絞花林蛇

有毒動物 生物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iǎo huā lín shé

2 中文名

絞花林蛇

3 拉丁名

Boiga kraepelini Stejneger,1902

4 俗名

絞花蛇、大頭蛇、爛葛藤(湖南)

5 中文目名

有鱗目,蛇亞目

6 中文科名

遊蛇科

7 中文屬名

林蛇屬

8 採集描述

趙爾宓、黃美華、宗愉等,中國動物志 爬行綱 第三卷 有鱗目 蛇亞目,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P.103-105

趙爾宓,中國蛇類 上,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P.182

藍海、陳遠聰,中國毒蛇及蛇傷救治,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9 形態

絞花林蛇爲大型林棲後溝牙類毒蛇。最大全長/尾長:雄1405/385mm,雌1403/358mm。頭較大,吻鈍圓;頸較細,軀幹甚長;尾細長,有纏繞性。背面灰褐到淺紫褐色,正常有一行粗大而不規則、鑲黃邊的深棕色斑塊,有的地方前後相連呈波狀紋;體側各有1行棕色點斑。腹面黃白色,密佈棕褐或淺紫褐點。頭背灰褐或淺紫褐色,有一深棕色“∧”形斑,始自吻端,分枝達頜角;眼後有一棕色縱紋達頸鱗;上脣及頭腹黃白色,散以深褐色斑。頰鱗1,多不入眶,個別無頰鱗;眶前鱗2;眶後鱗2,少數爲1或3,極少爲4;顳區鱗片較小;上脣鱗9,少數爲10或8,極少爲12;下脣鱗11-14對,前4或5對切前頜片。背鱗21(23,個別爲25)-21(19-23)-17(15、16)行,脊鱗不擴大或略大於相鄰背鱗,其餘排成斜行,均平滑無棱;肛鱗二分。

10 鑑別特徵

絞花林蛇頭大,與頸區分明顯,軀幹甚長而略側扁,尾細長,適於纏繞。顳部鱗片較小,不成列;脊鱗不擴大或略大於相鄰背鱗。

11 地理分佈

絞花林蛇分佈於安徽、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湖南、江西、四川、臺灣、雲南、浙江。國外無分佈報道。

12 生態生物學資料

絞花林蛇多見於山區或丘陵。有攀援習性,常棲於溪溝旁灌木上或見於茶山矮樹上,亦見於溪流旁的岩石上,也到住宅附近。多於晚上外出活動。喫鳥、鳥卵及蜥蜴卵生

13 有毒/泌毒部位

後溝牙

14 毒素類型

溶血毒素

15 毒性

林蛇屬蛇具有產生毒性分泌物的毒腺一杜氏腺(Duvernoy′S gland)及皮下腺,且不同的毒腺具有不同的毒性作用,表現爲出血不止、溶血呼吸困難腎損害等。杜氏腺分泌物主要具有凝血酶原激活物、蛋白水解酶出血活性物質,具有突觸神經毒直接纖溶組分和/或含有不同強度的PLA2活力等活性成分。杜氏腺液體作用於小鼠所產生的病理特徵與注射蝰科蛇毒的特徵相似

16 中毒途徑

咬傷

17 數據來源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