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羽病毒

病毒 生物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chì yǔ bìng dú

2 英文參考

Akabane virus

3 中文名稱

赤羽病毒

4 英文名稱

Akabane virus

5 分類類型

7 赤羽病

赤羽病(Akabane disease),又稱阿卡班病,是牛、羊的一種以流產早產死胎胎兒畸形、木乃伊、新生胎發生關節彎曲積水無腦綜合症(Arthrogryposis-Hydranencephaly Syndrome,簡稱AH綜合徵)爲特徵的病毒傳染病。AH綜合徵早在20世紀30年代首先在澳大利亞羊羣中暴發,卻世紀40年代末,日本也暴發本病,但其病原長期不明,直到1961年在日本羣馬縣赤羽村的伊蚊和庫蚊體內分離病毒,乃命名爲赤羽病病毒,也稱阿卡班病病毒(Akabane disease virus)。隨後證實澳大利亞、非洲和中東地區流行的AH綜合徵的病原也是這種病毒。在亞洲現已分離病毒的國家和地區除日本外,還有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巴基斯坦、泰國和我國臺灣省。1990年證實我國上海、北京、天津、山東、河北、陝西、甘肅、吉林、內蒙古、安徽、湖南等地均存在本病。本病的流行對養牛、養羊業的發展構成巨大威脅,已引起普遍重視。

8 赤羽病毒的基本特徵

赤羽病的病原是赤羽病病毒,是布尼亞病毒科(Bunyaviridae)正布尼亞病毒屬的成員。病毒顆粒呈球形,有囊膜,直徑90~100nm。表面有糖蛋白纖突。病毒含單股RNA,由大、中、小3種分子組成,分別與核衣殼蛋白構成螺旋狀核衣殼,核衣殼的直徑爲2~3nm。病毒含4種蛋白,G1、G2、N、L,G1和G2爲糖蛋白,具有血凝素活性和中和抗原位點,並決定病毒毒力,N爲核蛋白,具有補體結合抗原位點,L爲脂蛋白,具有複製轉錄活性。病毒胞漿複製,以出芽方式釋放。本病毒適於多種細胞培養,易增殖併產生細胞病變,除適應牛、豬、豚鼠和倉鼠腎細胞以及雞胚原代細胞培養外,還能適應於Vero、BHK-21、HmLu-1等各種傳代細胞,其中HmLu-1細胞株敏感性高。實驗動物中小鼠易感,小鼠腦內接種可引起腦炎致死,但腦以外途徑接種不感染;倉鼠對本病毒雖較易感,但以孕鼠的腹腔或皮下接種時,纔可導致胎兒感染病毒存在於血液、肺、肝、脾、胎兒胎盤中,以胎兒胎盤的毒價爲最高並能較長期分出病毒。將病毒接種雞胚卵黃囊內,能引起雞胚發生積水無腦綜合徵大腦缺損、發育不全和關節彎曲等異常體態。病毒不耐乙醚氯仿,對56℃,低pH和0.1%脫氧膽酸敏感病毒凝集性和溶血性,通過提高鹽濃度和適當的pH(pH5.9),病毒凝集鴿和鵝的紅細胞,通過反覆凍融可增強病毒對鴿紅細胞溶血活性,但當凍融超過10次時,溶血活性即不再增加,溶血活性在37℃時最高,O℃時幾乎不發生。對牛、羊、豚鼠、小鼠和1日齡雞的紅細胞溶血活性。本病毒爲嗜神經性病毒,乳鼠對該病毒易感性最高,接種後出現神經病變。在迄今分離到赤心病病毒株中,該病毒存在4個型。

9 流行病學

懷孕的牛、綿羊和山羊赤羽病毒最易感,圍產期的胎兒常受到感染。馬、水牛、駱駝也可感染,人和豬的易感性較低。病毒主要由吸血昆蟲傳播,在澳大利亞是短附庫蠓,在日本是三帶喙庫蚊和騷擾伊蚊,有的國家從按蚊體內分離病毒,因而本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在日本異常分娩發生於8月份,10月份達到高潮,並可一直延續到次年3月,但在同一地區連續發生的情況較少見。據報道,蟲媒帶毒後可借風力到達不同地區,再度叮咬易感動物引起病的流行。有試驗證明,用本病病毒胸腔接種庫蠓,病毒可在其體內複製並至少能在體內持續9d。

赤羽病毒可引起多種動物感染,除耕牛、乳牛和肉牛易感外,日本、澳大利亞等國還從馬、羊、豬、駝和猴等動物體內分離出ADV。因爲本病主要通過吸血昆蟲傳播,故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地區性。儘管本病的發生具有季節性和地區性,但同一頭母牛連續兩年產異常胎兒的幾乎沒有。在同一地區連續兩年發生的極少,即使發生頭數也很少。

10 赤羽病的症狀與病變

感染赤羽病的孕牛,一般不現體溫反應和臨牀症狀。特徵性的表現是妊娠異常分娩,多發生於懷孕7個月以上或接近妊娠期滿的牛。感染初期胎齡越大的胎兒早產發生的越多。中期因體型異常如胎兒關節彎曲、脊柱彎曲等而發生難產。即使順產,新生犢也不能站立。後期多產出無生活能力的犢牛或瞎眼的犢牛。綿羊在懷孕1~2個月內感染病毒後,可產生畸形羔羊,包括關節彎曲、腦積水和元腦症。病理變化主要是胎兒體形異常(關節脊柱頸骨彎曲等)、大腦缺損、腦形成囊泡狀空腔、軀幹肌肉萎縮並變白。組織學檢查感染時間較短的流產胎兒呈非化膿性腦脊髓炎大腦脊髓血管周圍有淋巴細胞細胞浸潤神經細胞變性神經細胞周圍有神經膠質細胞聚集;流行中後期的病例,表現脊髓前角神經細胞減少和消失,由於前角神經細胞是骨倍肌的運動中樞,因此這些中樞神經細胞的死亡使其控制下的肌肉變性萎縮

11 赤羽病的診斷

根據流行特點、臨牀表現和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但確診必須進行實驗室檢查,包括病原學鑑定血清學試驗。病原學鑑定時,可將病料接種於小鼠腦內,一般在接種後6d左4右發病,傳第2代時2-5d死亡,收穫鼠腦,分離病毒;或取病料接種HmLu-1細胞或Vero細胞,2~4d後出現細胞病變,4-5d後出現蝕斑;也可取上述死亡鼠腦或感染細胞培養物用免疫熒光技術檢查病毒抗原血清學試驗,可用未喫初乳的新生犢牛或流產胎兒血清,做中和試驗、瓊脂擴散試驗、補體結合試驗、血凝和血凝抑制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或斑點免疫吸附試驗。

目前國內報道的試驗方法較少,所見的只有微量中和試驗和瓊脂擴散試驗。在上述各種血清學試驗中,以中和試驗結果較爲可靠。

12 赤羽病的防治

加強進出口檢疫防止病原傳入,改善環境衛生徹底消滅吸血昆蟲及其孽生地,制定計劃定期進行疫苗接種,是預防赤羽病的三項有效措施。日本和澳大利亞用HmLu-1細胞培養病毒,用甲醛滅活,添加磷酸鋁膠作爲佐劑,製成滅活苗,在流行季節到來之前,給妊娠母牛和計劃配種牛接種兩次,免疫效果良好。在日本,已研製出弱毒苗,據說其效果優於滅活苗。

由於赤羽病主要由吸血昆蟲引起,因此,消滅畜舍內的蚊子、庫蠓等吸血昆蟲對本病有一定預防效果。最可靠的預防方法是:在流行期之前對妊娠家畜及預定配種的家畜進行赤羽病疫苗接種,可得到充分的免疫力。目前所用疫苗滅活苗和活苗兩種,活苗爲30℃下,在HmLU-1細胞上致弱的弱毒疫苗。Kurogi等(1977)將OBE1株赤羽病病毒接種HmLU-1細胞吸附90min後加入維持液,繼續培養,當其出現明顯細胞病變時,收集細胞培養液,3000r/min離心10min後,取上清液應用或置於8℃低溫保存備用。制苗時加入0.1%福兒馬林,感作24h,使其完全滅活。最後加入氫氧化鋁膠作爲佐劑。給牛注射兩次,間隔4周每次3mL,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犢牛和妊娠羊在如上接種以後,用強毒進行攻擊,不發生病毒血癥和胎兒感染。現在對該病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