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家正眼》

明 李中梓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促脈(陽)

體象

促爲急促,數時一止;如趨而蹶,進則必死。

主病

促因火亢,亦因物停。左寸見促,心火炎炎。右寸見促,肺鳴咯咯。促見左關,血滯爲殃。促居右關,脾宮食滯。左尺逢之,遺滑堪憂。右尺逢之,灼熱爲定。

【按】促之爲義,於急促之中時見一歇止,爲陽盛之象也。黎氏曰∶“如蹶之趣,徐疾不常”,深得其義。王叔和雲∶“促脈來去數,時一止,復來”,亦頗明快。夫人身之氣血,貫注於經脈之間者,刻刻流行,綿綿不息,凡一晝夜當五十營,不應數者,名曰狂生。其應於脈之至數者,如鼓應桴,罔或有忒也。髒氣乖違,則稽留凝泣,阻其營運之機,因而歇止者,其症爲輕。若真元衰憊,則陽弛陰涸,失其揆度之常,因而歇止者,其症爲重。然促脈之故,得於髒氣乖違者,十之六七;得於真元衰憊者,十之二三。或因氣滯,或因血凝,或因痰停,或因食壅,或外因六氣,或內因七情,皆能阻遏其營運之機,故雖當往來急數之時,忽見一止耳。如止數漸稀,則爲病瘥;止數漸增,則爲病劇。僞訣但言“並居寸口”,已非促脈之義;且不言時止,尤爲矣。燕都王湛六,以脾泄求治,神疲色瘁。診得促脈,或十四五至得一止,或十七八至得一止,餘謂其原醫者曰∶“法在不治。”而醫者爭之曰∶“此非代脈,不過促耳,何先生之輕命耶?”餘曰,“是真元敗壞,陰陽交窮,而促脈呈形,與稽留凝泣而見促者,不相侔也。”醫者唯唯。居一月,果歿。