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的坐骨神經痛相當於中醫的什麼病?

問答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問:西醫的坐骨神經痛相當於中醫的什麼病?
答:

坐骨神經痛指沿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佈區的疼痛,即在臂部、大腿後側、小腿後外側和足外側的疼痛[1]。是由於坐骨神經根受壓所致。疼痛可以是銳痛,也可以是鈍痛,有刺痛,也有灼痛,可以是間斷的,也可以是持續的[2]。通常只發生在身體一側,可因咳嗽、噴嚏、彎腰、舉重物而加重[2]

西醫的坐骨神經痛中醫學痹證”範疇[1]。臨牀上多按風寒溼頑痹筋痹等論治。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關於痹證的專論,雖然所涉及面較廣,其中也包括本病在內。漢代張仲景從實踐中總結出了治療歷節病、風溼痹甘草附子湯烏頭湯等,至今仍應用於本病臨牀。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賊風候》中對本病症候作了明確描述:“其傷人也,但痛不可得按抑,不可得轉動,痛處體卒無熱。”唐宋時期,治療方法有較大的拓展,除內服藥外,還廣泛採用鍼灸藥酒膏摩等法,宋代又擴充蟲類藥物,使療效進一步提高。至金元時期,將本病另立痛風一名,對病因病機作了較深入的探討。明清時期,認識更趨深人,特別是清代王清任提出的血瘀致痹的觀點,及所創制的身痛逐瘀湯,對現代醫家仍有重要的影響。

現代用中醫鍼灸治療坐骨神經痛的最早臨牀資料見於1954年。自此之後,直到60年代,有關文章不少,但內容多以鍼灸治療爲主。從60年代後期起,以中醫藥草藥治療本病的臨牀報道日益增多。80年代以來,坐骨神經痛中醫治療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辨證分型與專方治療並重。辨證分型逐步趨向統一,專方治療,多以傳統方劑進行隨證加減,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方面的資料有日益增長之勢。二是藥物治療與鍼灸治療並重。鍼灸具有良好的鎮痛效果,是本病重要療法,已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有人統計用各種穴位刺激法治療1471例坐骨神經痛患者,其總有效率達97.5%。三是內外合治或綜合治療之法引起重視。所謂內外合治是指內服藥與外敷藥同用,這是因爲坐骨神經痛在病位上多屬經筋部分,較爲表淺,外用藥物易發揮作用綜合治療是指中醫藥與其他療法,諸如鍼灸推拿氣功等結合應用,取長補短,以提高療效。目前,中醫鍼灸治療坐骨神經痛的總有效率在90%以上。

在機理研究方面,做得較多的是針刺治療坐骨神經痛的鎮痛機理研究。已檢測到,針刺後,病人周圍血相5-HT,cAMP、cGMP、PGE2,PGF2α均有改變,表明其鎮痛作用有一定生理基礎。近來還發現,坐骨神經痛病人針刺後皮膚的阻抗值、患肢的肌肉震顫率及血流量都有統計學意義的改變,並與臨牀療效相吻合。另外,還對某些方劑藥物坐骨神經痛的止痛作用進行過藥理上的探討,但實驗研究做得較少,今後有必要引起重視。

詳見坐骨神經痛條。

關聯詞條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