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背蟾蜍

有毒動物 生物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huā bèi chán chú

2 中文名

花背蟾蜍

3 拉丁名

Bufo raddei Strauch

4 中文目名

無尾

5 中文科名

蟾蜍

6 中文屬名

蟾蜍

7 採集描述

費梁等,中國兩棲動物圖鑑,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P.138-140

錢銳,有毒動物及其毒素中毒的防治和毒素的應用,昆明,雲南科技出版社,1996。P.178

8 形態

花背蟾蜍雄蟾體長57mm,雌蟾59mm左右。吻棱明顯,頰部向外傾斜,鼓膜圓而顯著,耳後腺大而扁。前肢短粗,指細而尖,第四指甚短,其遠端達第三指中部,其長約爲第三指的1/2;掌突2;內蹠突較大,外蹠突甚小。皮膚粗糙,頭部、上眼瞼及體背密佈大小不等具有小白刺的疣粒,疣粒上有紅點;腹面滿布扁平疣。雄性體背呈橄欖黃色,雌性多爲橄欖綠色,上有明顯的醬色花斑。雄性內測3指基部有黑色婚墊,具單咽下內聲囊,聲囊無色素。

9 鑑別特徵

花背蟾蜍皮膚粗糙,密佈大小不等的疣粒,疣粒上有紅點;腹面滿布扁平疣。雄性體背呈橄欖黃色,雌性多爲橄欖綠色,上有明顯的醬色花斑。

10 地理分佈

花背蟾蜍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陝西、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青海、安徽、江蘇。

11 生態生物學資料

花背蟾蜍適應性強,在海拔600~2700m均有分佈。能棲息在半荒漠地區,也能生活在鹽鹼沼澤地、林間草地、沙漠溼地,經常鑽入土洞、石穴中產卵期在3月下旬至6月上旬;產卵於靜水坑、池塘、水溝、水泡子等。卵排列在膠質管狀卵袋內,內含卵約3000粒。捕食地老虎、螻蛄、蚜蟲、金龜子等多種昆蟲及其幼蟲

12 有毒/泌毒部位

皮膚

13 毒素類型

混合毒素

14 毒性

蟾蜍皮膚毒腺和耳下毒腺能分泌蟾酥,主要由生物原胺、蟾毒配基和蟾蜍毒三大類組成。生物原胺中的一些成分具有強力致幻作用,令人產生幻覺症;還有一些成分能使人血管收縮身高血壓作用。蟾毒配基是其皮膚分泌物的主要成分,能增強心臟收縮力,治療心衰蟾蜍毒中含有心臟毒成分。蟾蜍毒和蟾毒配基均具有強烈的局部麻醉作用。此外,在蟾蜍中還發現了一些具有溶血作用抗菌肽

15 中毒途徑

誤食或使用帶有花背蟾蜍分泌物的器皿進食

16 數據來源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