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蟾蜍

有毒動物 生物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ī cáng chán chú

2 中文名

西藏蟾蜍

3 拉丁名

Bufo tibetanus Zarevsky,1925

4 中文目名

無尾

5 中文科名

蟾蜍

6 中文屬名

蟾蜍

7 採集描述

楊大同、饒定齊,雲南兩棲爬行動物,昆明,雲南出版集團公司 雲南科技出版社,2008。P.50-51

費梁等,中國兩棲動物圖鑑,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P.136

8 形態

西藏蟾蜍體較粗壯,雄蟾體長52~78mm,雌蟾62~86mm。頭寬略大於頭長,頂部較窄;吻棱明顯,其上有疣粒;吻端略鈍圓形;鼻孔位於吻眼間,鼻間距小於眼間距;頰部稍向外傾斜;鼓膜小橢圓形;無犁骨齒;舌長橢圓形;後端無缺刻。皮膚粗糙,背部滿布大小不等的圓形或橢圓形瘰粒;上眼瞼內側有3~4顆較大的疣粒,前接吻棱後接耳後腺;腹面及四肢腹面具小而密集的疣粒。背面橄欖黃色、黑褐色、黃褐色均有;自頭頂至體末端有1條灰藍色寬縱行脊紋,紋上無疣;雄蟾體略小,內側3指基部及內掌突上有棕色或黑色婚墊;無聲囊,無雄性線。

9 鑑別特徵

西藏蟾蜍前肢粗壯,指略平扁,趾端圓形,第1、4指幾等長,略長於地2指;指間無蹼,指側緣膜厚,不連續;關節下瘤成對或單一;外掌突大於內掌突。後肢短,脛跗關節前伸達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足長於脛;第3趾略長於地5趾;關節下瘤不清晰;內蹠突長而大,外蹠突圓而小,且都扁平;趾側緣膜顯著;第1、2、3趾外側及第5趾內側約爲2/3蹼,第5趾內側蹼達趾端,第4趾兩側爲半蹼,有跗褶。

10 地理分佈

西藏蟾蜍分佈於青海、西藏、四川、雲南。

11 生態生物學資料

西藏蟾蜍棲息於海拔2100m~4300m高原草地的山邊地內石下或土坑內;多在靜水塘內產卵蝌蚪生活在靜水塘,多底棲在水草間。成蟾多以昆蟲爲食。

12 有毒/泌毒部位

皮膚

13 毒素類型

混合毒素

14 毒性

蟾蜍皮膚毒腺和耳下毒腺能分泌蟾酥,主要由生物原胺、蟾毒配基和蟾蜍毒三大類組成。生物原胺中的一些成分具有強力致幻作用,令人產生幻覺症;還有一些成分能使人血管收縮身高血壓作用。蟾毒配基是其皮膚分泌物的主要成分,能增強心臟收縮力,治療心衰蟾蜍毒中含有心臟毒成分。蟾蜍毒和蟾毒配基均具有強烈的局部麻醉作用。此外,在蟾蜍中還發現了一些具有溶血作用抗菌肽

15 中毒途徑

誤食或使用帶有西藏蟾蜍分泌物的器皿進食

16 數據來源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