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T 487—2016 隱孢子蟲病的診斷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 衛生標準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S/T 487—2016 yǐn bāo zǐ chóng bìng de zhěn duàn

2 基本信息

ICS 11.020

C 6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 WS/T 487—2016 《隱孢子蟲病的診斷》(Diagnosis of cryptosporidiosis)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於2016年05月20日發佈,自2016年10月15日起實施。

3 發佈通知

關於發佈《抗瘧藥使用規範》等兩項推薦性衛生行業標準的通告

國衛通〔2016〕4號

現發佈《抗瘧藥使用規範》等兩項推薦性衛生行業標準,其編號和名稱如下:

WS/T 485-2016 抗瘧藥使用規範;

WS/T 487-2016 隱孢子蟲病的診斷。

上述標準自2016年10月15日起施行。

特此通告。

國家衛生計生委

2016年5月20日

4 前言

本標準按照GB/T 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

本標準起草單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河南農業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本標準主要起草人:曹建平、沈玉娟、官亞宜、張龍現、馮耀宇、尹建海、姜巖巖、鄭彬。

5 正文

隱孢子蟲病的診斷

5.1 1  範圍

本標準規定隱孢子蟲病的診斷依據、診斷原則、診斷和鑑別診斷。

本標準適用於全國各級醫療機構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對隱孢子蟲病的診斷。

5.2 2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於本文件。

2.1

隱孢子蟲  cryptosporidium spp

一類人獸共患寄生原蟲,隸屬於隱孢子蟲屬(Cryplosporidium),主要寄生於人和動物腸上皮細胞,可引起隱孢子蟲病。參見附錄A。

2.2

隱孢子蟲感染  cryptosporidium infection

人體因攝入被隱孢子蟲卵囊污染的飲水、食物和娛樂用水,或與寵物、家畜等動物和野生動物等密切接觸感染。攝入卵囊經裂殖子、滋養體、配子體等階段,最後卵囊隨糞便排出體外具感染性。參見附錄A。

2.3

隱孢子蟲病  cryptosporidiosis

隱孢子蟲屬(Cryptosporidium)中的微小隱孢子蟲(Cryptosporidium parvum)和人隱孢子蟲(Cryptosporidium hominis)等寄生人體小腸黏膜上皮細胞內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主要臨牀表現爲自限性腹瀉免疫功能低下者尤爲嚴重。參見附錄A。

5.3 3  診斷依據

5.3.1 3.1  流行病學

近期與隱孢子蟲病患者感染隱孢子蟲的豬、牛和羊等動物有接觸史,或有飲用、攝入被隱孢子蟲卵囊污染的水或食物等暴露史,參見附錄B。

5.3.2 3.2  臨牀表現

該病潛伏期爲2 d~28 d,一般爲7 d~10 d。典型的臨牀症狀爲急性水樣或糊樣腹瀉,一般無膿血便,日排便2~20餘次。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人,腹瀉程度嚴重,常表現爲持續性霍亂水瀉,一日數次至數十次。嚴重感染幼兒可出現噴射性水樣腹瀉腹痛腹脹噁心嘔吐口渴發熱、食慾減退或厭食亦較常見。病程一般持續7 d~14 d,或長至20 d~2個月,由急性轉爲慢性而反覆發作者常見。腸外器官感染者可表現爲與相應器官病變相關症狀與體徵,參見附錄C。

5.3.3 3.3  實驗室檢查

3.3.1  病原學檢查

顯微鏡鏡檢糞便塗片查見隱孢子蟲卵囊,見附錄D。

3.3.2  免疫學檢查

糞便隱孢子蟲抗原檢查陽性,見附錄D。

3.3.3  分子生物學檢測

糞便核酸PCR擴增出特異性目的片段,見附錄D。

5.4 4  診斷原則

根據流行病學史、臨牀表現及實驗室檢查結果等內容予以診斷。

5.5 5  診斷

5.5.1 5.1  隱孢子蟲感染

無明顯臨牀表現,且符合3.3.1、3.3.2、3.3.3中任一條。

5.5.2 5.2  隱孢子蟲病

5.2.1  疑似病例

同時符合3.1和3.2。

5.2.2  臨牀診斷病例

符合3.2並同時符合3.3.2、3.3.3中任一條。

5.2.3  確診病例

同時符合3.2和3.3.1。

5.6 6  鑑別診斷

應與以腹瀉爲主要臨牀症狀的其他疾病,如阿米巴痢疾賈第蟲病微孢子蟲病、環孢子蟲病、等孢

蟲病細菌性痢疾霍亂和輪狀病毒腹瀉等疾病進行鑑別,參見附錄E。

6 附錄

6.1 附錄A(資料性附錄)病原學

6.1.1 A.1  概述

隱孢子蟲病隱孢子蟲感染引起的以腹瀉爲主要臨牀表現的一種人獸共患傳染病,屬新發傳染病,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爲世界六大腹瀉病之一。白1976年在美國首次發現人體感染隱孢子蟲病例以來,目前該病已遍及除南極洲外的90多個國家,300多個地區。發達國家隱孢子蟲陽性率爲0.6%~20%,發展中國家爲4%~32%,AIDS患者和兒童感染率爲3%~50%。中國於1987年在南京首次報道2例人體感染病例,此後陸續在江蘇、安徽、山東、湖南、雲南、黑龍江、河南、上海等省(直轄市、自治區)均有隱孢子蟲感染的報道,感染率爲1.33%~13.49%。

6.1.2 A.2  形態

卵囊呈網形或橢圓形,直徑約4μm~6μm。成熟卵囊囊壁光滑,透明,內含4個子孢子和一個結晶狀殘餘體,子孢子爲月牙形,大小爲1.5μm×0.8μm。不同隱孢子蟲形態相似大小略有差異,形態學方法難以鑑定蟲種。多數蟲種寄生小腸,呈圓形,相對較小;少數寄生於胃呈橢圓形,相對較大。

6.1.3 A.3  生活史

隱孢子蟲在同一宿主體內完成生活史,不需要中間宿主生活史包括無性生殖(裂體增殖和孢子增殖)和有性生殖(配子生殖)兩個階段,成熟卵囊感染階段。人攝入卵囊後,在消化液作用卵囊子孢子逸出,附着並侵入腸上皮細胞微絨毛區(刷狀緣層內),形成納蟲泡,蟲體在納蟲泡內行裂體增殖,發育爲滋養體,經3次核分裂發育爲Ⅰ型裂殖體。成熟的Ⅰ型裂殖體含有6個或8個裂殖子;裂殖子被釋出後侵入其他上皮細胞發育爲第二代滋養體。第二代滋養體經兩次核分裂發育爲Ⅱ型裂殖體;成熟的Ⅱ型裂殖體含4個裂殖子。裂殖子釋出並侵入細胞發育爲雌配子體或雄配子體,進入有性生殖階段。雌配子體進一步發育爲雌配子,雄配子體產生16個雄配子,雌雄配子結合形成合子合子發育卵囊,進入孢子增殖階段。卵囊有薄壁和厚壁兩種。薄壁卵囊約佔20%,僅有一層單位膜,其子孢子可在腸道內逸出直接侵入宿主腸上皮細胞,造成宿主自身體內重複感染;厚壁卵囊約佔80%,在宿主細胞腸腔孢子化,隨宿主糞便排蟲,即具感染性。從宿主感染到排出卵囊整個生活史感染隱孢子蟲蟲種、感染度、宿主宿主免疫狀態等而各異,一般爲5 d~11 d。

6.2 附錄B(資料性附錄) 流行病學

6.2.1 B.1  傳染源

隱孢子蟲病患者隱孢子蟲感染者以及隱孢子蟲感染的動物是主要傳染源

6.2.2 B.2  傳播途徑

隱孢子蟲病主要經水和食物等途徑傳播,糞口途徑是主要的傳播方式。水源污染是引起隱孢子蟲病暴發流行的主要原因,人主要因攝入被隱孢子蟲卵囊污染的飲水、食物和娛樂用水(如游泳池水、噴泉等),或與寵物(如犬、貓、鳥類等)、家畜(如豬、牛、羊)等動物,尤其是幼畜和野生動物等密切接觸感染

6.2.3 B.3  易感人羣

人對隱孢子蟲普遍易感,尤其嬰幼兒免疫功能受損者(如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者、抗腫瘤藥物治療者)和免疫功能低下者(如HIV/AIDS、各種引起免疫功能下降的基礎疾病等)。

6.2.4 B.4  地區分佈

呈全球性分佈,中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均發現有隱孢子蟲感染者。農村多於城市,沿海港口多於內地;經濟落後、衛生狀況差的地區多於發達地區;畜牧區多於非牧區。

6.2.5 B.5  季節分佈

通常全年都有發病,溫暖潮溼季節發病率較高。

6.2.6 B.6  年齡、性別分佈

各年齡組均有發病,一般年齡越小,感染率和發病率越高,且症狀越嚴重,死亡率也越高,多見於2歲以下的嬰幼兒免疫功能受損或低下者症狀也較嚴重。男女間無明顯差異。

6.3 附錄C(資料性附錄) 臨牀表現

6.3.1 C.1  潛伏期

本病潛伏期爲2 d~28 d,多數爲7 d~10 d。

6.3.2 C.2  急性期

隱孢子蟲病臨牀症狀的嚴重程度與病程取決於宿主免疫狀態和營養狀況。免疫功能正常者症狀較輕,主要爲急性白限性水樣腹瀉,一般無膿血,日排便2~20餘次;具白限性,病程通常7 d~14 d,最短1 d~2 d。免疫功能缺陷患者腹瀉程度嚴重,常表現爲霍亂水瀉。重症幼兒爲噴射性水樣腹瀉排便量多。腹痛腹脹噁心嘔吐、食慾減退或厭食口渴發熱亦較常見。

6.3.3 C.3  慢性期

20 d~60 d者佔多數,長者數年。免疫功能異常的感染症狀明顯且病情重,持續性霍亂水瀉最爲常見,一日數次至數十次;每日水瀉便量常見爲3 L~6 L,最多可達17 L;導致水、電解質紊亂和酸中毒免疫功能缺損者尤其是HIV/AIDS患者,隱孢子蟲感染後可導致廣泛播散,併發膽道、胰管或呼吸道等腸外器官隱孢子蟲病,表現爲膽囊炎、膽管炎、胰腺炎肺炎;當症狀消失後數週內仍有卵囊隨糞便排出。兒童營養不良以及某些病毒感染,如麻疹水痘鉅細胞病毒感染,也會因暫時的免疫功能異常而併發隱孢子蟲病,引起嚴重的慢性腹瀉

6.3.4 C.4  併發症

電解質紊亂,其他病原體混合感染。部分有腹部痙攣性疼痛噁心嘔吐厭食發熱和全身不適等。

6.4 附錄D(規範性附錄) 實驗室檢查

6.4.1 D.1  病原學檢查

6.4.1.1 D.1.1  糞便塗片製備

製備中等厚度糞便塗片,以覆在報紙上時可透過塗片看到字爲宜。

將糞便在玻片上塗成直徑約爲1.5 cm大小的網形或橢網形糞便塗片,待自然乾燥後,用無水甲醇固定3 min~5 min。

6.4.1.2 D.1.2  改良抗酸染色

D.1.2.1  試劑

D.1.2.1.1  苯酚復紅染色液

鹼性復紅4.0 g,95%酒精20 mL,苯酚8 mL,蒸餾水100 mL。

將鹼性復紅溶於95%酒精,在磁力攪拌器上混合直至全部溶解。緩慢添加入苯酚直至混合均勻,蒸餾水定容至100 mL。用濾紙過濾除去碎渣並貯存於棕色試劑瓶中,室溫貯藏

D.1.2.1.2  硫酸溶液

硫酸10 mL,蒸餾水90 mL(邊攪拌邊將硫酸徐徐傾入水中)。轉移到棕色試劑瓶中,室溫貯藏

D.1.2.1.3  孔雀綠染色液

孔雀綠原液:孔雀綠2.0 g,蒸餾水100 mL,混勻。過濾到棕色試劑瓶中,室溫貯藏

1: 10孔雀綠染色液:孔雀綠1 mL,蒸餾水9 mL。

D.1.2.2  染色

滴加苯酚復紅染色液於固定的糞膜上,染色2 min~10 min,自來水漂洗;再滴加10%硫酸溶液至塗片呈粉紅色爲止(脫色1 min~10 min),自來水漂洗滴加孔雀綠染色液染色1 min~2 min,自來水漂洗,晾乾。

D.1.2.3  顯微鏡觀察

光學顯微鏡油鏡下檢查。背景爲藍綠色,隱孢子蟲卵囊爲玫瑰紅色,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4 μm~6μm;子孢子(4個)顏色較深,呈月牙形。視觀察角度不同,卵囊子孢子排列不規則,呈多態性,殘餘體爲暗紅色顆粒。

糞便標本存在非特異的抗酸紅色顆粒,大小不等,染色均勻一致,不發亮,無結構,應注意鑑別。

6.4.1.3 D.1.3  金胺一酚染色法

D.1.3.1  試劑

D.1.3.1.1  金胺一酚染色液

金胺0.1g,苯酚5.0 g,蒸餾水定容至100 mL。

蒸餾水溶解苯酚,緩慢加入金胺,用濾紙過濾到棕色試劑瓶中,室溫貯藏

D.1.3.1.2鹽酸酒精溶液

鹽酸3 mL,95%酒精97 mL。

謹慎加鹽酸到95%酒精中並混合。轉移到棕色瓶中,室溫貯藏

D.1.3.1.3  高錳酸鉀溶液

高錳酸鉀0.5 g,蒸餾水定容至100 mL。

高錳酸鉀加入到蒸餾水中並用磁力攪拌器混合。過濾到棕色試劑瓶中,室溫貯藏

D.1.3.2  染色

滴加金胺酚染色液於晾乾的糞膜上,染色10 min~15 min,自來水漂洗滴加鹽酸酒精脫色1 min後水洗;滴加高錳酸鉀溶液,染色1 min後水洗,晾乾,置熒光顯微鏡下觀察。

D.1.3.3  熒光顯微鏡觀察

染色後的隱孢子蟲卵囊在低倍熒光顯微鏡下,可見一網形小亮點,呈現乳白色熒光;高倍鏡下隱孢子蟲卵囊呈乳白色或略帶綠色熒光,在暗背景下顯示出特徵性明亮的蘋果綠色熒光卵囊壁薄,多數卵囊周圍深染,中央色淡,呈環狀,或深染結構偏位,有些卵囊全部爲深染。卵囊多時似繁星。

6.4.1.4 D.1.4  金胺酚——改良抗酸染色

D.1.4.1  試劑

試劑同D.1.2.1和D.1.3.1。

D.1.4.2  染色方法

先進行金胺酚染色後,再用改良抗酸染色法復染。

D.l.4.3  熒光顯微鏡觀察

復染後卵囊抗酸染色法所見,但非特異性顆粒被染成藍黑色,極易鑑別。

6.4.2 D.2  免疫學檢查

採用基於單克隆抗體的快速免疫層析檢測試條或者間接熒光抗體試驗。前者檢測糞便樣本隱孢子蟲抗原,快捷簡便,易操作;後者檢測卵囊,需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

採集糞便樣本,按商品化試劑盒產品介紹要求操作和在規定時間內判讀結果。

6.4.3 D.3  核酸檢測

6.4.3.1 D.3.1  核酸提取

新鮮糞便樣本或-20℃保存樣本,均可直接用於核酸提取;如貯存在2.5%高錳酸鉀溶液中的卵囊陽性糞便樣本核酸提取之前用去離子水洗滌除去殘留的高錳酸鉀,3000 g離心10 min,重複3次,去上清並用去離子水重懸沉澱物。核酸提取採用糞樣或土壤微生物核酸提取試劑盒,並按試劑盒介紹要求操作,-20℃保存,作爲聚合酶聯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DNA模板。

6.4.3.2 D.3.2  核酸檢測

D.3.2.1  PCR

D.3.2.1.1  引物序列

採用隱孢子蟲18S rRNA基因,引物序列爲:

——正向引物1:5'-TTCTAGAGCTAATACATGCG-3';

——反向引物1:5'-CCCATTTCCTTCGAAACAGGA-3';

——正向引物2:5'-GGAAGGGTTGTATTTATTAGATAAAG-3';

——反向引物2:5'-CTCATAAGGTGCTGAAGGAGTA-3'。

D.3.2.l.2  PCR體系

Taq酶PCR預混液(2×)12.5 μL,正向引物(10 mmol/L)和反向引物(10 mmol/L)各1 μL,DNA模板1 μL,無菌去離子水9.5 μL,共25 μL。

D.3.2.2  巢式PCR擴增

D.3.2.2.1  加樣

按照上述PCR反應體系,依次加入各個成分混合後瞬時離心,上機,進行兩輪巢式PCR反應。第一輪設立陽性對照、陰性對照和空白對照,使用正、反向引物1;第二輪增設一個空白對照,使用正、反向引物2。第二輪PCR擴增重新換一個PCR管,模板爲第一輪PCR擴增產物,PCR條件同第一輪PCR。

D.3.2.2.2  PCR條件

變性94℃1 min;94℃10 s,55℃30 s,72℃1 min,共35循環;72℃10 min,4℃保存

D.3.2.3  電泳檢測

2%瓊脂電泳凝膠檢測,取第二輪巢式PCR擴增產物5μL加樣,100 bp DNA標誌物。紫外線

凝膠電泳成像儀下觀察電泳結果,拍照並記錄結果。

D.3.2.4  結果判讀

PCR擴增目的片段大小約830 bp。陰性對照和空白對照未出現目的片段,陽性對照出現目的片

段,若待測樣本出現目的片段爲“隱孢子蟲核酸檢測陽性”,否則爲“隱孢子蟲核酸檢測陰性”。

6.5 附錄E(資料性附錄) 鑑別診斷

6.5.1 E.1  阿米巴痢疾

溶組織內阿米巴感染引起。潛伏期長短不一,白1周至數月不等。起病往往緩慢,以腹痛腹瀉開始,排便次數逐漸增加,一般每日數次,嚴重時達10次~15次,甚至20次以上,便後有裏急後重感。典型的阿米巴痢疾糞便爲醬紅色粘液樣,有特殊的腥臭味,鏡檢可見粘液中含較多凝集成團的紅細胞和較少的白細胞,有夏科雷登結晶。糞便生理鹽水直接塗片可查見滋養體;碘液染色可查見包囊,圓形,直徑10μm~20μm。

6.5.2 E.2  賈第蟲病

藍氏賈第鞭毛蟲感染引起,流行世界各地。由於旅遊業的發展,在旅遊者中發病率較高。潛伏期多在2w左右,有時可達數月不等。急性期典型症狀爲暴發性腹瀉,水樣腹瀉並有惡臭,可有少量黏液,但多無膿血。患者常伴有噁心嘔吐腹脹、暖氣。腹痛常見,多在中上腹,絞痛。部分患者有低熱、發冷、頭痛乏力、食慾減退等全身症狀。若未及時治療可發展爲慢性。寄生膽道可發生膽囊炎、膽管炎或累及肝臟腫大、闌尾炎等。糞便生理鹽水塗片可查見賈第蟲滋養體;碘液染色可查見包囊,橢網形,大小爲(8~14)μm×(7~10)μm.

6.5.3 E.3  微孢子蟲病

由畢氏微孢子蟲感染引起,起病緩慢。症狀感染部位而異。腸道微孢子蟲病主要症狀消瘦及慢性間歇性水樣腹瀉,無黏液、膿血,每天4次~8次。部分患者可伴有噁心、食慾減退和腹部痙攣等。糞便直接塗片用改良三色液染色,孢子壁呈鮮櫻紅色或粉紅色,大小爲(3~5)μm×(4~8)μm。

6.5.4 E.4  環孢子蟲

由環孢子蟲感染引起,腹瀉症狀隱孢子蟲病相似。糞便標本經改良抗酸染色後,環孢子蟲卵囊大小爲8μm~10μm,圓盤形,粉紅色,內部結構不清楚,隱約可見玫瑰紅色團塊。

6.5.5 E.5  等孢子蟲

由等孢子球蟲感染引起。主要症狀爲水樣腹瀉,可由發熱,不適和腹痛突然起病,常伴有噁心嘔吐、食慾減退等消化症狀,多爲持續性腹瀉。糞便標本經改良抗酸染色卵囊長橢圓形,深紅色或玫瑰紅色,長10μm~40μm,寬10μm~30μm,前段較窄,似短瓶頸狀,含顆粒狀合子或兩個孢子囊

6.5.6 E.6  細菌性痢疾(茵痢)

由志賀菌屬感染引起。常年散發,夏秋多見,是我國的常見病、多發病。該病抗菌藥治療,治癒

高。潛伏期一般爲1 d~3 d(數小時至7d),臨牀表現主要有發冷、發熱(39℃以上)、腹痛腹瀉裏急後重、排黏液膿血便。本病發病急,進展迅猛,且易併發休克。重型菌痢起病更急,有高熱,每日排便次數可達20次~30次,糞便呈膿血樣,量少,無臭味。腹痛劇烈,裏急後重更嚴重。糞便鏡檢有大量膿細胞紅細胞與巨噬細胞。糞便培養可檢出志賀菌。嬰幼兒中毒型菌痢或不典型菌痢應通過病原學診斷鑑別。

6.5.7 E.7  霍亂

霍亂霍亂弧菌感染引起。病發高峯期在夏季,能在數小時內造成腹瀉脫水甚至死亡。該病潛伏期短者數小時,長者3 d~6 d,一般爲1 d~3 d。典型患者由於劇烈的腹瀉嘔吐,可引起脫水肌肉痙攣,嚴重者導致外周循環衰竭和急性腎衰竭糞便檢查可見黏液和少許紅細胞白細胞,塗片染色革蘭陰性彎曲弧菌。

6.5.8 E.8  輪狀病毒腹瀉

由輪狀病毒感染引起。潛伏期1 d~3 d。普通輪狀病毒主要侵犯嬰幼兒,而成人輪狀病毒腹瀉則可引起青壯年胃腸炎的暴發流行,多無發熱或僅有低熱,以腹瀉腹痛腹脹爲主要症狀。糞便鏡檢大多無特殊發現,少數可見少量白細胞。取糞便作直接或免疫電鏡檢查發現輪狀病毒顆粒、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病毒抗原患者血清特異性IgM抗體、糞病毒RNA電泳等方法有助於本病診斷。

7 參考文獻

[1]  吳觀陵.人體寄生蟲學.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82-188

[2]  白功懋,醫學寄生蟲學寄生蟲檢驗.1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4:180-181    [3]  朱欣平,蘇川.人體寄生蟲學.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71-75

[4]  Casemore DP.Laboratory methods for diagnosing cryptosporidiosis.Broadsheet 128.J Clin

Pathol 1991,44: 445-451

[5]  OIE (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ties).Cryptosporidiosis.In Manual of Standards for La boratory Tests and Vaccines.5th edition, Paris,2004.online edition available at, http://www.oie.int/ eng/normes/en_mmaual.htm

[6]  Ryan U,Fayer R,Xiao L.Cryptosporidiun species in humans and animals: current under

standing and research needs.Parasitology.2014,11:1-19

[7]  Xiao LH,Fayer R.Cryptosporidium and Cryptosporidiosis.2nd edition,CRC Press,2007

8 隱孢子蟲病的診斷》解讀

8.1 一、標準出臺的背景和意義

隱孢子蟲病(cryptosporidiosis)是全球性的人獸共患寄生蟲病,爲六大腹瀉病之一,屬新發傳染病,可暴發造成嚴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隱孢子蟲病可從動物傳播到人,人傳播到動物,並在動物與動物、人與人之間廣泛傳播,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在世界衛生組織2004年認定的150多種食源性/水源性疾病中隱孢子蟲病影響最大。迄今,由水源污染引起的隱孢子蟲病暴發有165起,隱孢子蟲已被列爲美國、英國、澳洲和中國等國的水質檢測指標。隱孢子蟲也是美國FoodNet食源性疾病監測十大病原之一,有記錄的食源性暴發已有十多次。其病原越來越引起關注,已被列爲美國政府生物恐怖製劑名單的第三位,也是其中唯一一種寄生蟲病原。該病原也已納入到我國傳染病重大專項——“傳染病監測技術平臺”腹瀉症候羣病原檢測名單中。

我國自1987年首次報道隱孢子蟲病患者以來,幾乎全國均有病例報道,感染率0.5%~13.4%。隱孢子蟲感染後引起發燒、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症狀免疫抑制患者感染後持續霍亂腹瀉,甚至死亡。

隱孢子蟲卵囊微小(4~6μm),種類繁多,光鏡下不易辨別,常造成誤診或漏診;因其形態相似,光鏡下不易判定蟲種,且與微孢子蟲等難以區別。國內隱孢子蟲研究起步晚,隱孢子蟲檢出率地區差異大,原因在於國內尚無標準化的診斷方法,無法快速診斷及鑑定。因此,亟待制定隱孢子蟲病的診斷標準,以指導臨牀規範診斷,減少誤診和漏診,從而有效、及時、準確診斷隱孢子蟲病,使該病患者得到及時治療和預防,保障人民特別是兒童免疫功能低下者健康。

本標準規定隱孢子蟲病的診斷依據、診斷原則、診斷和鑑別診斷。本標準適用於全國各級醫療機構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對隱孢子蟲病的診斷。

8.2 二、需要重點說明的問題

1.考慮到我國國情及醫療機構和疾控機構現狀,發達地區和邊遠地區醫療

衛生硬件設施、技術能力和衛生狀況差異較大,以及隱孢子蟲感染的特點。爲能及時有效地診斷隱孢子蟲病,本標準對隱孢子蟲的實驗室檢查,根據不同的需求,提出了不同的診斷方法,包括確診方法、輔助診斷以及鑑別診斷;同時兼顧到可進行進一步鑑定蟲種和研究的臨牀檢驗科室和實驗室,規定分子生物學檢測

2. 鑑於病原學檢查仍是目前寄生蟲病檢查的“金標準”,本標準對其進行了重點描述,包括各種染色試劑配製,儲存方法;塗片、染色、判讀等具體操作,以便基層醫療機構和疾控機構檢驗人員均能操作。

3.標準的適用範圍包括全國各級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及醫學院校、研究機構對隱孢子蟲病的診斷。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