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黃散

清臟腑熱劑 中醫學 方劑學 方劑 脾胃伏火證 清熱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iè huáng sǎn

2 概述

瀉黃散同名方劑約有五首,其中《小兒藥證直訣》記載者爲常用方。其組成爲藿香6g梔子仁6g石膏9g甘草9g防風12g,具有瀉脾胃伏火之功效,主治脾胃伏火證。症見口瘡口臭,煩渴易飢,口燥脣乾,舌紅脈數,以及因脾熱弄舌等。本方是治療脾火口瘡的常用方劑,現代常用於治療複發性口瘡、小兒鵝口瘡等屬脾胃伏火者。

3 小兒藥證直訣》卷下方之瀉黃散

3.1 別名

瀉脾散(《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3.2 處方

藿香葉21克 山梔子仁3克 石膏15克 甘草90克 防風120克(去蘆,切,焙)

藿香6g 梔子仁6g 石膏9g 甘草9g 防風12g[1]

3.3 製法

上銼,同酒、蜜微炒香,爲細末。

3.4 功能主治

小兒藥證直訣》卷下方之瀉黃散具有瀉脾胃伏火之功效。主治因脾經鬱熱而導致的脾胃伏火病證。症見口燥脣乾,口瘡口臭,煩渴易飢;或小兒身涼身黃睛黃,疳熱口臭脣焦泄瀉黃沫,脾熱口甜胃熱口苦,不吮乳;舌紅脈數,以及因脾熱弄舌[1] 。

3.5 用法用量

每服3~6克,用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溫服清汁,不拘時。

3.6 使用注意

陰虛火旺口瘡以及脾虛大便溏泄者不可用。[1]

3.7 備註

方中石膏辛甘大寒清熱生津梔子仁苦寒瀉火,導熱下行,共爲君藥防風辛微溫而潤,用以升散脾經伏火;藿香芳香醒脾,振復脾胃氣機,並助防風升散脾中伏火,爲臣藥甘草調中瀉火,並調和諸藥,是爲佐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瀉脾胃伏火之功。[1]

3.8 臨牀應用

1.本方是治療脾火口瘡的常用方劑。凡臨牀出現以口瘡口腔潰瘍口臭、口燥脣乾、舌紅脈數爲主要表現者,即可使用本方加減治療。[1]

2.加減法:若小便短黃,淋澀不通暢者,加白茅根車前子赤茯苓以清熱利尿大便祕結者,加大黃瀉熱通腑;口渴甚者,加知母清熱生津[1]

3.本方現代常用於治療複發性口瘡、小兒鵝口瘡等屬脾胃伏火者。[1]

3.9 歌訣

瀉黃甘草防風石膏梔子藿香充;炒香蜜酒調和服,胃熱口瘡並見功。[1]

3.10 摘錄

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4 《金鑑》卷六十五方瀉黃散

4.1 方名

瀉黃散

4.2 組成

石膏(煅)5錢,梔子仁(生)1兩,甘草(生)3兩,防風(酒拌,微炒香)2兩,豨籤草(酒蒸曬乾)4兩。

4.3 主治

《金鑑》卷六十五方瀉黃散主治皮翻證。眼皮外翻,狀如舌舐脣,因胃經血壅氣滯胞腫睫緊所致者。

4.4 用法用量

每服壯人2錢,弱人1錢,小兒6-7分,白滾水送下。

4.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4.6 摘錄

《金鑑》卷六十五

5 《醫統》卷八十八方之瀉黃散

5.1 方名

瀉黃散

5.2 別名

瀉黃湯

5.3 組成

黃連5錢,黃芩5錢,梔子5錢,黃柏5錢,茵陳5錢,茯苓3錢,澤瀉3錢。

5.4 主治

《醫統》卷八十八方之瀉黃散主治脾熱口苦,身體蒸熱,皮膚如橘之黃,睏倦喜睡。小兒心脾有熱,舌不轉運,不能吮乳。

5.5 用法用量

水煎服。

5.6 附註

瀉黃湯(《保赤存真》卷十)。《幼幼集成》有燈心十莖。

5.7 摘錄

《醫統》卷八十八

6 《濟生》卷五方瀉黃散

6.1 方名

瀉黃散

6.2 組成

藿香葉7錢,石膏(煅)半兩,縮砂仁半兩,山梔子仁半兩,甘草(炙)半兩,防風去蘆)4兩。

6.3 主治

《濟生》卷五方瀉黃散主治脾胃壅實,口內生瘡,煩悶多渴,頰痛心煩,脣口乾燥,壅滯不食

6.4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大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6.5 製備方法

上銼,用蜜、酒炒香,焙爲末。

6.6 摘錄

《濟生》卷五

7 醫方集解》引錢乙方之瀉黃散

7.1 方名

瀉黃散

7.2 別名

瀉黃飲子、瀉黃飲

7.3 組成

白芷錢半,防風錢半,升麻錢半,枳殼錢半,黃芩錢半,石斛1錢2分,半夏1錢,甘草7分。

7.4 主治

醫方集解》引錢乙方之瀉黃散主治脾胃伏火,口燥脣乾,口瘡口臭,煩渴易飢,熱在肌肉,或脣口皴瞤燥裂。

7.5 附註

瀉黃飲子(《濟生》卷五)、瀉黃飲(《嵩崖尊生》卷六)。

7.6 摘錄

醫方集解》引錢乙

8 參考資料

  1. ^ [1] 魏睦新,王剛.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