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

食材 中藥材 中醫學 食療 清熱生津 解酒 潤燥止渴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ān zhè

2 英文參考

sugarcane[朗道漢英字典]

sugar cane[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cane[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Saccharum officinarum[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甘蔗禾本科甘蔗屬植物,原產於熱帶、亞熱帶地區。甘蔗是一種高光效的植物,光飽和點高,二氧化碳補償點低,光呼吸率低,光合強度大,因此甘蔗生物產量高,收益大。甘蔗是我國製糖的主要原料。

新植甘蔗採用栽種甘蔗苗繁殖,栽種後不久即生根,長出許多嫩芽,形成叢狀。收割時僅收割甘蔗莖,將根仍留在土壤內,即宿根,來年,宿根重新分枝生莖;因此,甘蔗爲多年生植物,它的收穫多的可達7~8次,在中國一般爲3次,即三年後挖去宿根,重新種植。

4 甘蔗的別名

竹蔗、糖蔗

5 甘蔗營養價值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甘蔗中含有豐富的糖分、水分,此外,還含有對人體新陳代謝非常有益的各種維生素脂肪蛋白質有機酸、鈣、鐵等物質。甘蔗不但能給食物增添甜味,而且還可以提供人體所需的營養和熱量。

6 挑選甘蔗

優質甘蔗選擇:鑑別甘蔗時應掌握“摸、看、聞”的原則,摸就是檢驗甘蔗的軟硬度;看就是看甘蔗的瓤部是否新鮮(新鮮甘蔗質地堅硬,瓤部呈乳白色,有清香味);聞就是鑑別甘蔗有無氣味黴變甘蔗質地較軟,瓤部顏色略深、呈淡褐色,聞之無味或略有酒槽味;

7 甘蔗的適合人羣

一般人羣均可食用,脾胃虛寒、胃腹寒疼者不宜食用。

8 甘蔗食療功效

甘蔗味甘、性寒,歸肺、胃經

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和胃止嘔滋陰潤燥等功效;

主治口乾舌燥,津液不足,小便不利大便燥結消化不良,反胃嘔吐呃逆高熱煩渴等。

9 甘蔗的食用方法

竹蔗有兩種,皮色深紫近黑的甘蔗,俗稱黑皮蔗,性質較溫和滋補,喉痛熱盛者不宜;皮色青的青皮蔗,味甘而性涼,有清熱之效,能解肺熱和腸胃熱

民間常用蔗汁、葡萄酒各50克,混合服,早晚各一次,對治療慢性胃炎反胃嘔吐有很好的療效。

10 甘蔗的食用禁忌

不能食用那些被真菌感染變質的甘蔗,否則,喫後會引起嘔吐抽搐昏迷中毒症狀

11 黴變甘蔗中毒

黴變甘蔗中毒是指食用了保存不當而黴變甘蔗引起的急性食物中毒[1]。常發於我國北方地區的初春季節[1]甘蔗黴變主要是由於在不良的條件下經過冬季長期儲存,到次年夏季出售過程中,微生物大量繁殖[1]。有的甘蔗在收割時未完全成熟含糖量低,可能更有利於黴菌生長繁殖,食後即可發生中毒[1]

11.1 中毒機制

黴變甘蔗質軟,瓤部比正常甘蔗色深,呈淺棕色,聞之有輕度黴味[1]。從黴變甘蔗中可分離真菌,稱爲甘蔗節菱孢黴[1]。其毒素爲3-硝基丙酸,是一種神經毒,主要損害中樞神經系統人中毒後引起腦組織瀰漫性水腫和多發性軟化竈,尤以腦幹病變嚴重[1]

11.2 臨牀表現

食用黴變甘蔗中毒潛伏期短,最短僅十幾分鍾,中毒症狀最初爲一時性消化功能紊亂,噁心嘔吐、腹疼、腹瀉、黑便,隨後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如頭昏頭痛、眼黑和複視[1]。重者可出現陣發性抽搐抽搐四肢強直、屈曲內旋、手呈雞爪狀,最有特徵性的是眼球向性凝視(大多向上)、瞳孔散大,繼而進入昏迷[1]患者可死於呼吸衰竭,倖存者則留下嚴重的神經系統後遺症,導致終生殘廢[1]

11.3 診斷

根據是由黴變甘蔗的病史和特徵性的神經系統臨牀表現可以診斷[1]

11.4 治療

黴變甘蔗中毒目前尚無特殊治療,在發生中毒後儘快洗胃,灌腸,以排除毒物,並對症治療[1]。積極控制腦水腫,改善腦部血液循環,應用腦細胞活化劑,保護腦組織,防止發生後遺症[1]。對症處理,控制抽搐,糾正水電解質酸鹼平衡紊亂,防止繼發感染[1]

12 中醫大辭典》·甘蔗

甘蔗中藥名,出自《名醫別錄[2]

12.1 別名

竿蔗、糖梗[2]

12.2 來源及產地

禾本科植物甘蔗Saccharum sinensis Roxb.的莖稈[2]。我國南部地區廣爲栽培[2]

12.3 性味歸經

甘,寒[2]。入肺、胃經[2]

12.4 功能主治

功在清熱,生津潤燥,解酒[2]。主治熱病津傷,心煩口渴反胃嘔吐,燥咳,便祕[2]

12.5 用法用量

榨取漿汁服:60~120毫升[2]

12.6 運用

榨取漿汁的渣滓稱甘蔗滓燒存性研末,烏桕油調塗小兒頭瘡白禿[2]

甘蔗節間茁生的嫩芽名蔗雞,治消渴,每次100g,濃煎,不時溫飲之[2]

12.7 化學成分

甘蔗蔗糖氨基酸檸檬酸,琥珀酸,延胡索酸,蘋果酸維生素B1、B2、B6和C等,尚含多糖[2]

12.8 藥理作用

多糖類對小鼠艾氏癌和肉瘤-180有抑制作用[2]

13 全國中草藥彙編》·甘蔗

13.1 拼音名

Gān Zhe

13.2 別名

甘蔗

13.3 來源

禾本科甘蔗Sacharum sinense Roxb.,以稈、汁入藥。

13.4 生境分佈

南方各省。

13.5 化學成份

含蔗醣13~27%、己酸、乙醇酸(gallcollic acid)、甘氨酸烏頭酸等。

成熟甘蔗汁中含酚性物質及鞣質

蠟質中含甾醇等。

13.6 性味

甘,平。

13.7 功能主治

除熱止渴,和中,寬隔,行水。主治發熱口乾肺燥咳嗽咽喉腫痛,心胸煩熱反胃嘔吐妊娠水腫

13.8 用法用量

鮮稈1~3兩,水煎或榨汁沖服

13.9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14 《中華本草》·甘蔗

14.1 出處

出自1.《別錄》。

2.孟詵:蔗有赤色者,名崑崙蔗,白色者名荻蔗。竹蔗以蜀及嶺南者爲勝,江東雖有,而劣於蜀產。會稽所作乳糖,殊勝於蜀。

3.《綱目》:蔗皆畦種,叢生,最困地力,莖似竹而內實,大者圍數寸,長六、七尺,根下節密,以漸而疏。抽葉如蘆葉而大,長三、四尺,扶疏四垂,八、九月收莖,可留過春,充果食。按王灼《糖霜譜》雲,蔗有四色,曰杜蔗,即竹蔗也,綠嫩薄皮,味極醇厚,專用作霜。曰西蔗

14.2 拼音名

Gān Zhe

14.3 英文名

Sugarcane

14.4 別名

薯蔗、幹蔗、接腸草、竿蔗、糖梗

14.5 來源

藥材基源:爲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莖稈。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ccharum sinensis Roxb.

採收和儲藏:秋、冬季採收,除去葉、根,鮮用。

14.6 形態

甘蔗,多年生草本。稈高約3m,粗2-5cm,綠色或棕紅色,稈在花序以下有白色絲狀毛。葉鞘長於節間,無毛,僅鞘口有毛;葉舌膜質,截平,長約2mm;葉片扁平,兩面無毛,具白色肥厚的主肪,長40-80cm,寬約20mm。花序大型,長達60cm,主軸具白色絲狀毛;穗軸節間長7-12mm,邊緣疏生長纖毛;無柄小穗披針形,長4.5-5mm,基盤有長於小穗2-3倍的絲狀毛;穎的上部膜質,邊緣有小毛,第1穎先端稍鈍,具2脊,4脈,第2穎舟形,具3脈,先端銳尖;第1外稃長圓狀披針形,有1脈,先端尖,第2外稃狹窄成線形,長約3mm,第2內稃披針形,長約2mm。有柄小穗和無柄小穗相似小穗柄長3-4mm,無毛,先端稍膨大。花、果期秋季。

14.7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爲我國南方各地常見有栽培植物。

資源分佈:爲我國南方各地常見有栽培植物。

14.8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溼潤環境。宜選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陽光充足的地方栽種。 栽培技術 用莖稈埋植法。可用蔗梢和蔗莖作種苗。於冬季,將育苗訂做成寬1.3-1.6m、高10-12cm的畦,按間距約1cm把處苗平排或斜排於苗訂上,芽向兩側。排種後蓋土,再蓋塑料薄膜,以保溫保溫。春季在整好的地上,開溝栽植,行距一般爲1m,栽後蓋土壓緊。 田間管理 苗期,中耕除草2-3次,追肥2-3次,並進行間苗。移栽前施磷、鉀肥作基肥,移栽後以追施氮肥爲主。生長後期剝除枯老葉。做好灌溉和排水工作。 病蟲害防治 棉蚜蟲、粉介殼等害蟲爲害莖葉,可用化學藥劑防治。

14.9 化學成份

蔗汁含多種氨基酸,有本酸。氨基酸有:天冬酰胺(asparag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穀氨酸(glutamicacid),絲氨酸(serine),丙氨酸(alanine),纈氨酸(valine),亮氨酸(leucine),正亮氨酸即α-氨基已酸(norleucine),賴氨酸(lysine),蘇氨酸(threonine),谷氨醯胺(glutamine),脯氨酸(proline),酷氨酸(tyrosine),胱氨酸(cystine),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及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有機酸類有:甲基延胡索酸(mesaconic acid),延胡索酸(fumar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烏頭酸(aconitic acid),甘醇酸(glycolic acid),蘋果酸(malic acid),枸櫞酸(citric acid)和草酸(oxalic acid)。莖含維生素B1(vitamin B1),維生素B2核黃素(riboflavin),維生素B6即吡哆素(pyridoxine)和維生素C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蔗糖(sucrose),果糖(fructose)和葡萄糖(glucose)。

14.10 藥理作用

甘蔗製糖過程中提出的糖蜜內,含有對小鼠艾氏癌和肉瘤-180中抑制作用多糖類(0.55g/1.2kg),主要由五碳糖和六碳糖組成。榨去汁的甘蔗渣中,也含這種多糖類(2.6g/2.6kg)。

14.11 炮製

1.淨制:去除根、葉及莖尖,洗淨,刮掉外表臘粉,表皮及節芽等。

2.切制:絞、切成小節、碎塊、生食(嚼汁)或搗汁。

14.12 性味

甘;寒

14.13 歸經

肺;脾;胃經

14.14 功能主治

清熱生津潤燥和中;解毒。主煩熱消渴;嘔噦反胃虛熱咳嗽大便燥結;癰疽瘡腫

14.15 用法用量

內服:甘蔗汁,30-90g;或榨汁飲。外用:適量,搗敷。

14.16 注意

脾胃虛寒者慎服。

14.17 附方

甘蔗萊菔湯《山家清供》:酒食過度。甘蔗生薑汁《梅師集驗方》:治療反胃

14.18 各家論述

1.《綱目》:蔗,脾之果也,其漿甘寒,能瀉火熱。煎煉成糖,則甘溫而助溼熱,所謂積溫成熱也。蔗漿消渴解酒,自古稱之,而孟詵乃謂共酒食發痰者,豈不知其有解酒除熱之功耶。《日華子》又謂沙糖能解酒毒,則不知既經煎煉,便能助酒爲熱,與生漿之性異矣。

2.《本草經疏》:甘蔗,爲稼穡之化,其味先入脾,故能助脾氣,脾主中州,故主和中。甘寒除熱潤燥,故主下氣大腸也。《大明》謂其消痰止渴,除心胸煩熱,解酒毒。今人用以治噎膈反胃嘔吐大便燥結,皆取其除熱、生津潤燥之功耳。

3.《玉楸藥解》:蔗漿,解酒清肺,土燥者最宜。陽衰溼旺者服之,亦能寒中下利。《本草》謂其下氣止嘔,則雖屬甘緩,亦頗疏利不壅,與白沙糖性平功用相仿。

4.《綱目拾遺》:黃海若雲,凡痘疹不出,及悶痘不發,毒盛脹滿者,此痘屬急症,宜青皮甘蔗榨汁與食,不時頻進,則痘立起,其寒散、解毒之功,過於蚯蚓、白鴿,惜人不知其功用。

5.《別錄》:主下氣和中,助脾胃,利大腸

6.《食療本草》:主補氣,兼下氣

7.《日華子本草》:利大小腸,下氣痢,補脾,消痰止渴,除心煩熱。

8.《日用本草》:止虛熱煩渴,解酒毒。

9.《滇南本草》:治百毒諸瘡,癰疽發背,搗爛敷之;汁:治心神恍惚,神魂不定,中風失音,衝開水下。又熬餳食,和胃更佳。

10.《滇南本草圖說》:同薑汁服,可解河豚毒。

11.《本草再新》:和中清火,平肝健脾生津止渴,治吐瀉、瘧、痢,解瘡火諸毒。

12.《隨息居飲食譜》:利咽喉,強筋骨,息風養血,大補脾陰。

14.19 摘錄

《中華本草

15 參考資料

  1. ^ [1] 張彧主編.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2008:328.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21.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