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胃舒顆粒

消化系統中成藥 消化系統藥物 藥物 中成藥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ēn wèi shū kē lì

2 溫胃舒顆粒中藥部頒標準

2.1 拼音名

Wenweishu Keli

2.2 標準編號

WS3-B-3502-98

2.3 處方

黨蔘     附子(制)     黃芪(炙)    肉桂        山藥     肉蓯蓉(制)    白朮(炒)    山楂(炒)        烏梅     陳皮        補骨脂      砂仁

2.4 性狀

本品爲淺棕黃色的顆粒;味酸、甜。

2.5 鑑別

(1) 取本品 30g,研細,加乙醇50ml,置水浴上溫浸1小時,濾過,濾液 濃縮至10ml,照下述方法試驗:   ①取濾液2ml,置水浴上蒸乾,殘渣冰醋酸1ml使溶解,移置試管中,沿管壁加濃 硫酸數滴,兩液接界處顯棕色環。   ②取濾液8ml,置水浴上蒸乾,殘渣稀鹽酸3ml使溶解,濾過,濾液分置3支試管中, 分別滴加碘化鉍鉀試液碘化汞試液和硅鎢酸試液,均產生渾濁。

(2) 取本品 10g,加乙醚30ml,加熱迴流1小時,濾過,殘渣乙醚20ml洗滌,濾過, 洗液與濾液合併,備用。殘渣揮去乙醚,加乙醇50ml,加熱迴流1小時,濾過,濾液置水 浴上蒸乾,殘渣加水20ml使溶解,濾過,濾液用水飽和的正丁醇提取2次,每次20ml,合 並正丁醇提取液,再用正丁醇飽和的水洗滌2次,每次20ml,棄去水液,正丁醇提取液置 水浴上蒸乾,殘渣甲醇1ml使溶解,作爲供試品溶液。另取橙皮甙對照品,加甲醇製成 飽和溶液,作爲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 5μl,分別點於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爲粘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醇- 水(40:7:4)爲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三氯化鋁試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 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以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3) 取[鑑別]

(2)項下的乙醚提取液,室溫下自然揮散至約1ml,作爲供試品溶液。 另取補骨脂素對照品、異補骨脂素對照品,加醋酸乙酯製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 作爲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 點於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爲粘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4:1)爲展 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 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兩個藍色熒光斑點。

2.6 檢查

應符合顆粒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附錄I C)。

2.7 功能與主治

補腎健脾,溫中養胃,行氣止痛。用於脾腎陽虛引起的胃脘冷痛, 脹氣,噯氣,納差,畏寒,無力等症,及萎縮胃炎慢性胃炎表現有上述證候者。

2.8 用法與用量

開水沖服,一次10~ 20g,一日2次。

2.9 注意

胃大出血時忌用。

2.10 規格

每袋裝 10g

2.11 貯藏

密封

安徽省藥品檢驗所  起草

3 溫胃舒顆粒介紹

3.1 藥品名稱

溫胃舒顆粒

3.2 藥品漢語拼音

Wenweishu Keli

3.3 劑型

每袋裝10g。

3.4 性狀

溫胃舒顆粒爲淺棕黃色的顆粒;味酸、甜。

3.5 溫胃舒顆粒的主要成份

黨蔘附子(制)、黃芪(炙)、肉桂山藥肉蓯蓉(制)、白朮(炒)、山楂(炒)、烏梅陳皮補骨脂砂仁等。

3.6 溫胃舒顆粒功能主治

補腎健脾,溫中養胃,行氣止痛。用於脾腎陽虛引起的胃脘冷痛, 脹氣,噯氣,納差,畏寒,無力等症,及萎縮胃炎慢性胃炎表現有上述證候者。

3.7 溫胃舒顆粒的用法用量

開水沖服,一次10~ 20g,一日2次。

3.8 溫胃舒顆粒禁忌

胃大出血時忌用。孕婦忌用。

3.9 注意事項

1.胃脘灼熱痛證、重度胃痛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2.糖尿病患者兒童及年老體虛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3.服溫胃舒顆粒三天症狀未改善,應停止服用,並去醫院就診。

4.對溫胃舒顆粒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

5.溫胃舒顆粒性狀發生改變時禁止使用。

6.兒童必須在成人監護下使用。

7.請將溫胃舒顆粒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8.如正在使用其他藥品,使用溫胃舒顆粒前請諮詢醫師或藥師。

3.10 藥物相互作用

如與其他藥物同時使用可能會發生藥物相互作用,詳情請諮詢醫師或藥師。

3.11 備註

請仔細閱讀介紹並按說明使用或在藥師指導下購買和使用。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