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飛蝨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ái bèi fēi shī

2 註解

白背飛蝨屬同翅目,飛蝨科。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發生,以長江流域各省發生較多。主要爲害水稻,也可爲害小麥、高梁、玉米茭白甘蔗等。以成蟲若蟲羣集在稻莖稈莖部刺吸汁液,成蟲產卵時可劃破莖葉組織,嚴重時導致死稈倒伏。還可傳播水稻黑條矮縮病。

3 白背飛蝨識別

成蟲:有長、短翅型。長翅型,體長3.8~4.5毫米,灰黃色,頭頂顯著向前突出,前胸背板黃白色,中央有3條不明顯的隆起線,小盾片中央黃白色,雄蟲兩側黑色,雌蟲兩側茶褐色,前翅半透明,兩前翅會合線中央有一黑斑。短翅型雌成蟲體長4毫米左右,色較暗,體肥胖。翅短,僅及腹部的一半。短翅型雄蟲很少見。

卵:長0.8—1毫米,長橢圓形,稍彎,卵塊中卵粒成單行,排列較鬆散,卵帽不露出產卵痕。

若蟲:共5齡。3—5齡若蟲體灰褐色,第3、4腹節背面各有1對乳白色三角形斑。

我國大多數稻區的初次蟲源都是從南方熱帶稻區逐代逐區遷飛而來,在安徽省發生爲害的盛期在7、8月份。成蟲平時多在水稻莖稈和葉背取食,有趨光性和趨嫩綠習性。卵多產於水稻葉鞘肥厚部分的組織中,也有的產於葉片基部中脈內。產卵痕初呈黃白色,後逐漸變爲褐色條斑。每頭長翅型雌蟲可產卵300~400粒,短翅型比長翅型產卵量多約20%。若蟲多生活於稻叢下部。

白背飛蝨對溫度適應性較強,30℃或15℃時都可正常生長發育。對溼度要求較高,以相對溼度80%~90%爲宜。一般初夏多雨、盛夏乾旱是大發生的預兆。可取食各生育期的水稻,但以分櫱盛期至孕穗抽穗期最爲適宜。水稻臘熟期後則大量向外遷出。凡密植增加田間廕庇度、田間溼度高,多施和偏施氮肥,不適時擱田、烤田,尤其是長期淹水的稻田,白背飛蝨發生爲害都較重。天敵種類與褐飛蝨基本相同,對其發生量影響很大。

4 白背飛蝨防治

參照褐飛蝨進行。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