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祕·陽虛證 2018年08月17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定義

便祕·陽虛證(constipation with yang deficiency syndrome[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又稱陽虛便祕,是指陽氣不足,以大便艱澀,排出困難,面色晄白,四肢不溫,喜熱怕冷,小便清長,或腹中冷痛,拘急拒按,或腰膝酸冷,舌淡,苔白或薄膩,脈沉遲或沉弦等爲常見症的虛祕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脾腎雙虛證多由久服瀉劑,苦寒作脾,房勞過度,精虧腎虛,致脾虛氣弱傳送推導無力,腎虛精耗不能蒸化津液,溫潤腸道,使糞便當出不能出而成。其特點是糞蓄腸間而無便意,雖有便意而努掙乏力,便出十分艱難,排時汗出短氣,便後疲乏不堪。伴有頭眩耳鳴,氣喘心悸,腰痠背痛,腹脹喜暖,小便清長,納呆食少,排便需長期依賴瀉劑,不服瀉劑就數日不行,舌淡苔厚膩,脈虛等症。

便祕·陽虛證的症狀

便祕·陽虛證患者大便祕結,排出困難,面色蒼白無華,時作眩暈、心悸,甚則少腹冷痛、小便清長、畏寒肢冷,腹中冷痛,或腰膝酸冷,舌淡,苔白潤,脈沉遲[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69-71.[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70-73.

證候分析

陽氣虛衰,陰寒內結:陽氣虛衰,寒氣內生,大腸傳導無力,故大便祕結。脾虛不健,不能生化氣血,故面色蒼白無華。脾腎陽虛,腦竅失養,或痰飲上擾清空,故時作眩暈。腎陽虛,不能化氣利水,水氣凌心,故見心悸。陽虛陰寒內盛,氣機阻滯,故少腹冷痛。腎陽虛溫煦無權,故小便清長、胃寒肢冷。舌淡、苔白潤、脈沉遲,均爲陽虛內寒之象。[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69-71.[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70-73.

便祕·陽虛證的治療

方藥治療

補益脾腎,培本通便法:腎主五液、脾主散精,腎在下而主氣化,脾居中而司運輸,津液充,氣化行,則大便調暢。脾失輸布過化,腎失溫煦滋潤,則大便祕結,故益脾補腎法是治療頑固性便祕的大法。脾虛中氣不足,無力宣導大腸的氣虛便祕,可用補中益氣湯增當歸尾,加肉蓯蓉、威靈仙。腎陽虛氣化失職可用濟川煎加半硫丸。可用運腸通便湯治療頑固性便祕:肉蓯蓉15g,懷牛膝10g,熟地黃、當歸、白朮各15g,威靈仙10g。本方雙補脾腎,不燥不寒,以加強脾腎對在腸宣導運化,推動排便。對老年,久病、產後及久服瀉劑形成的脾腎雙虛便祕有較好作用,虛中夾實,腹脹結甚者可加萊菔子、厚朴各10g。脾腎陽虛,腹冷便結者,加韭萊子、葫蘆巴各10g。

鍼灸治療

[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69-71.

治法:補腎健脾,助陽溫通。

選穴:以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穴爲主。取氣海、照海、石關、腎俞、脾俞、三陰交、天樞穴。

隨證配穴:脫肛者,加長強、百會。腰冷痛者,加委中、命門。

刺灸方法:針用補法,並可灸。

方義:氣海、照海、石關、腎俞補益腎氣,助陽驅寒,溫煦下焦以散凝結。三陰交、脾俞可溫補脾陽,以利健運之功。更配天樞疏調大腸氣機。

飲食療法

治法

便祕·陽虛證治宜溫陽通便[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70-73.

推薦食材

便祕·陽虛證患者建議食用韭菜、鎖陽、胡桃仁、羊肉、生薑、山藥等[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70-73.

推薦食療方

[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70-73.

1.鎖陽粥(《中國藥膳學》):鎖陽15g,粳米50~60g。洗淨鎖陽,切片,與粳米同煮,一次食。

2.當歸生薑羊肉湯(《金匱要略》):當歸30~60g,生薑30g,羊肉250g。將羊肉去羶後,切成3cm見方小塊,和當歸、生薑、料酒、鹽各少許煮湯,至羊肉爛熟即可。

3.韭菜炒胡桃仁(《方脈正宗》):韭菜200g,胡桃仁50g,麻油、食鹽各適量。胡桃仁開水浸泡去皮,瀝乾備用;韭菜切成寸段備用。麻油燒至七成熱,加入胡桃仁,炸制焦黃,再放入韭菜、食鹽,翻炒至熟。

關於便祕

便祕(constipation[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爲病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59.。見《雜病源流犀燭·大便祕結源流》。即大便祕結[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59.。又稱大便難[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20.。是大便祕結不通,排便時間延長,或欲大便而艱澀不暢的一種病證。便祕雖屬大腸傳導功能失常,但與脾胃及腎臟的關係甚爲密切[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70-173.。其發病的原因,有燥熱內結,津液不足;情志失和,氣機鬱滯;以及勞倦內傷,身體衰弱,氣血不足等[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70-173.

熱祕現常分爲實祕(包括熱祕氣祕冷祕等)、虛祕(包括氣虛證陰虛證陽虛證血虛證等)進行辨治,詳見便祕條。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