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桃花

活血止血 中藥材 清熱解毒 祛風利溼 中醫學 消腫解毒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dì táo huā

2 英文參考

rose mallow root or herb[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錦葵科植物肖梵天花的根或全草·《中醫大辭典》·地桃花

地桃花中藥名,出自《廣西藥用植物圖志》[1]

3.1 別名

刀傷藥野棉花、假桃花桃子[1]

3.2 來源及產地

錦葵科植物肖梵天花Urena lobata L.的根或全草[1]分佈長江以南各地[1]

3.3 性味

甘、辛,平[1]

3.4 功能主治

祛風利溼,活血止血清熱解毒[1]

1.治感冒發熱風溼痹痛,腸炎痢疾水腫淋病帶下[1]

2.治月經不調咯血吐血[1]。煎服:15~30g[1]

3.治乳癰跌打損傷,刀傷,蛇咬傷[1]。鮮草搗敷[1]

3.5 化學成分

全草顯酚性成分、氨基酸、甾醇反應[1]。地上部分含芒果苷及少量槲皮[1]。莖皮含戊聚糖木質素[1]

3.6 藥理作用

芒果素有中樞抑制、抗炎、抗結核菌及利膽作用[1]

4 錦葵科梵天花屬植物肖梵天花的根和全草·《全國中草藥彙編》·地桃花

4.1 拼音名

Dì Táo Huā

4.2 別名

紅花地桃花、肖梵天花野棉花狗腳跡、大梅花樹、刺頭婆、癡頭婆

4.3 來源

錦葵科梵天花屬植物肖梵天花Urena lobata L.,以根和全草入藥。秋季採挖,洗淨切碎曬乾

4.4 性味

甘、淡,涼。

4.5 功能主治

祛風活血,清熱利溼解毒消腫。根:用於風溼關節痛,感冒瘧疾腸炎痢疾,小兒消化不良,白帶全草:外用治跌打損傷骨折毒蛇咬傷,乳腺炎。

4.6 用法用量

根5~8錢;全草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4.7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5 錦葵科植物地桃花或粗葉地桃花的根或全草·《中華本草》·地桃花

5.1 出處

出自《廣西藥植圖志》

5.2 拼音名

Dì Táo Huā

5.3 英文名

Rose Mallow Root, Root or herb of Rose Mallow, Root or herb of Cadillo

5.4 別名

天下捶、八卦攔路虎、假桃花、粘油子、八卦草、迷馬樁、野挑花、梵尚花、羊帶歸、蝨麻頭、奇馬樁、紅孩兒、石松毛、牛毛七、半邊月、拔膿膏、大梅花樹、野茄子、山茄簸、油玲花、土杜仲、野桐喬、山棋菜、刀傷藥、肖梵天花三角風桃子草、刺頭婆、千下錘、大迷馬樁棵、土黃芪、巴巴葉、窩吼、地馬格。

5.5 來源

藥材基源:爲錦葵科植物地桃花或粗葉地桃花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Urena lobata L.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洗淨,鮮用或曬乾

5.6 形態

1.小枝被星狀絨毛。葉互生;葉柄長1-4cm,被灰白色星狀毛;托葉線形,長約2mm,早落;莖下部的葉近圓形,長4-5cm,寬5-6cm,先端淺3裂,基部圓形或近心形,邊緣具鋸齒;中部的葉卵形,長5-7cm,寬3-6.5cm;上部的葉長圓形至披針形,長4-7cm,寬1.5-3cm;葉上面被柔毛,下面被灰白色星狀絨毛。花腋生,單生或稍叢生,淡紅色,直徑約15mm;花梗長約3mm,被綿毛;小苞片5,長約6mm,基部合生;花萼杯狀,裂片5,較小苞片略短,兩者均被星狀柔毛;花瓣5,倒卵形,長約15mm,外面被星狀柔毛;雄蕊柱長約15mm,無毛;花柱枝10,微被長硬毛。果扁球形,直徑約1cm,分果爿被星狀短柔毛和錨狀刺。花期7-10月。

2.粗葉地桃花變種與上種極相似,主要區別是:葉密被粗短絨毛和綿毛,下部的葉較寬而很少分裂,先端通常3淺裂,基部近心形,上部的葉卵形或近圓形,具鋸齒;小苞片線形,密被綿毛,略長過於萼片;花瓣長10-13mm。

5.7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生於乾熱的空曠地、草坡或疏林下。

2.生於海拔500-1500m的草坡、山邊灌叢和路旁。

資源分佈:1.我國長江以南地區均有分佈

2.分佈於西南及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5.8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溼潤氣候適應性強,較乾旱貧瘠的土地也能生長。一般土壤均可種植,但以向陽、疏鬆肥沃的砂質壤土爲好。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於3-4月播種,直播,按行株距33cm×33cm開穴點播,穴深約3cm,每穴播4-5粒種子,每1hm2用種量15-22.5kg。播後覆蓋薄細土2cm,澆水保溼。亦可播種育苗,撒播,當苗高15-20cm時移栽。

田間管理 直播苗高約7-10cm時,結合中耕除草進行間苗,每穴留苗2-3株。生長期間需追肥2-3次,以人畜糞水或堆肥爲主。

5.9 性狀

性狀鑑別 乾燥根呈圓柱形,略彎曲,支根少數,上生多數鬚根,表面淡黃色,具縱皺紋;質硬,斷面呈破裂狀。莖灰綠色至暗綠色,具粗淺的縱紋,密被星狀毛和柔毛,上部嫩枝具數條縱棱;質硬,木部斷面不平坦,皮部纖維,難以折斷。葉多破碎,完整者多捲曲,上表面深綠色,下表麪粉綠色,密被短柔毛和星狀毛,掌狀網脈,下面突出,葉腋有宿存的托葉。氣微,味淡。

5.10 化學成份

地上部分含杧果甙(mangiferin),槲皮素(quercetin)。

5.11 性味

甘;辛;涼

5.12 歸經

肺;脾經

5.13 功能主治

功在祛風利溼;活血消種;消熱解毒。主治感冒風溼痹痛;痢疾泄瀉淋證帶下月經不調;跌打腫痛;喉痹乳癰;瘡癤;毒蛇咬傷

5.14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

5.15 注意

《廣西藥植圖志》:虛寒者忌服。

5.16 各家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治跌打,根煲酒飲。

2.《福建民間草藥》:逐痹驅風,活血解熱。

3.《廣西藥植圖志》:全草,治毒蛇傷,急驚風破傷風哮喘。根,治淋病,雙單喉蛾外感熱,痢疾

4.《陸川本草》:破積,散毒。治跌打損傷,瘡癰。

5.《南寧市藥物志》:有消炎解毒止血止痛、排膿生肌之功。治紅白痢

6.《四川中藥志》:治肺癆吐血

7.《閩東本草》:治筋骨不利,風溼痹痛,陽虛自汗水腫泄瀉,產後風,帶下胃痛

5.17 摘錄

《中華本草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66.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