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腎腫硬

中醫病證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ài shèn zhǒng yìng

2 英文參考

indurated swelling of the scrotum

scrotal sclerosi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外腎腫硬爲病證名[1]。見《普濟方》卷二百四十九。指陰囊部腫硬的病證[1]。多見於小兒[1]。宜外用地黃散(幹地龍研末)生薄荷汁調塗[1]。《嬰童百問》:“小兒外腎腫大,莖物通明,牡蠣粉研極細,雞子清調敷爲佳。”

參見脫囊陰腫疝氣

脫囊爲病證名[2]。見《醫宗金鑑》卷七十五。又名陰囊毒外腎癰囊發囊脫脫殼囊癰[2]。因溼熱火毒下注肝經而成[2]。症見陰囊紅腫,繼而潰爛皮脫,甚而睾丸外懸[2]。治宜瀉肝火、利溼[2]。初用龍膽瀉肝湯後期滋補調理[2]。未潰外敷玉露散金黃散,已潰按潰瘍[2]。亦可用紫蘇葉煎洗或爲末幹摻或香油調敷[2]

陰腫爲病證名[3]。出《諸病源候論》卷九。又名脫囊、釁疽[3]。即外陰部腫大的病證[3]。《外科大成》概括爲:1.單純陰囊腫大[3]。多因感受寒溼而致[3]。宜用桃仁丸[3]。2.指內吊[3]。3.陰囊腫大,光亮不痛,偶見陰莖全縮[3]。多爲肝腎氣虛而致[3]。宜橘核煎湯調服勻氣散[3]。4.陰囊腫大,伴四肢腫脹,二便不通[3]。多因膀胱蘊熱,風熱乘之所致[3]。宜服三白散[3]。5.婦女陰戶腫脹[3]。多因心火下移所致[3]。宜服導赤散[3]外治均用立效散[3]

疝氣爲疝之別名[4]。見《外臺祕要》卷二十六。疝爲病名[4]。出《黃帝內經素問·長刺節論》。又名疝氣橫痃膀胱小腸氣賊風入腹小腸氣膀胱氣奔豚氣蟠腸氣腎系陰腫[4]。歷代論疝,包括多種病證,範圍較廣[4]。《諸病源候論》有五疝記載,《黃帝內經素問》、《儒門事親》、《瘍醫大全》等均有七疝論述,名目繁雜[4]。因本病多由邪聚陰分而致,且發病部位又多是肝經所過,故有“諸疝皆屬於肝”之說[4]。疝大抵可分爲二:一指體腔內容物向外突出,兼有氣痛症狀;或腹部劇烈疼痛而兼有二便不通證候[4]。二指生殖器、睾丸陰囊部位的病症,如男女外生殖器腫潰流膿,溺竅流出敗精濁物,睾丸陰囊的腫大疼痛等症;或可兼有腹部症狀[4]。根據疝病的臨牀表現,大致可歸納爲:1.腹股溝疝[4]。如《儒門事親》:“狐疝……臥則入小腹,行立則出小腹入囊中。”《瘍醫大全》:“血疝者,狀如黃瓜,在於小腹兩傍。”2.男女外生殖器睾丸附睾,或精索的疾病[4]。《聖濟總錄》:“疝者痛也,邪氣聚於陰,致陰器腫大而痛者。”《醫學入門》:“疝有睾丸痛者,有連小腹痛者。”《瘍醫大全》:“寒疝者,筋攣卵縮……結硬如石,陰莖不舉,或控睾丸而痛。”3.指陰囊疾病,包括陰囊象皮症,睾丸鞘膜積液[4]。《外科正宗》:“又有一種水疝,皮色光亮,無熱無紅,腫痛,有時內有聚水。”《儒門事親》:“㿗疝,其狀陰囊腫縋,如升如鬥,不癢不痛者是也。”4.泌尿生殖系統的某些疾病,包括膀胱炎前列腺炎[4]。《儒門事親》:“筋疝……或莖中痛,痛極則癢,或挺縱不收,或白物如精,隨溲而下。”5.某些腹內腫瘤、或子宮膀胱等疾患[4]。如《諸病源候論》:“腹中臍下有積聚,名曰腑疝。”6.腸道功能紊亂所致的腸痙攣及某些不全性腸梗阻[4]。如《諸病源候論》:“腹中氣乍滿,心下盡痛,氣積如臂,名曰癥疝。”“腹中痛,在臍旁,名曰盤疝。”“小腹與陰,相引而痛,大便難,名曰狼疝。”等[4]

4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6.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06.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41.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08.

治療外腎腫硬的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