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病論》

清 雷豐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食瀉

(附∶飲瀉)食瀉者,即胃瀉也。緣於脾爲溼困,不能健運,陽明胃腑,失其消化,是以食積太倉,遂成便瀉。其脈氣口緊盛,或右關沉滑,其證咽酸噯臭,胸脘痞悶,惡聞食氣,腹痛甚而不瀉,得瀉則腹痛遂松,當用楂曲平胃法治之。又有渴能飲水,水下復瀉,瀉而大渴,名爲溢飲滑瀉,即《金鑑》中之飲瀉,良由水漬於胃而然,宜用增損胃苓法去厚朴蒼朮,加白朮甘草治之。近來之醫,飲、食混稱者多,豈可不爲分別哉!或問∶先生之書,專爲六氣而設,今痰瀉、食瀉,不關六氣,亦雜論其中,究系何意?答曰∶痰從溼生,溼非六氣之一乎?食瀉即胃瀉胃泄五泄之一,越人謂溼多成五泄,食瀉豈無溼乎?前論飧泄洞泄,皆因伏氣致病,其寒瀉因寒,火瀉因火,暑瀉因暑,溼瀉因溼,然痰瀉、食瀉,雖因痰食,亦難免乎無溼,而飧、洞寒、火、暑、溼等瀉,偶亦有痰食相兼,兼證如文本之搭題,弗宜顧此失彼,醫者不可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