),後頸部傷口出血,壓迫頸總動脈仍不能控制,頸後三角部位有擴大的血腫,或有頸椎橫突骨折鎖骨下及胸腔出口的其他血管損傷血管造影證實),表現爲手或腳無脈搏血胸鎖骨上窩飽滿,從創口流出清亮油質或牛奶狀物質,表示有頸下段的胸淋巴管損傷

15.4 血管損傷的處理 

根據血管損傷的部位,一般分3部分。

15.4.1 (1)顱底部血管損傷的處理

修復顱底部大血管損傷是困難的。由於大腦血液循環發生障礙。常併發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缺陷,因此,要按手術適應證的情況進行手術。

手術途徑:顯露顱底大血管方法是通過乳突尖端作一切口,沿胸鎖乳突肌前緣,直達舌骨大角的外側面。然後,將胸鎖乳突肌拉向外側,二腹肌拉向內側,從頸靜脈孔向下暴露動脈鞘,直達頸動脈分支部位。

近來許多外科醫生採用耳顯微外科技術,來填塞頸內動脈的鼓室段,對於頸內動脈近端出血的壓迫止血,比從顱前窩進路要優越些。採用大的外耳道皮瓣,並將鼓膜分開。可在鼓岬前面很薄的骨板下面找到位於咽鼓管下面的頸內動脈。手術過程中用彎形手柄及小鑽頭磨骨部,同時連續用水灌洗,可減少對耳蝸的損害。

15.4.2 (2)頸部中段血管損傷的處理

在May所分析頸部血管損傷病例中,約有2%爲頸部中段血管受到損傷,手術按探查的適應證進行。頸部中段的任何血管損傷,除頸總及頸內動脈外,其他血管的分支都可進行遠端或近端結紮。

頸內靜脈、頸外動脈及其分支,或椎動脈的結紮,一般不會發生併發症及死亡,因此可用結紮的方法來代替修復術或移植術。

頸內動脈,頸總動脈或頸總動脈合併其他分支損傷的處理,一般從胸鎖乳突肌前緣作一斜形切口,以暴露上述血管。這種斜形切口上達乳突尖端,下至胸骨柄,將胸鎖乳突肌拉向外側,才能充分暴露頸總動脈及頸內動脈,找到其損傷部的近端及遠端。止血方法是直接加壓於出血部位。然後用溼潤的棉紗帶圍繞頸總動脈的近端及頸內外動脈的遠端,止血後在頸總動脈上切開小口,放入Javid鉗在頸動脈外鉗住分流管兩端。

上述步驟完成後,選用下列5種方法修復損傷血管

15.4.2.1 ①移位修復

頸內動脈的近端部分損傷或完全斷裂時,可採用移位修復術。此種移位術僅用於頸總動脈分叉處無損傷時,將頸內動脈的遠端與頸外動脈近端縫合而得到血液循環

手術方法:先結紮頸內動脈損傷段的近端,再切斷頸外動脈,將它的近端與頸內動脈損傷段的上端相吻合(圖6)。

15.4.2.2 ②側壁修補術

頸總動脈分叉部位或頸內動脈有小的裂傷,可用兒科Satinsky鉗夾住缺損部位。再用5-0 Tevdek線連續縫合,縫線保持1mm的距離。因側面縫合不會影響血流,故不需用Javid內分流管。大多數病例都採用側壁縫合修補術(圖7)。

15.4.2.3 ③對端修補術

如側端修復術後發生血管狹窄或影響血液循環,可用Javid內分流管作對端吻合術。採用對端修補術要犧牲一定長度的血管,故缺損部分不可超過1.5cm。修復血管是遊離頸總動脈及頸內動脈損傷的末端及近端,並切除損傷部分,然後將正常段作對端吻合。特別要注意縫合後不要有張力、狹窄或扭轉,因有發生血管栓塞的危險。如已有血栓形成損傷過長,可作靜脈移植術(圖8)。

15.4.2.4 靜脈移植

用自體靜脈移植來代替頸總動脈或頸內動脈段,對於有感染的傷口,該法比人造血管縫合的成活率要高得多,且靜脈移植很少發生栓塞。雖然靜脈壁很薄,但有頸部周圍組織的支持,是一種比較適合的方法。頸內靜脈移植物目前是最理想的,如其同時受到損傷,也可採用大隱靜脈作爲靜脈移植的材料。

尋找大隱靜脈可先在腹股溝韌帶下2.5cm處,觸到股動脈的跳動。再在股動脈的內側作一直切口分離組織,確定靜脈位置後,取50mg的肝素用50ml鹽水稀釋,注入靜脈以擴張之。結紮分支後,切斷大隱靜脈一段作爲移植物,將取出來的靜脈置於相反的方向,使瓣膜不會阻礙血流。把靜脈套在分流管上,可切除動脈損傷部分,將分流管插入動脈遠近兩端,先吻合靜脈的遠端,再將動靜脈的近端進行吻合,在未完全吻合前取出分流管。吻合後可以恢復大腦血液循環。Javid內分流管也可經過動脈的近端切開再取出來。切口用5-O Tevdek線縫合。手術後一般都不用抗凝劑(圖9)。

15.4.2.5 人造血管移植

靜脈的腔太小或缺損部分太長,則須採用其他方法,一般多用人造血管移植。但用於感染的傷口,不如靜脈移植方法可靠,由於感染血栓形成及狹窄,其成活率很低。

在縫合人造血管時採用Tevdek硅膠合成線比絲線好,因縫合後反應少,同時有抗感染能力。有時周圍組織感染,可使人造血管裂開,發生出血,導致死亡。

除上述方法外,還可採用單結紮、同種異體動脈移植術或靜脈修補術。

15.4.3 (3)頸下段血管損傷的處理

胸腔出口的穿入傷可能損傷大的動脈靜脈。由於血管是在鎖骨下,胸骨肋間隙後,位置很深,因此在這些部位的手術操作比較困難,大出血時很難控制,必須有良好的視野,才能成功地止血修復血管

對於主動脈弓無名動脈、頸總動脈鎖骨動脈椎動脈及其靜脈,可採用各種不同的切口(圖10)。

右側鎖骨動脈損傷時,必須切斷鎖骨,同時把鎖骨頭部與胸骨分開,這樣可暴露鎖骨動脈起點及右側頸動脈的頸下段。在少數情況下,可作胸骨劈開的切口,以控制近端出血

左側鎖骨動脈及主動脈出血可經過左側第3肋間隙開胸來控制。如果左側鎖骨動脈的遠端被損傷,可在鎖骨下作切口,並切除鎖骨暴露之。無名動脈主動脈弓升段的損傷,必須作胸骨柄切除術。同時在左側第3肋間隙作切口,可暴露左側頸動脈鎖骨動脈起點損傷。對這個部位的血管損傷,由於出血血管比較大,一般都採取側壁修補術,不會發生阻塞。血管損傷部位不超過1.5cm時,宜用對端修復術。如超過1.5cm,因自體靜脈移植口徑太小,可採用人造血管修復。對於大的靜脈損傷,結紮是有效的方法,但不適用於動脈損傷,因將其結紮後,即使不產生壞死,約有30%患者發生血液循環不足的現象。

假性動脈瘤的治療:都可以採用側面修復術或結紮術而獲得成功。

真性動脈瘤的治療:創傷所致的動脈瘤多爲囊性動脈瘤。瘤體從動脈一側凸出,囊壁保留原動脈壁之各層次,彈力纖維出現斷裂。

手術時可切除動脈瘤血管斷端直接吻合,不需修補,若頸動脈缺損過多,以自身大隱靜脈爲最好的移植材料。

總的來說,動脈損傷修復已有幾十年的歷史,一般常用對端縫合修復術,對割傷的血管,如主動脈弓及頸動脈則採取側端縫合術,可獲得良好的效果。對於動脈損傷而傷口有感染患者,採用自體靜脈移植成功率高,效果較好;如用人造血管移植,雖然可獲得成功,但多數出現併發症,最好不用

15.5 術後處理 

傷血管常常發生痙攣,修復後的血管亦可因痙攣而使血流中斷。使血管閉塞的另一原因是血栓形成,故對痙攣和血栓的防治是處理血管傷的重要問題。

15.5.1 (1)血管痙攣的處理

挫傷、擠壓和撕裂傷引起的血管痙攣,手術暴露後可見管徑明顯變細,嚴重者可呈白色索條狀,可使少量血液通過,或完全閉塞使血流中斷。一般可用溫水溼敷、2.5%罌粟鹼溼敷、l%~2%普魯卡因溼敷或外膜剝離(動脈周圍交感神經切除)等解除之。有些頑固性動脈痙攣不能用上法解除者,用節段性加壓擴張術亦獲得良好效果。

節段性加壓擴張法:將痙攣的血管暴露後剝離其外膜,從痙攣的血管近端開始,在間距5cm處夾住,並將其分支亦夾住,用較細的針頭,將溫熱肝素鹽水溶液肝素65mg稀釋於生理鹽水1000ml中)加壓,由管壁穿刺注入。擴張後,逐段將血管夾下移,使痙攣血管逐段擴張。

交感神經節阻滯、補充血容量和注意保暖:也是防治血管痙攣的有效措施。據陳中偉等報道,針刺相關穴位耳針交感內分泌等穴)對解除血管痙攣也有良好效果。

15.5.2 (2)抗凝劑的使用

血栓形成是手術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於受傷修復後的血管易有血栓形成,故術後常規使用抗凝劑。常用的抗凝劑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15.5.2.1 肝素
15.5.2.1.1 A.抗凝作用

在開始凝血時,可阻止凝血因子Ⅸ被激活;抑制纖維蛋白原凝血酶變成纖維蛋白;大劑量使用可減少血小板的黏着性。

15.5.2.1.2 B.使用方法

肝素發生作用迅速(10~15min),作用消失快(2~6h)。一般靜脈注射每天用量爲200~300mg,加於5%葡萄糖液1000ml內靜脈滴注;亦可每4~6h靜脈注射50~100mg。

肝素在應用中是否已起到作用很難測定。個別患者肝素反應不同,用後常有滲血現象,出血明顯時可用魚精蛋白中和之。

15.5.2.2 低分子右旋糖酐

低分子右旋糖酐是平均分子量爲40000的葡萄糖聚合物的混合物

15.5.2.2.1 A.抗凝作用

可降低血的黏稠度;改變血小板的數目;在血管內膜的表面形成一薄膜,以阻止由血管壁來的凝血酶原;可增加紅細胞的陰電荷,因而增加了紅細胞互相排斥之力,避免了互相集結。

15.5.2.2.2 B.使用方法

每天用量可爲500~1000ml,靜脈滴入,連續使用數天,並不發生毒性反應,對休克傷員可用至休克恢復以後。

15.5.2.2.3 C.禁忌

血小板減少症、充血性心力衰竭腎臟疾患。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後,約70%在數小時內由腎臟排出,故有一定利尿作用,但也容易引起水電解質特別是鈣離子的丟失,故在使用中須注意電解質的調整。其他合併症是出血過敏反應,但較少見。

15.5.2.3 雙香豆素

雙香豆素的主要作用抑制肝臟產生凝血酶原。用藥後在24~48h後才起作用,但維持時間較長,可由腸道吸收,故適宜口服,開始用量可爲每天150~ 200mg,2天后減爲每天25~50mg。在服藥期間,每日要檢查凝血酶原時原時間,若凝血酶原時原時間減至正常人的10%~20%,服藥量應減半。減至10%以下時應立即停藥。

使用雙香豆素的合併症是凝血酶原過低,引起血尿和黏膜出血發生出血後除停藥外,須立即靜脈注射維生素K1或輸入新鮮血液。注射維生素K1後,約6h起作用

15.5.2.4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有減少血小板黏附聚集血細胞集結的作用,可改善微循環。每天劑量可爲1.5~3.0g,分3次服用。

以上抗凝藥物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作用快,但維持時間短,故適於在短期內(3~6天)使用。對血管挫傷較重,需要長時間抗凝者,則宜換用雙香豆素,一般可用至2~3周。

16 預後

預後與損傷的部位、嚴重性及有無其他器官合併傷有關。頸中部大血管損傷發生出血休克及腦血循環障礙,故病死率高。但早期手術處理可降低病死率,根據Fogelmon等的報道,血管損傷超過6h而作手術者,將增加病人的病死率。早期手術探查也很重要,Sinkler等認爲所有頸部穿入傷靠近大動脈時,須進行常規探查術,這樣可降低病死率。據Lindsay比較,早期探查病死率爲10.7%,晚期探查病死率爲30%。近年來由於麻醉及手術方法的改進,抗生素的發展,氣管切開術的採用,以及血管修復方法的日趨完善,病死率已由過去的18%下降至7%。Rubio分析72例,其中單純頸動脈損傷的病死率已降至6%。在Flint所觀察的146例頸下段血管損傷者,只有11人死亡,病死率爲7.5%。因此,對於頸部血管損傷患者,要早期適當處理,可降低病死率。Bradlley認爲手術前有中樞神經缺陷者,病死率較高。

頸部血管損傷患者的死亡原因多爲大出血所致,有的除血管損傷外,還有其他器官損傷及腦缺氧,亦與死亡有關。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