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病論》

清 雷豐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溼瀉

內經》雲∶溼勝則濡泄,《難經》曰∶溼多成五泄。可見泄瀉之病,屬溼爲多。溼侵於脾,脾失健運,不能滲化,致HT門不克泌清別濁,水谷併入大腸而成泄瀉矣。溼瀉之爲病,脈象緩澀而來,瀉水而不腹痛,胸前痞悶,口不作渴,小便黃赤,亦或有腹中微痛,大便稀溏之證。考治溼瀉之法,惟念莪先生可宗,乃曰滲利使溼從小便而去,如農人治澇,導其下流,雖處卑監,不憂巨浸。經曰∶治瀉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若此論之,必當滲利膀胱,宜用通利州都法,則瀉自得止矣。或問曰∶觀先生是論,既引《內經》之濡泄,復引《難經》之五泄,何書中不列濡泄之門,又不發五泄之論,如斯簡括,詎無掛漏乎?答曰∶濡泄洞泄洞泄之病,已論於前。五泄即胃、脾、大腸小腸、大瘕也。考《五十七難》中,胃泄脾泄,即今之食瀉也,大腸泄小腸泄大瘕泄,即今之痢疾也。食瀉、痢疾,皆詳於後,可弗置論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