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精要》

宋 陳自明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癰疽分表裏證論第二十三

伍氏曰∶癰疽皆因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陽不調,臟腑不和,腠理不密,寒氣客於經絡。或榮血受寒,則澀而不行,衛氣從之,與寒相搏,壅遏不通。或陽氣蘊積,則生寒熱寒熱不散,皆致前證。又曰∶五臟六腑俞穴皆在背,凡患瘡症,易傷髒膜,多致不救。腑氣浮,行於表,故癰腫浮高爲易治;髒血沉寒主裏,故疽腫內陷爲難治。又曰∶癤者節也,癰者壅也,疽者沮也,一寸至二寸爲癤,三寸至五寸爲癰,五寸至一尺爲疽,一尺至二尺爲竟體疽。若脈洪數者難治,脈微澀者易治。初覺宜清熱拔毒,已潰則排膿止痛,膿盡則長肌敷痂,當酌量輕重、形證順逆而審治之。

愚按∶

前症,若飲食少思,用六君子湯補脾胃;如不應,加姜、桂以溫補之,使邪氣自退。其不起者,由邪氣盛正氣虛,不能發也,於旬日之外見之。若已發出,用托里消毒散以壯元氣,助令潰腐;不應,須溫補脾胃。其不起者,由真氣虛,不能潰也,於二旬之外見之。若已腐潰,用托里散補氣血,生肌肉;不應,當專補脾胃;又不應,須溫補脾胃。其不起者,乃脾氣虛,不能收斂也,於一月之外而見之。凡此治法,竊嘗用驗,詳具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