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竅陰

趾端部腧穴 腧穴學 特定穴 足少陽膽經經穴 鍼灸學 中醫學 井穴 穴位特效按摩 經穴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ú qiào yīn

2 英文參考

zúqiàoyīn GB44[中國鍼灸學詞典]

zúqiàoyī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44[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B44[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足竅陰
漢語拼音Zuqiaoyin
羅馬拼音Tsuchiaoyin
美國英譯名Foot Empty Yin
各國代號中國GB44
日本44
法國莫蘭特氏VB44
富耶氏VB44
德國G44
英國G44
美國GB44

足竅陰經穴名(zúqiàoyīn GB44)[1]。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原名竅陰,《聖濟總錄》名足竅陰。屬足少陽膽經[1]足竅陰足少陽膽經井穴五行屬金[1][2]。足即足部,竅即孔竅,陰爲陽之對,開竅於耳目的腎和肝均屬陰髒,此穴在足部,善治耳目諸疾,故名足竅陰[2]足竅陰穴主治頭、五官胸脅等疾患:如頭痛眩暈目痛耳鳴耳聾喉痹,口於,舌強舌本出血熱病脅痛咳逆煩心夢魘,手足轉筋,肘不得舉,癰疽,耳赤腫痛,咽喉腫痛熱病失眠脅痛月經不調目赤腫痛足跗腫痛,多夢,現代又用足竅陰穴治療肋間神經痛高血壓胸膜炎,乳腺炎,偏頭痛目眩神經頭痛神經衰弱腦血管病後遺症,足踝腫痛,結膜炎哮喘等。

4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膽出於竅陰竅陰者,足小趾次趾之端也,爲井金

5 穴名

足即足部,竅即孔竅,陰爲陽之對,開竅於耳目的腎和肝均屬陰髒,此穴在足部,善治耳目諸疾,故名足竅陰[2]

竅,有空隙之義。陰,陰、陽之陰。竅指空孔。《黃帝內經素問》說:“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心開竅於舌肺開竅於鼻脾開竅於口。”此五臟皆屬陰髒。該穴所主治目疾、耳聾舌強鼻塞、口中惡苦諸疾與頭竅陰相類,《黃帝內經靈樞·根結》:“少陽根於竅陰,結於窗籠窗籠耳中也。”此穴位人體最下,在足第4趾外側趾甲角根旁1分處,爲足少陽脈氣所發之地,猶如井泉,故名足竅陰[3]

7 所屬部位

趾端[4]

8 足竅陰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足竅陰穴在足第4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指寸[4]

足竅陰穴位於足趾,第四趾末節外側,趾甲根角側後方0.1寸(指寸),伸足取穴[4]

足竅陰穴位於第四趾外側,趾甲角旁約0.1寸處[5]

足竅陰穴在足少陽膽經的位置

足竅陰穴在趾端的位置

足竅陰穴的位置

足竅陰穴在趾端的位置[5]

足竅陰穴的位置

足竅陰穴在趾端的位置

足竅陰穴的位置

足竅陰穴在趾端的位置(肌肉

足竅陰穴的位置

足竅陰穴在趾端的位置(骨骼

9 足竅陰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第四趾外側,距趾甲角0.1寸處取穴

足竅陰穴位於足趾,第四趾末節外側,趾甲根角側後方0.1寸(指寸)。伸足取穴[5]

仰臥或垂足,在足第4趾趾甲根角側後方0.1寸處取穴;或於足第4趾外側甲根角側後方(即沿角平分線方向)0.1寸,相當於沿爪甲外側畫一直線與爪甲基底緣水平線交點處取穴[6]

快速取穴坐位,第4趾趾甲外側緣與下緣各作一垂線,其交點處即是足竅陰[7]

10 足竅陰穴位解剖

足竅陰下皮膚、皮下組織、趾背腱膜、趾骨骨膜皮膚由足背中間皮神經的外側支和腓腸外側皮神經分佈。蹠背動脈在趾蹼處分出二支趾背動脈分佈於各趾的相對緣。趾底總動脈也發出趾底固有動脈到各趾,因此各趾均有四條趾動脈,即二條趾背動脈,二條趾底固有動脈,各動脈均與同名靜脈神經伴行,走行於各趾的蹠背面與側面的交界線上,在趾端形成各自的網,營養並支配趾關節、腱膜和皮膚

10.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第四趾甲根[7]

皮膚→皮下組織→趾甲根[8]

10.2 穴區神經血管

有趾背神經(腓淺神經分支)和趾背動脈分佈[8]

布有趾背神經,趾背動、靜脈和趾底動、靜脈形成的動、靜脈[8]

11 足竅陰穴的功效與作用

足竅陰穴具有疏肝解鬱通經活絡的功效。

足竅陰穴有疏肝氣、清膽火熄風熱的作用[8]

足竅陰穴爲膽經井穴,具有清熱、安神之特點,主治熱病、神志病等[9]

足竅陰穴系膽經井穴,有清熱養陰之功,所治爲心煩喉痹舌強,目幹、目痛耳聾,咳而汗出,頭痛不可動,月信不調,汗不得出,亦多關於陰藏之竅。[9]

頭竅陰之治症,多調之於局部。足竅陰治病,爲導引下行,而通散之也。又凡陽經末穴,皆取名陰象。以其下接於陰經也,如足太陽至陰足陽明厲兌,及本經之“竅陰”,同此一義。古人於經穴命名,照及全面,形同經絡巨網,非但一點一線也。[9]

12 足竅陰穴主治病

足竅陰穴主治頭、五官胸脅等疾患:如頭痛眩暈目痛耳鳴耳聾喉痹,口於,舌強舌本出血熱病脅痛咳逆煩心夢魘,手足轉筋,肘不得舉,癰疽,耳赤腫痛,咽喉腫痛熱病失眠脅痛月經不調目赤腫痛足跗腫痛,多夢,現代又用足竅陰穴治療肋間神經痛高血壓胸膜炎,乳腺炎,偏頭痛目眩神經頭痛神經衰弱腦血管病後遺症,足踝腫痛,結膜炎哮喘等。

足竅陰穴主治頭、五官胸脅等疾患:如頭痛眩暈目痛耳鳴、耳聾喉痹、口於、舌強舌本出血熱病脅痛咳逆煩心夢魘、手足轉筋、肘不得舉、癰疽等[9]

足竅陰穴主治頭痛、耳赤腫痛、耳聾咽喉腫痛熱病失眠脅痛咳逆月經不調[9]

足竅陰穴主治頭痛目赤腫痛耳鳴耳聾咽喉腫痛脅痛足跗腫痛;失眠多夢熱病[9]

現代又多用足竅陰穴治療肋間神經痛高血壓胸膜炎、乳腺炎等[9]

足竅陰穴主治偏頭痛目眩目痛耳聾脅痛失眠多夢熱病;以及高血壓肋間神經痛[9]

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神經頭痛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

2.循環系統疾病:高血壓腦血管病後遺症,足踝腫痛;

3.五官系統疾病:結膜炎耳聾耳鳴

4.其它:哮喘胸膜炎。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淺刺0.1寸[9]

一般直刺0.1~0.2寸[9]

斜刺0.1~0.2寸[9]

淺刺0.1~0.2寸[9]

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9][9][9][9]

13.2 灸法

可灸[9][9][9]

艾炷灸1~3壯;或艾條灸5~10分鐘[9]

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15 特效按摩

頭痛牙痛時,用5根牙籤捆在一起點足竅陰穴,每次100下[9]

16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脅痛咳逆,不得息,竅陰主之。手足清煩熱汗不出,手肢轉筋頭痛如錐刺之,循然不可以動,動益煩心喉痹舌卷幹,臂內廉不可及頭,耳聾鳴,竅陰皆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主癰疽,頭痛如錐刺,不可以動,動則煩心

鍼灸大成》:主脅痛咳逆不得息,手足煩熱,汗不出,轉筋,癰疽,頭痛心煩喉痹舌強口乾,肘不可舉,卒聾,魘夢,目痛小眥痛。

醫宗金鑑》:主治脅間痛,咳不得息熱躁煩,癰疽頭痛耳聾病,喉痹舌強不能言。

17 足竅陰穴研究進展

17.1 治療頭痛

①取雙側足竅陰,常規消毒後,選用1寸毫針針尖稍斜向上刺入0.2~0.3寸,施用瀉法,得氣留針30 min,病程長者可延長至1h。留針期間每間隔15 min快速捻轉一次。每日1次,3次爲一療程,1個療程結束後休息3d進行下一療程。治療50例,顯效40例,有效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爲96%。②治療高顱壓頭痛。採用降顱壓、脫水藥物(選用20%甘露醇250 mL靜脈滴注,每隔8h或6h一次,或呋塞米100 mL加入生理鹽水500 mL靜脈滴注,每日1次),同時足竅陰局部消毒後,用三棱針點刺放血,每次放血10~15滴。每日放血1次,3次爲一療程。放血治療頭痛即刻有效率達65%,1~3 d內有效率達95%。[9]

17.2 治療急性結膜炎

患者坐位仰臥位,取雙側足竅陰消毒後用三棱針圓利針在穴上速刺0.1~0.2寸深,擠出鮮血數滴,再用無菌幹棉球按壓片刻,每日1次,3次爲一療程。共治療84例,1次治癒13例,2次治癒30例,3次治癒18例,4次治癒12例,5次治癒6例,6次治癒2例。[9]

18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41.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4. ^ [4]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8.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56.
  6.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34-335.
  7.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8.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6.
  9.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34-33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